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芳華》《無問西東》帶來“文藝片春天”,但最大泡沫也即將來臨!

雖然《芳華》和《無問西東》成功逆襲, 但可以預見的是, 接下來將有一大波偽文藝或偽情懷影片充斥著市場。 跟風, 是中國電影難以根治的惡習, 而當這些粗製濫造的文藝片大量進入市場, 令文藝片體量飽和時, 帶給文藝片市場的不是繁榮而是不堪一擊的泡沫。

文|Grace

截止到目前, 《無問西東》的票房已超過2.5億, 朝著預測票房5.3億又邁進了一步;同時《芳華》成功拿到金鑰延期1個月, 延長時間為為2018年1月16日至2月15日。

《芳華》《無問西東》接連的成功, 從媒體到業內都在高呼:2018年將是文藝片的新拐點、文藝片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不過, 按中國電影市場慣性來看, 當一種類型片被看好後, 市場便會蜂擁而至。 因此, 可以預見的是, 接下來將有一大波偽文藝或偽情懷影片充斥著市場, 而當這些粗製濫造的文藝片大量進入市場, 令文藝片體量飽和時, 帶給文藝片市場的不是繁榮而是不堪一擊的泡沫。

這點早在國產喜劇片方面得到過印證。 從2013年-2017年全國票房前20名的影片類型變化中, 可以看到喜劇片的數量、票房、口碑的變化。

在2012年和2013年裡分別只有一部票房過10億且評分在7分以上的喜劇片, 喜劇片市場還算健康;2015年全國票房前20名的影片中有6部是喜劇片, 占約三分之一, 因為製作成本低, 風險小, 且回報快, 於是有大量的喜劇片進入市場, 導致同類影片飽和進而該類型影片出現市場泡沫, 這也導致後來在2016年和2017年很難產出動輒票房過10億的喜劇片, 而更多的是票房只有幾千萬的喜劇片。

前車之鑒, 因此越是風口到來時, 市場越要冷靜面對, 避免盲目跟風後形成的資本泡沫對文藝片的侵蝕。

文藝片市場不需要揠苗助長!

中國電影市場向來熱衷於跟風, 當某一類吸睛和吸金的影片出現時, 市場則會紮堆跟進。 換言之, 當供大於求的時候, 就不存在“物以稀為貴”了。

文藝片的春天到來其實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表現之一。 中產階級消費升級就是人們物質經濟水準提高, 對於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相應提高, 那麼對文藝片的需求自然就有了, 這是順其自然的事, 而並非文藝片品質提高需求也就相應增大, 所以文藝片市場形勢良好這是需求方決定而不是內容生產方所決定。

整體來看,

目前中國文藝片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就是《芳華》和《無問西東》, 但這兩部影片實屬文藝片的特例:故事優質、情懷濃郁, 導演個人的藝術風格鮮明。 更重要的是這兩部影片在當下題材細分領域中最大程度地引發受眾群體情感共鳴。 因此《芳華》在帶動定量觀眾走進影院的同時也拉動了增量觀眾(中老年群體), 而《無問西東》則成為目前國產影片女性觀眾比例最高的影片。

另外,類似《岡仁波齊》這樣的影片能獲得票房和口碑回報,也屬於小概率事件,尤其是該片票房的增長還依賴於影片的口碑發酵和長尾效應。反觀2017年其他文藝片的表現,大多數都處於票房千萬元的級別,票房上億的作品屈指可數,成為爆款的也只有《芳華》一部。

從《芳華》和《無問西東》兩部影片的導演來看,兩者都能不同程度、不同側面的戳中觀眾情感共鳴點,而這樣的導演目前在中國並不多。優質文藝片創作力量有限,也是優質國產文藝片發展受到限制的關鍵原因。

實際上中國還沒有滋潤文藝片成長繁榮的土壤,最主要的是優秀文藝片導演的短缺;另一個就影視公司對於文藝片的重視和青睞還沒到普遍的程度。大部分傳統電影人在專注於文藝電影內容製作的同時,而忽略了市場規律。

什麼是好的文藝片?

哪種文藝片才是好的文藝片?首先最重要的必須是有真情懷且三觀正的文藝片才能列為好的文藝片範疇,相反無病呻吟的文藝片和偽文藝片都經不起觀眾和市場的考驗。

比如《芳華》《無問西東》,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展現時代的命運,不拘泥於故事敘述和情感展現,重點在於真善美的價值觀傳達;

而《雪花秘扇》《傾城之淚》等看似有文藝片的外表實則空有文藝片內核的偽文藝片,且不談口碑,僅從票房來看,它們離好的文藝片還有一定的距離,雖然票房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能證明影片的受歡迎程度。

另外,裹著文藝片外衣,講著其他類型故事的影片也不能算是好的文藝片,例如《趙氏孤兒》《孔子》等,這類影片要麼空有票房沒有口碑,或者兩者均不沾邊。

好的文藝片必須口碑票房雙具備,品質欠佳的文藝片或者偽文藝,只能在短期戳中一小部分人的情感,而不能如同現象級影片那樣戳中大多數人的內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三流導演靠才華,二流導演靠情商,一流導演靠大格局,大師靠價值觀!”所謂大格局,就是有大視野,見過大世面,並且不拘泥常規,懂得順勢而為。

但是最終想要成為大師級別的導演,還需要具備普世價值觀,這並不高深莫測,反而非常通俗易懂,是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比如《芳華》和《無問西東》裡都直接和間接提到過的真實和發自內心的善良,這就是一種普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展現,在宏觀情感上無疑能與觀眾們的情感形成共鳴。

另外,市場“區別心”的觀影需求是現在觀影人群核心關鍵字,好的文藝片還必須具備所謂的“區別心”。

這種區別心首先體現在男性觀眾和女性觀眾對文藝片口味的選擇上:女性更注重感性畫面,男性更注重大格局。情緒的感染,使觀眾能與其共情,共鳴,共振,這是一部電影是否能打動人的判斷。不可否認的是,失去了共鳴基礎,就失去了多數人的情感共振。

如果說《小時代》感動的是小鎮女青年,《閨蜜》打動的是城市年輕女性,那《無問西東》則是瞄準了一二線城市高知女性。高知女性將《無問西東》的感人處與小說《巨流河》相提並論。

《無問西東》的導演李芳芳憑藉自己的女性文學化直覺打造出來的感人段落,與部分觀眾尤其是高知女性觀眾,產生頻率的共振。

《無問西東》的重點在於它重新定義了精英,召喚知性女觀眾心底的呼喚。這種呼喚,無關乎邏輯理性,畢竟展現真善美的畫面和情感不是靠邏輯推論計算出來的,靠的是導演與觀眾在影片某些場景、臺詞等出現時的心靈相通。美向來是從對照裡產生,而這些都是高知女性能夠接收到資訊,並從中得到感悟。

國產文藝片市場的成熟度目前仍不夠,什麼是好的文藝片或許未來會有更多的《芳華》和《無問西東》帶給市場新的答案;但唯一肯定的是,文藝片也有市場規律,跟著規律走,總不會錯。

去拍90後和00後年輕觀眾喜歡的文藝片吧!

實際上,文藝片的春天曾在十年前左右來過,但很短暫。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出現過《千里走單騎》《南京!南京》《最愛》等不同題材的文藝影片。集中反映在這些影片身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它們賺到了名譽卻沒賺到票房。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短暫期內文藝片票房的迅速變化實際上是電影市場不健康的表現:

1、市場短時間內盲目看好文藝片,難免導致投資盲從。大量資金扶持計畫、導演扶持計畫紮堆,讓文藝片市場滋生泡沫;

2.有著文藝片外殼的主旋律影片或獻禮片往往會被ZF青睞,而ZF看中這類影片則會大量出資投入,這個過程難免滋生腐敗,最後導致惡性循環。

3、文藝片在審查的尺度上並沒有放鬆,甚至隨著《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在海外電影節的參展上更加嚴格,外部環境的收緊並不具備文藝片崛起的硬性條件。

4、中國文藝片導演斷層嚴重,新生代文藝片導演很難兼顧商業和藝術,過於極端的自我表達與主流大眾越來越遠。

文藝片短暫的春天在當時帶給市場的或許還沒有痛定思痛的總結,否則,國產影片的市場也不會時隔7年才有一部《芳華》,也不會讓《無問西東》等了6年才與觀眾見面。

其實從《芳華》《無問西東》這些成功文藝片來看,要產出一部優質的文藝片要考慮的環節比製作一部商業片要多出數倍,同時還要承擔著審查、撤檔換檔、延遲上映、甚至禁播的風險。

說到底,文藝片市場應該先順其自然而不是揠苗助長,更不是一上來就人為扶持,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藝片也有市場規律,當觀眾的物質生活變殷實時,對於文化娛樂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當這種高漲的情緒具體反映在對於某一類影片質和量的大量需求時,文藝片的春天自然就會到來。

《芳華》的熱映也帶動一批增量觀眾(中老年觀眾群體)走進電影院,這的確是好現象;但隨著《芳華》下檔,話題熱度減少,到時還會有多少中老年觀眾會因為其他影片走進影院,誰也不能保證。

畢竟票房主流大軍是90後和00後們,而讓能中老年觀眾自願進影院觀看的影片還在少數,他們並不能成為票房主力軍,畢竟老年觀眾消費能力有限。而如果能拍出年輕觀眾喜歡的,適合他們的文藝片,其實對於影片本身而言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而十幾年前的文藝片實際上是給60後、70後的高知人群觀看的,而這些類型和氣質的影片並不是現在電影票房主力軍90後年輕觀眾所喜愛的影片類型,所以要拍90後喜歡的文藝片。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文藝片,但就像之前所說,無論給哪一代人的文藝片,都要有真情實感且三觀端正,對於之前市場上出現過某部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山區,看到山區孩子讀書困難自願留下當老師,最後被歌功頌德的這類影片,市場應該杜絕;另外,切勿無病呻吟或者為了文藝而文藝,票房主力軍們對於影片的選擇有著超乎市場預期的敏銳。

能用故事打動觀眾,用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通過共鳴讓影片口碑發酵,帶動票房提升,這才是好的文藝片成功的第一步;如果能進一步通過傳達的價值觀去感染,薰陶和昇華觀眾,這樣的文藝片才算上乘之作。

正如導演徐崢在近日評價電影《無問西東》時所說的那樣:觀眾,什麼都明白……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另外,類似《岡仁波齊》這樣的影片能獲得票房和口碑回報,也屬於小概率事件,尤其是該片票房的增長還依賴於影片的口碑發酵和長尾效應。反觀2017年其他文藝片的表現,大多數都處於票房千萬元的級別,票房上億的作品屈指可數,成為爆款的也只有《芳華》一部。

從《芳華》和《無問西東》兩部影片的導演來看,兩者都能不同程度、不同側面的戳中觀眾情感共鳴點,而這樣的導演目前在中國並不多。優質文藝片創作力量有限,也是優質國產文藝片發展受到限制的關鍵原因。

實際上中國還沒有滋潤文藝片成長繁榮的土壤,最主要的是優秀文藝片導演的短缺;另一個就影視公司對於文藝片的重視和青睞還沒到普遍的程度。大部分傳統電影人在專注於文藝電影內容製作的同時,而忽略了市場規律。

什麼是好的文藝片?

哪種文藝片才是好的文藝片?首先最重要的必須是有真情懷且三觀正的文藝片才能列為好的文藝片範疇,相反無病呻吟的文藝片和偽文藝片都經不起觀眾和市場的考驗。

比如《芳華》《無問西東》,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展現時代的命運,不拘泥於故事敘述和情感展現,重點在於真善美的價值觀傳達;

而《雪花秘扇》《傾城之淚》等看似有文藝片的外表實則空有文藝片內核的偽文藝片,且不談口碑,僅從票房來看,它們離好的文藝片還有一定的距離,雖然票房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能證明影片的受歡迎程度。

另外,裹著文藝片外衣,講著其他類型故事的影片也不能算是好的文藝片,例如《趙氏孤兒》《孔子》等,這類影片要麼空有票房沒有口碑,或者兩者均不沾邊。

好的文藝片必須口碑票房雙具備,品質欠佳的文藝片或者偽文藝,只能在短期戳中一小部分人的情感,而不能如同現象級影片那樣戳中大多數人的內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三流導演靠才華,二流導演靠情商,一流導演靠大格局,大師靠價值觀!”所謂大格局,就是有大視野,見過大世面,並且不拘泥常規,懂得順勢而為。

但是最終想要成為大師級別的導演,還需要具備普世價值觀,這並不高深莫測,反而非常通俗易懂,是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比如《芳華》和《無問西東》裡都直接和間接提到過的真實和發自內心的善良,這就是一種普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展現,在宏觀情感上無疑能與觀眾們的情感形成共鳴。

另外,市場“區別心”的觀影需求是現在觀影人群核心關鍵字,好的文藝片還必須具備所謂的“區別心”。

這種區別心首先體現在男性觀眾和女性觀眾對文藝片口味的選擇上:女性更注重感性畫面,男性更注重大格局。情緒的感染,使觀眾能與其共情,共鳴,共振,這是一部電影是否能打動人的判斷。不可否認的是,失去了共鳴基礎,就失去了多數人的情感共振。

如果說《小時代》感動的是小鎮女青年,《閨蜜》打動的是城市年輕女性,那《無問西東》則是瞄準了一二線城市高知女性。高知女性將《無問西東》的感人處與小說《巨流河》相提並論。

《無問西東》的導演李芳芳憑藉自己的女性文學化直覺打造出來的感人段落,與部分觀眾尤其是高知女性觀眾,產生頻率的共振。

《無問西東》的重點在於它重新定義了精英,召喚知性女觀眾心底的呼喚。這種呼喚,無關乎邏輯理性,畢竟展現真善美的畫面和情感不是靠邏輯推論計算出來的,靠的是導演與觀眾在影片某些場景、臺詞等出現時的心靈相通。美向來是從對照裡產生,而這些都是高知女性能夠接收到資訊,並從中得到感悟。

國產文藝片市場的成熟度目前仍不夠,什麼是好的文藝片或許未來會有更多的《芳華》和《無問西東》帶給市場新的答案;但唯一肯定的是,文藝片也有市場規律,跟著規律走,總不會錯。

去拍90後和00後年輕觀眾喜歡的文藝片吧!

實際上,文藝片的春天曾在十年前左右來過,但很短暫。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出現過《千里走單騎》《南京!南京》《最愛》等不同題材的文藝影片。集中反映在這些影片身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它們賺到了名譽卻沒賺到票房。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短暫期內文藝片票房的迅速變化實際上是電影市場不健康的表現:

1、市場短時間內盲目看好文藝片,難免導致投資盲從。大量資金扶持計畫、導演扶持計畫紮堆,讓文藝片市場滋生泡沫;

2.有著文藝片外殼的主旋律影片或獻禮片往往會被ZF青睞,而ZF看中這類影片則會大量出資投入,這個過程難免滋生腐敗,最後導致惡性循環。

3、文藝片在審查的尺度上並沒有放鬆,甚至隨著《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在海外電影節的參展上更加嚴格,外部環境的收緊並不具備文藝片崛起的硬性條件。

4、中國文藝片導演斷層嚴重,新生代文藝片導演很難兼顧商業和藝術,過於極端的自我表達與主流大眾越來越遠。

文藝片短暫的春天在當時帶給市場的或許還沒有痛定思痛的總結,否則,國產影片的市場也不會時隔7年才有一部《芳華》,也不會讓《無問西東》等了6年才與觀眾見面。

其實從《芳華》《無問西東》這些成功文藝片來看,要產出一部優質的文藝片要考慮的環節比製作一部商業片要多出數倍,同時還要承擔著審查、撤檔換檔、延遲上映、甚至禁播的風險。

說到底,文藝片市場應該先順其自然而不是揠苗助長,更不是一上來就人為扶持,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藝片也有市場規律,當觀眾的物質生活變殷實時,對於文化娛樂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當這種高漲的情緒具體反映在對於某一類影片質和量的大量需求時,文藝片的春天自然就會到來。

《芳華》的熱映也帶動一批增量觀眾(中老年觀眾群體)走進電影院,這的確是好現象;但隨著《芳華》下檔,話題熱度減少,到時還會有多少中老年觀眾會因為其他影片走進影院,誰也不能保證。

畢竟票房主流大軍是90後和00後們,而讓能中老年觀眾自願進影院觀看的影片還在少數,他們並不能成為票房主力軍,畢竟老年觀眾消費能力有限。而如果能拍出年輕觀眾喜歡的,適合他們的文藝片,其實對於影片本身而言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而十幾年前的文藝片實際上是給60後、70後的高知人群觀看的,而這些類型和氣質的影片並不是現在電影票房主力軍90後年輕觀眾所喜愛的影片類型,所以要拍90後喜歡的文藝片。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文藝片,但就像之前所說,無論給哪一代人的文藝片,都要有真情實感且三觀端正,對於之前市場上出現過某部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山區,看到山區孩子讀書困難自願留下當老師,最後被歌功頌德的這類影片,市場應該杜絕;另外,切勿無病呻吟或者為了文藝而文藝,票房主力軍們對於影片的選擇有著超乎市場預期的敏銳。

能用故事打動觀眾,用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通過共鳴讓影片口碑發酵,帶動票房提升,這才是好的文藝片成功的第一步;如果能進一步通過傳達的價值觀去感染,薰陶和昇華觀眾,這樣的文藝片才算上乘之作。

正如導演徐崢在近日評價電影《無問西東》時所說的那樣:觀眾,什麼都明白……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