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華陶瓷千千萬 雍正瓷器憑什麼稱最美

雍正(1723-1735)朝時間雖短, 但景德鎮禦窯燒造的瓷器品種卻十分豐富, 瓷器品質名列清瓷之冠。 直接原因是, 出現了唐英那樣的督陶官和景德鎮有大批技藝高超的匠師。

唐英, 字俊公, 漢軍旗人。 官內務府員外郎, 值養心殿。 雍正六年, 命監江西景德鎮窯務, 曆監粵海關、淮安關。 乾隆初, 調九江關, 複監督窯務, 先後在事十餘年。 能文善畫, 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瀋陽人, 隸屬漢軍正白旗, 能文善畫, 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 在職將近30年, 先後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

他到任後, 細心鑽研制瓷技法, 與工匠打成一片,

深諳制瓷技巧。 至雍正十三年, 官窯燒造就已十分輝煌, 仿古、創新品種不斷湧現。 唐英在《陶成紀事》中記載了當時的各種仿古瓷器釉彩品種有五十七種之多, 這些品種絕大多數有傳世品印證。 與康熙民窯比, 雍正民窯的傳世品少得多, 但有許多製作精良的瓷器, 與官窯相差無幾。

整體上看, 器物體積比前朝略小, 瓷器造型一改康熙古拙渾厚之風, 代之以輕巧俊秀之貌, 是清瓷中最為細潔精緻、賞心悅目的。 在眾多的瓷器品種中, 以青花、粉彩為兩大燒造主流, 琺瑯彩最為名貴。 粉彩以白地為主, 也有少量色地粉彩, 青花以暈散的永樂、宣德風格為主, 兼有晚明、康熙風格。

雍正瓷器造型特徵:雍正時期瓷器的造型,

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 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 器型之美, 可與以精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並論, 各部分之間比例協調, 恰到好處。 外形上素有”線條美“之譽。 確實增之一分則拙, 減之一分則陋, 給人以高雅之感。

雍正瓷器的胎土淘煉精細, 胎體堅硬、細膩潔白, 但是沒有康熙時的胎緊密。 器物底部處理十分講究, 特別是官窯器的圈足部位, 撫之有細膩柔潤感, 呈滾圓的“泥鰍背”。 民國年間仿的雍正器胎薄, 可以由此識別。

雍正瓷器紋飾圖案特徵:雍正瓷器的裝飾以繪畫為主, 兼用刻、印、堆塑和鏤雕工藝。 繪畫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風貌, 書筆更加精細輕柔。 紋飾中, 花卉內容最為豐富, 常見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

多色階施彩畫面細膩富麗, 構圖疏朗, 圖案簡潔清晰。

器物胎體輕薄, 形體規整, 胎質堅細白潤。 大器胎體勻稱一致, 不顯厚重, 小器輕巧玲瓏。 仿官窯器物的胎體頗似宋器的黑灰色調, 被稱為“鐵骨大觀”。 仿汝窯器物, 胎體為香灰色或微泛紅褐色, 釉面瑩潤光潔。

雍正瓷器胎體特徵:雍正時, 瓷土選料精細, 研粉、澄漿、制坯等工藝要求嚴格, 燒結火候適度, 因而胎體堅白細潤, 成型規整, 胎薄體輕, 可和明代永樂、成化白瓷釉瓷媲美。 胎體迎光透視, 瑩潤無瑕, 有的略顯淡青色(明代多顯紅潤)。 大器胎體也能均勻一致, 不顯厚重;小劍氣輕巧玲瓏。 仿古代名窯器的胎體, 和宋器那種黑灰色頗為相似, 所以稱為“鐵骨大觀”。

仿汝器胎體為香灰色或微泛紅褐色, 文獻中比之為“銅骨之汝”。 無款的民窯器, 胎體均細, 無釉砂底也都光滑細潤。

青花器釉面有的呈現桔皮紋。 釉色多數純白, 青花器釉有厚薄, 呈現白色或青白色。 彩瓷或仿成化的青花器釉面, 多為粉白細釉。 白釉器釉面光潤, 似永樂甜白。 爐鈞釉, 雍正器物多帶紅色、多有款, 乾隆多為藍爐鈞、多無款、少有款的皆書三行六字款。

雍正瓷器釉面特徵:雍正瓷器釉質瑩潤, 表面光潔, 釉面色調多數為純白。 青花器的釉面, 有的為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 而呈現桔皮紋, 並且有積釉較厚, 呈雲霧狀, 謂之“朦釉”, 俗稱“唾沫釉”。

器物器足規整, 足邊滾圓, 露胎窄細。 民窯器有的瓶、杯類, 足部高深外撇, 足裡無釉,

多有旋痕。 官窯圈足修削十分認真, 多為“泥鰍背”圓足。 本朝前後的器物均無雍正器物之光華細潤。 瓶、罐多為砂底細膩光潤, 仿宣德的盤類圈足多數為較高的內收斜坡式, 不同於宣德官窯的“抓不住”足牆, 足脊呈光滑滾圓的“泥鰍背”。 還有一種玉環形足, 外高內低, 多不施釉, 常見於民窯器物。

雍正瓷器款識特徵:雍正款識多而雜。 有本朝官窯款, 有民窯款, 有仿款, 每一類款識又有許多種寫法。 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禦制”三種題款。 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 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 楷書款筆法挺拔峻峭, 結構方正均勻。 窯“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篆書款皆有。 字體明顯不如官窯工整, 筆力欠佳。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 與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雍正時的瓷器釉色滋潤,多為純釉,白度較高,仿宣德青花器的釉面白中閃青。雍正大件器,粉白釉厚而不平,如水浪狀,俗稱“水浪釉”,這是一個特徵。

雍正時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時的渾厚古拙,而呈秀麗多姿。賞瓶是雍正時的新器形。此外還有三孔連身葫蘆瓶、四聯瓶、如意尊、雙螭尊、花插、方藥瓶等品種。

器物紋飾內容豐富,常見的有龍鳳、花鳥、草蟲、果實、花卉等。

器物款識主要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禦制”等。有六字雙行、三行或四字雙行等,楷書、篆書皆有。楷書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篆書上述方式均有,多無邊框。堂名款比康熙明顯減少,還有人名款、吉語款、紀年款、花押款和題記等。最多見的為方形圖記款,俗稱“豆腐乾”。

雍正時相比于康熙時的瓷器,高端瓷器在價位和數量上都有了提升,超5000萬的瓷器有3件,比康熙時期多了兩件,TOP10總成交額為4.23億,是康熙時期的2倍。

史上的雍正皇帝,除開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審美趣味也令人稱讚。事實上,不僅僅是康雍乾三代,縱觀整個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脫穎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時期的瓷器,簡直堪稱屹立於審美巔峰的奇跡。縱向比可能沒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將其與西方的藝術設計思潮變革期所產生的器皿外形風格進行簡要的對比。

在西方,擺脫巴羅克洛可哥這種繁複綴餘風格的標誌是工藝美術運動,該運動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而以包豪斯思潮為代表的現代功能主義風格則興起於20世紀初期,我們現代的主流審美正是沿襲於此。雍正時期的瓷器以精細著稱于世,單色釉高貴彩瓷風雅,此種審美趣味與工藝美術運動(甚至包括其後的新藝術運動)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類似。不過,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遠早於西方的藝術審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嚴謹有序,審美趣味極高,據說素雅高貴的單色釉(顏色釉)正是他最喜歡的瓷器品類。雍正年間的單色釉瓷器顏色較之康熙時期更加精緻和柔美,暗紋的繪製也更加的輕巧纖細,且注意構圖,有密集有留白,甚至還有規律的幾何形韻律紋飾。宮廷瓷器功能各有不同,例如藍色釉就往往被用於祭祀活動。而根據遺留下來的瓷器來看,雍正在位期間最常見的單色釉釉色應該是紅釉、黃釉和青釉。紅釉是在康熙時期進行改制燒至巔峰的品類、黃釉和藍釉則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審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雍正·淡黃釉梅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窯變釉雙螭耳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清雍正時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鬥彩等傳統彩瓷,而我們如今看到的琺瑯彩一類在當時則被稱為“洋彩”。不過在雍正時期,五彩並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時雍正時期的琺瑯彩也十分有名,不過時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時期的彩瓷並未沒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發展起來。相比于簡潔素淡的單色釉,在富麗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徵就更加明顯。不同於其他時期的絢爛和堆砌,雍正時期的彩瓷圖案明顯有收斂之態,器身上繪製的人景花鳥均有明顯的縮小和聚攏特徵,紋飾繪製的筆觸也更加纖細,這使得瓷面上的圖畫更加緊湊和錯落有致,富於立體感。同時,雍正時期的彩瓷用色也相對比較淡雅,顏色柔和不豔,彩中帶素。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琺瑯彩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琺瑯彩蘭石紋碗 故宮博物院館藏

雍正瓷器的器形

在雍正之前的康熙時期,瓷器的器形往往非常敦厚古拙,有渾厚敦實之感。雍正之後的乾隆時期,瓷器器形往往新奇有趣,風格華麗,但敦厚不如康熙時期的瓷器,秀美不及雍正時期的瓷器。雍正年間,瓷器器形的主流是胎薄體輕,工美嫵媚。甚至連各類常見的生活用瓷的大小也有精緻小巧的特徵。當時的器形品類眾多,單說瓷瓶就有抱月瓶、梅瓶、軟棒槌瓶、賞瓶、葫蘆瓶、天球瓶、橄欖瓶、弦紋瓶、雲耳瓶、觀音瓶等等。無論是瓷瓶、瓷碗還是壺、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態優美秀巧玲瓏。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粉彩葫蘆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獨有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體輕,整體雋秀爾雅、小巧玲瓏。這些瓷器形體比例協調觀感柔和,被稱為“曲線美”。雍正瓷器的外觀線條美到什麼程度呢?有人這樣形容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並且,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於規律性和韻律感,具有幾何形態的審美趣味。例如流行於雍正時期的折腰碗、菊瓣盤等,都非常符合現代的美學構成規律。此中趣味與我們如今的現代主義審美不謀而合。

清雍正·菊瓣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雍正瓷器的紋飾

紋飾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裝飾(當然單色釉上也存在樸素的暗紋)。雍正時期的瓷面裝飾以繪畫為主流,兼之以刻、印、劃、堆塑和鏤雕等工藝。受到“沒骨畫法”的影響,當時的瓷面圖樣風格清妍娟秀,氣韻具足,設色相比康熙時期也更為淡雅秀麗,運筆勾勒相對比較精緻細密,甚至連人物的體態也畫的略顯清瘦修長。當然,雍正時期的紋飾也有很多沿襲了康熙時期,例如龍鳳圖案、竹木題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青花瓷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在紋飾的主題選擇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睞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畫。同時,盤、碗的紋飾由內延伸至外側的“過牆龍”式紋樣也在雍正時期興起。而在康熙年間興起的虞美人紋樣和皮球花紋樣,也在雍正手下達到了巔峰狀態。據說,當時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項羽,並對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愛虞美人花。曾有文學家考證,在景德鎮禦窯廠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間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紋樣主題。

清雍正·虞美人“過牆龍”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當然,無論是什麼紋樣,真正讓雍正時期瓷器在眾多瓷器中脫穎而出的還是繪製紋樣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淺淡的紋樣顏色,錯落有致的瓷面構圖,纖細柔美的筆觸線條,都使得雍正瓷器成為清代宮廷瓷器中的審美巔峰。

保利瀚海除了瓷器字畫,也徵集竹雕木雕佛像等,以及珠寶手錶等貴重精品,歡迎藏友有需要聯繫。

本公司專業承接徵集北京保利瀚海2018年春拍藏品,美國繆斯拍賣藏品,必須經過我們和保利的初審複審,要求明清官窯精品,字畫古籍。

提前說幾點,徵集只徵集明清官窯,字畫古籍等精品

送的就是你知道那個保利瀚海,不會忽悠你送亂七八糟的香港保利香港瀚海之類的

需要經過我們和保利瀚海的初審才行

有較低費用,無流拍費,無鑒定費,送不進去全額退款。

本人不代表我個人送,是代表我們公司送,有正規資質合同,如果不放心,歡迎去警察局備案。

別自己不能送就聲稱所有人都不能送,謝謝。有想瞭解詳情,歡迎關注小編會回復

與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雍正時的瓷器釉色滋潤,多為純釉,白度較高,仿宣德青花器的釉面白中閃青。雍正大件器,粉白釉厚而不平,如水浪狀,俗稱“水浪釉”,這是一個特徵。

雍正時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時的渾厚古拙,而呈秀麗多姿。賞瓶是雍正時的新器形。此外還有三孔連身葫蘆瓶、四聯瓶、如意尊、雙螭尊、花插、方藥瓶等品種。

器物紋飾內容豐富,常見的有龍鳳、花鳥、草蟲、果實、花卉等。

器物款識主要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禦制”等。有六字雙行、三行或四字雙行等,楷書、篆書皆有。楷書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篆書上述方式均有,多無邊框。堂名款比康熙明顯減少,還有人名款、吉語款、紀年款、花押款和題記等。最多見的為方形圖記款,俗稱“豆腐乾”。

雍正時相比于康熙時的瓷器,高端瓷器在價位和數量上都有了提升,超5000萬的瓷器有3件,比康熙時期多了兩件,TOP10總成交額為4.23億,是康熙時期的2倍。

史上的雍正皇帝,除開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審美趣味也令人稱讚。事實上,不僅僅是康雍乾三代,縱觀整個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脫穎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時期的瓷器,簡直堪稱屹立於審美巔峰的奇跡。縱向比可能沒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將其與西方的藝術設計思潮變革期所產生的器皿外形風格進行簡要的對比。

在西方,擺脫巴羅克洛可哥這種繁複綴餘風格的標誌是工藝美術運動,該運動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而以包豪斯思潮為代表的現代功能主義風格則興起於20世紀初期,我們現代的主流審美正是沿襲於此。雍正時期的瓷器以精細著稱于世,單色釉高貴彩瓷風雅,此種審美趣味與工藝美術運動(甚至包括其後的新藝術運動)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類似。不過,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遠早於西方的藝術審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嚴謹有序,審美趣味極高,據說素雅高貴的單色釉(顏色釉)正是他最喜歡的瓷器品類。雍正年間的單色釉瓷器顏色較之康熙時期更加精緻和柔美,暗紋的繪製也更加的輕巧纖細,且注意構圖,有密集有留白,甚至還有規律的幾何形韻律紋飾。宮廷瓷器功能各有不同,例如藍色釉就往往被用於祭祀活動。而根據遺留下來的瓷器來看,雍正在位期間最常見的單色釉釉色應該是紅釉、黃釉和青釉。紅釉是在康熙時期進行改制燒至巔峰的品類、黃釉和藍釉則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審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雍正·淡黃釉梅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窯變釉雙螭耳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清雍正時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鬥彩等傳統彩瓷,而我們如今看到的琺瑯彩一類在當時則被稱為“洋彩”。不過在雍正時期,五彩並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時雍正時期的琺瑯彩也十分有名,不過時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時期的彩瓷並未沒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發展起來。相比于簡潔素淡的單色釉,在富麗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徵就更加明顯。不同於其他時期的絢爛和堆砌,雍正時期的彩瓷圖案明顯有收斂之態,器身上繪製的人景花鳥均有明顯的縮小和聚攏特徵,紋飾繪製的筆觸也更加纖細,這使得瓷面上的圖畫更加緊湊和錯落有致,富於立體感。同時,雍正時期的彩瓷用色也相對比較淡雅,顏色柔和不豔,彩中帶素。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琺瑯彩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琺瑯彩蘭石紋碗 故宮博物院館藏

雍正瓷器的器形

在雍正之前的康熙時期,瓷器的器形往往非常敦厚古拙,有渾厚敦實之感。雍正之後的乾隆時期,瓷器器形往往新奇有趣,風格華麗,但敦厚不如康熙時期的瓷器,秀美不及雍正時期的瓷器。雍正年間,瓷器器形的主流是胎薄體輕,工美嫵媚。甚至連各類常見的生活用瓷的大小也有精緻小巧的特徵。當時的器形品類眾多,單說瓷瓶就有抱月瓶、梅瓶、軟棒槌瓶、賞瓶、葫蘆瓶、天球瓶、橄欖瓶、弦紋瓶、雲耳瓶、觀音瓶等等。無論是瓷瓶、瓷碗還是壺、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態優美秀巧玲瓏。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粉彩葫蘆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獨有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體輕,整體雋秀爾雅、小巧玲瓏。這些瓷器形體比例協調觀感柔和,被稱為“曲線美”。雍正瓷器的外觀線條美到什麼程度呢?有人這樣形容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並且,雍正時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於規律性和韻律感,具有幾何形態的審美趣味。例如流行於雍正時期的折腰碗、菊瓣盤等,都非常符合現代的美學構成規律。此中趣味與我們如今的現代主義審美不謀而合。

清雍正·菊瓣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雍正瓷器的紋飾

紋飾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裝飾(當然單色釉上也存在樸素的暗紋)。雍正時期的瓷面裝飾以繪畫為主流,兼之以刻、印、劃、堆塑和鏤雕等工藝。受到“沒骨畫法”的影響,當時的瓷面圖樣風格清妍娟秀,氣韻具足,設色相比康熙時期也更為淡雅秀麗,運筆勾勒相對比較精緻細密,甚至連人物的體態也畫的略顯清瘦修長。當然,雍正時期的紋飾也有很多沿襲了康熙時期,例如龍鳳圖案、竹木題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青花瓷盤 大英博物館館藏

在紋飾的主題選擇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睞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畫。同時,盤、碗的紋飾由內延伸至外側的“過牆龍”式紋樣也在雍正時期興起。而在康熙年間興起的虞美人紋樣和皮球花紋樣,也在雍正手下達到了巔峰狀態。據說,當時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項羽,並對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愛虞美人花。曾有文學家考證,在景德鎮禦窯廠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間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紋樣主題。

清雍正·虞美人“過牆龍”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當然,無論是什麼紋樣,真正讓雍正時期瓷器在眾多瓷器中脫穎而出的還是繪製紋樣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淺淡的紋樣顏色,錯落有致的瓷面構圖,纖細柔美的筆觸線條,都使得雍正瓷器成為清代宮廷瓷器中的審美巔峰。

保利瀚海除了瓷器字畫,也徵集竹雕木雕佛像等,以及珠寶手錶等貴重精品,歡迎藏友有需要聯繫。

本公司專業承接徵集北京保利瀚海2018年春拍藏品,美國繆斯拍賣藏品,必須經過我們和保利的初審複審,要求明清官窯精品,字畫古籍。

提前說幾點,徵集只徵集明清官窯,字畫古籍等精品

送的就是你知道那個保利瀚海,不會忽悠你送亂七八糟的香港保利香港瀚海之類的

需要經過我們和保利瀚海的初審才行

有較低費用,無流拍費,無鑒定費,送不進去全額退款。

本人不代表我個人送,是代表我們公司送,有正規資質合同,如果不放心,歡迎去警察局備案。

別自己不能送就聲稱所有人都不能送,謝謝。有想瞭解詳情,歡迎關注小編會回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