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房前栽花屋後種菜 南新村村民曬出新農村建設的“幸福感”

南新村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23日訊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 湖邊樹木成蔭, 一排排別墅掩映在綠樹青草中……1月23日上午, 2018“新時代 新夢想”全國網媒新春走基層四川站活動媒體團一行,

來到成都天府新區南新村, 聆聽村民們講述這些年來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幸福感”。

有著天府新區“後花園”美譽的南新村, 位於成都天府新區三星街道北大門, 錦繡東山生態觀光走廊貫穿全村。 全村區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123畝, 轄13個村民小組, 人口1356戶4310人, 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9241元。 先後榮獲“四川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成都市‘三美’示範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屆“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雖是隆冬時節, 行走在南新村, 卻是別樣一番風景。 現在的南新村, 更像是一個“世外桃源”——水庫河塘碧波漣漣, 淡黃色的農家別墅鱗次櫛比。 水塘、棧道、花草和坐在路邊曬太陽拉家常的鄰里鄉親聚在一起,

共同勾勒出一幅溫馨和諧的田園畫卷, 而村裡的服務中心、超市、衛生室、閱覽室、警務室、健身場所等也為村民提供了方便的公共服務。

今年83歲的村民郭玉瓊老人, 提起村裡的變化更是感慨萬千:“以前, 村裡的道路都是泥巴路, 下雨天, 走上去, 深一腳淺一腳。 現在, 村裡修了水泥路, 颳風下雨都不怕了。 ”

2006年, 南新村在政府“讓農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的政策下, 開始了新農村建設。 隨著2008年該村的災後重建, 以及2010年啟動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 村裡一批又一批群眾搬進新居, 一次比一次更好。

據時任南新村村支部書記的唐易清回憶, 他們建設的原則是不挖山, 不填塘, 不毀林, 高低錯落, 儘量自然,

保持現代農村風貌。 而建房也充分尊重群眾意願:16套圖紙擺在大家面前, 任你挑選。

如今, 郭玉瓊老人就住在村委會旁邊的一棟三層小樓裡, 房前栽花屋後種菜。 每月不但有1700多元的退休金, 每年還能拿到4、5000元的土地流轉費。 “政策好了, 我們的生活也就好了。 ”郭玉瓊老人笑著說。

今年52歲的村民郭應安在離家不遠處做點兒小本生意, 每年大概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何必再外出打工。 ” 郭應安說。

據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統籌城鄉處處長黃曉燕介紹, 現在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鄉親和年輕人選擇回到這裡, 發展當地的農業產業, 周圍的桃、草莓和這裡的特色雲崖兔等, 從種植到養殖, 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

據統計, 在十年前, 村裡在省外務工的有1000多人, 而近年來, 這一數位已經降至了3、400人。 “村民們已經從過去以務農, 慢慢轉向了將土地流轉給大型的農業企業, 自己再到企業中去打工這樣一種模式。 ” 黃曉燕說, 這樣一來, 村民不但能打工掙錢, 還能拿到土地租金。

2007年至2016年在南新村擔任村支書的唐易清感歎, 這些年來村裡最大的變化就是“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們的收入越來越高。 ”目前, 南新村正在按照農田成景觀、農居成景點、農村成景區的“三景合一”思路, 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培育“文創+農業”、“旅遊+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具有新區特色的複合型農業。 此外, 南新村還以高標準打造占地4000餘畝的“梅林雅集”田園綜合體為抓手,

對楊梅小鎮、紫藤莊園、綠豐農莊等優質農業項目進行旅遊功能植入, 大力發展以觀光休閒、體驗採摘、親自互動為主的近郊旅遊, 形成三次產業成鏈互動良性發展, 農民增收的產村相融綜合示範園。

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永表示, 近年來, 天府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實施“十大工程、五項改革”。 “預計到2022年, 實現空間佈局更合理、經濟地理更優化、生態效益更凸顯、農業品牌更響亮、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健全, 構建起現代都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 全面展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天府美麗畫卷。 ”彭永說。

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永接受媒體採訪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新聞

精彩圖集

”彭永說。

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永接受媒體採訪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新聞

精彩圖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