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國醫學專家青光眼研究獲得新進展 糾偏國際傳統觀點

中新網上海4月10日電(孫國根 陳靜)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候任主委孫興懷等醫學專家, 歷時數十年的臨床觀察和研究, 對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則提出新見解。

據悉, 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 主要分為開角型青光眼和閉角型青光眼。 據預測, 到2020 年, 全世界將有閉角型青光眼患者2336萬人, 其中530萬人雙眼盲;歐美國家主要是開角型青光眼患者, 閉角型青光眼的易感人群主要是中國人和蒙古人, 全世界大約48%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中國。

閉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是開角型青光眼的3倍。 據介紹, 有關青光眼的診治, 長期以來一直是歐美眼科界主導話語權, 國際上目前流行的觀點也是統一將開角型青光眼的診斷原則用於閉角型青光眼。

孫興懷教授當日告訴記者, 該院數十年的臨床研究資料證實, 閉角型青光眼是不同於開角型青光眼的一類疾病, 閉角型青光眼是可在早期被預防的一類原發性青光眼, 而開角型青光眼目前沒有預防措施, 兩者有本質區別。

該項成果糾正了國外眼科學權威長年來的偏面觀點, 對重新認識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據透露, 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眼科領域最權威雜誌《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視網膜和眼科研究進展》)上,

引起國際眼科界高度關注。

孫興懷研究團隊發現, 早期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 即使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常規眼底和視野等檢查均正常, 但視網膜的血流和血管密度已經降低, 視神經代謝已受影響, 最終會導致失明。

孫興懷研究團隊還發現, 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和疾病進展與個體的情緒波動密切相關, 及時調整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狀態、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的神經活動和研發針對閉角型青光眼的創新藥物, 有助於改善閉角型青光眼的預後。 孫興懷認為, 今後如何進一步甄別出哪一類房角關閉患者或人群更能受益於預防性的干預措施尤為重要。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