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名記者的扶貧採訪劄記

作為一名記者, 我常常在想, 一支筆有輕有重, 做記者有易有難。 職業生涯中, 不斷體會著, 記者的稱號, 不是桂冠而是擔子。

調查很苦, 更要耐得住寂寞。 忘不了, 那動輒下鄉、奔赴“一線”的日子, 忘不了在田頭地腳與貧困戶席地座談的情形, 忘不了在扶貧幹部簡陋的辦公室裡, 看到扶貧幹部們那一臉的倦容, 以及談到貧困戶的改變時, 那一雙雙眼睛裡閃爍的希望……

這些年來, 我重點采寫了雲南脫貧攻堅報導。 脫貧攻堅, 舉國重視, 而雲南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我能有幸參與到這一戰場中, 不管是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上得到了良好的鍛煉,

這已經成為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下基層、訪農戶、翻山越嶺到大理州永平縣水泄、北斗彝族鄉、洱源縣牛街鄉、雲龍縣長新傈僳族鄉、寶豐鄉南新村海拔近三千, 山勢如壁立;車在山頭繞, 穿行雲霧間;相距七公里, 耗時一時半三岔河自然村、南澗縣碧溪彝族鄉新華彝族苗族村寨、小灣東彝族鎮、鶴慶縣黃坪鎮、賓川縣賓居鎮、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富寧縣新華鎮格當村、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元謀、南華、牟定、普洱市西盟縣是雲南省佤族聚居邊境縣、臨滄市雲縣等縣鄉鎮偏遠的貧困戶家裡, 看變化、看發展, 雲南脫貧攻堅取得的碩果, 我都有幸見證。 這一段路途,

遇到了太多的脫貧攻堅典型。 有夜以繼日工作的領導, 有幾個月不曾回家的駐村幹部, 有自立自強的殘疾貧困戶……他們對脫貧的貢獻、對脫貧的信心都一一感動著我。

也曾為這工作喊苦喊累, 但想想這些奮鬥在脫貧一線的幹部們, 想想這些因為自身動力不足但又自力更生的貧困戶們, 在心裡又暗自給自己加油打氣——做這份工作, 只有邁開步子才能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不能有所懈怠。

也正是一路上遇到的人們, 給了我前進的動力與勇氣, 讓我面對困難無所畏懼。 也正是這一路上的人們, 告訴我邁開步子就一定能有收穫。

收穫了扶貧一線經驗

在這場全省各級幹部共同參與的大戰役中, 許多幹部走出機關,

走向基層, 進村入戶, 調研幫扶, 記寫日記。 這裡面, 有經驗也有工作中的扶貧工作隊員的酸甜苦辣典型事蹟, 更有著對脫貧攻堅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困難群眾的濃濃深情, 令人感動, 讓人感慨, 使人感奮。

富甯縣委書記陳家興從福建古田縣引進食用菌到富寧縣木央等鄉鎮發展起了食用菌產業。 建了一個雲南最大的食用菌研究中心在裡達鎮, 富寧縣把食用菌種植作為穩定群眾增收致富脫帽的長效產業, 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公司運作、支部帶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政策扶持、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 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子, 堅持集中種植與分散種植、就地發展與異地發展、直接參與與間接參與相結合的模式,

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幹部、人大代表、種植大戶的先鋒模範及示範引領作用, 大力推進以黑木耳、姬松茸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發展, 創新推出“八入股、八增收”的方式, 促進群眾參與產業發展, 實現分紅增收。 當地村民在發展食用菌產業中切身體會。 縣委書記從福建古田縣引進食用菌“產量高、行情好, 經濟收入可觀”。 該鎮通過多措並舉, 精准滴灌扶持貧困戶, 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之路, 邊境黨組織逐漸強起來、黨員作用發揮起來、群眾逐漸富起來、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活起來, 有力地促進邊境和諧穩定。

2016年1月, 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富甯縣委副書記廉士兵, 來到了人生地不熟富寧, 他始終牢記職責使命, 真情幫扶, 堅持以思路扶貧為關鍵點、以金融扶貧為根本點、以專案扶貧為著力點、以交通扶貧為基本點、以產業扶貧為支撐點、以生態扶貧為著重點、以社會扶貧為補充點、以黨建扶貧為助力點、以檢察扶貧為保障點,

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大型專案、重點工程、新興產業向富寧縣佈局, 相關資源要素向富寧縣集聚, 民生政策向富寧縣覆蓋。 兩年來, 協調專案引進資金惠民實事120個, 涉及總金額57.58億元, 解決了一些事關當地長遠發展的難題, 折射出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和掛職扶貧幹部的心血和付出, 履行了承諾與使命, 體現了責任與擔當。

自開展貧困戶結對幫扶以來, 雲南大理州永平縣委副書記、縣長字雲飛時刻記掛著遠在深山的“遠房親戚”, 給他們出的點子是否管用?產業發展得如何?他們生活改善與否?在採訪中瞭解到字雲飛縣長十分牽掛全縣貧困戶, 並且與貧困戶結成了“遠親”後,為貧困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業,貧困戶家家都養了能繁母豬種牛、羊,讓這些遠房的親戚十分感動,更增添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使永平縣貧困戶發生的蛻變。

鶴慶縣委書記陳紹明、縣長段紅麗壓實村組幹部的工作責任,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改變村組幹部的作風,是關鍵的一步棋。以制度定責任、以責任轉作風,有賞有罰,提升士氣,增強能力。一場反貧困戰役,全縣村幹部“半工半農”的作風正在發生悄然轉變。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的經驗分為“三步棋”;第一步棋:提高主動脫貧意識,第二步棋:增強脫貧信心和決心,第三步棋:壓實扶貧責任。

收穫了精准扶貧工作隊員鮮活的典型

祥雲縣米甸鎮在鎮黨委書記楊紅波的帶領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產業發展、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幸福村。米甸鎮人民政府專職工會副主席周智梅說:“2017年7月15日,鎮黨委書記楊紅波、鎮長朱國全到香麼所村最邊遠小組落實村間鄉道建設項目,傍晚突然下了一場滂沱大雨,當時書記、鎮長正從一個偏遠的村冒著風雨行走在彎彎曲曲山路上,道路泥濘,兩人全身都濕透了,卻還在詢問存在什麼困難問題,關心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次日,黨委書記楊紅波又下到了插朗哨村檢查道路建設情況,太陽很大,大家的臉都被曬得通紅,卻顧不得戴頂帽子,楊書記就又步行趕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米甸鎮黨委書記楊紅波說:“不管在哪裡,都是為了扶貧工作,為了米甸山區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將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全心全意為扶貧攻堅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句樸實的心語,帶給貧困戶希望和力量,也讓他們有了脫貧的底氣和信心。這些經典的事蹟在雲南驛鎮湯中國書記、禾甸鎮段青雲書記、劉廠鎮朱繼章書記、沙龍鎮楊聰龍書記、永平縣北斗鄉黃克誠書記等鄉鎮都有同感的經典的故事。

德宏州芒市五岔路鄉駐村工作隊員楊紹生有嚴重的痛風,腳腫得像饅頭,但自從2016年來到芒蚌村後,他和其他隊員一樣,每天徒步超過15公里,白天入戶調查,晚上和農戶挑燈夜談,都是為了扶貧工作,為了邊疆山區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他做到了舍小家顧大家,把精力放在進駐村扶貧工作上,都沒有都沒時間回家看望體弱多病的父母和三歲多女兒,

兩年來,他服從組織的安排,在駐點扶貧中,時刻謹記自己作為一名扶貧工作隊員的責任和擔當,深入樸實的工作作風獲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芒蚌村全村幹部和村民都讚不絕口的說:“楊紹生檢察官是個實誠人,不怕苦、不怕累,日夜與我們摸爬滾打在田間地頭,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們脫貧致富,是我們村的貼心人……”甘當扶貧“孺子牛”,深受市委、市政府和扶貧村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被評為芒市“幫扶之星”,2017年11月被德宏州被評為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優秀扶貧工作隊員等榮譽稱號。

白雯晶作為永平縣北斗彝族鄉黃連村的大學生村官,她用行動踐行著一名90後年輕黨員的承諾。自2015年11月2日正式踏上村官的工作崗位,她就跟隨著村幹部一同走村入戶,路遠的時候支書主任想著照顧她一個縣城裡來的小姑娘,和她說“小白,你就和師傅到下面那個路口等我們,這裡都是山路你走不了!”也許是逞強,再也許是她本性倔強“不用,不用,我能走,你們能走,我也能走。”結果這一條路,她一走就是788天,兩年來她走村入戶調查、她歸檔整合資料、她傾心牽掛貧困戶。她用雙腳丈量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用真心奉獻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在扶貧的道路上,她一路走來,淚水與汗水交織,艱辛與歡笑協奏,她成長,也收穫著,用星星之火照亮脫貧之路。

收穫了新聞採編業務

在2017年本報眾多深度稿件中,用採訪手記、追蹤報導、隨筆感想等方式,回顧參與的幾起重點調查事件或扶貧工作的報導。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雲南經濟日報記者沉下身子接地氣的同時,用心傾聽百姓心聲、用鏡頭記錄時代變化。

去年11月28日,雲南經濟日報在A3版今日關注欄目刊登了一篇《用“心”扶貧用“情”傾注》,報導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富寧縣扶貧工作側記,引起了很大反響,報導後得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曹建明檢察長重視並作出批示,同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更要在以前的基礎上,確立新的目標,踏踏實實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為著心中的夢想,邁開步子向前走,成就和完善自我,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記者 劉書貴

並且與貧困戶結成了“遠親”後,為貧困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業,貧困戶家家都養了能繁母豬種牛、羊,讓這些遠房的親戚十分感動,更增添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使永平縣貧困戶發生的蛻變。

鶴慶縣委書記陳紹明、縣長段紅麗壓實村組幹部的工作責任,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改變村組幹部的作風,是關鍵的一步棋。以制度定責任、以責任轉作風,有賞有罰,提升士氣,增強能力。一場反貧困戰役,全縣村幹部“半工半農”的作風正在發生悄然轉變。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的經驗分為“三步棋”;第一步棋:提高主動脫貧意識,第二步棋:增強脫貧信心和決心,第三步棋:壓實扶貧責任。

收穫了精准扶貧工作隊員鮮活的典型

祥雲縣米甸鎮在鎮黨委書記楊紅波的帶領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產業發展、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幸福村。米甸鎮人民政府專職工會副主席周智梅說:“2017年7月15日,鎮黨委書記楊紅波、鎮長朱國全到香麼所村最邊遠小組落實村間鄉道建設項目,傍晚突然下了一場滂沱大雨,當時書記、鎮長正從一個偏遠的村冒著風雨行走在彎彎曲曲山路上,道路泥濘,兩人全身都濕透了,卻還在詢問存在什麼困難問題,關心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次日,黨委書記楊紅波又下到了插朗哨村檢查道路建設情況,太陽很大,大家的臉都被曬得通紅,卻顧不得戴頂帽子,楊書記就又步行趕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米甸鎮黨委書記楊紅波說:“不管在哪裡,都是為了扶貧工作,為了米甸山區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所有的汗水都是值得的,將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全心全意為扶貧攻堅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句樸實的心語,帶給貧困戶希望和力量,也讓他們有了脫貧的底氣和信心。這些經典的事蹟在雲南驛鎮湯中國書記、禾甸鎮段青雲書記、劉廠鎮朱繼章書記、沙龍鎮楊聰龍書記、永平縣北斗鄉黃克誠書記等鄉鎮都有同感的經典的故事。

德宏州芒市五岔路鄉駐村工作隊員楊紹生有嚴重的痛風,腳腫得像饅頭,但自從2016年來到芒蚌村後,他和其他隊員一樣,每天徒步超過15公里,白天入戶調查,晚上和農戶挑燈夜談,都是為了扶貧工作,為了邊疆山區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他做到了舍小家顧大家,把精力放在進駐村扶貧工作上,都沒有都沒時間回家看望體弱多病的父母和三歲多女兒,

兩年來,他服從組織的安排,在駐點扶貧中,時刻謹記自己作為一名扶貧工作隊員的責任和擔當,深入樸實的工作作風獲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芒蚌村全村幹部和村民都讚不絕口的說:“楊紹生檢察官是個實誠人,不怕苦、不怕累,日夜與我們摸爬滾打在田間地頭,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們脫貧致富,是我們村的貼心人……”甘當扶貧“孺子牛”,深受市委、市政府和扶貧村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被評為芒市“幫扶之星”,2017年11月被德宏州被評為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優秀扶貧工作隊員等榮譽稱號。

白雯晶作為永平縣北斗彝族鄉黃連村的大學生村官,她用行動踐行著一名90後年輕黨員的承諾。自2015年11月2日正式踏上村官的工作崗位,她就跟隨著村幹部一同走村入戶,路遠的時候支書主任想著照顧她一個縣城裡來的小姑娘,和她說“小白,你就和師傅到下面那個路口等我們,這裡都是山路你走不了!”也許是逞強,再也許是她本性倔強“不用,不用,我能走,你們能走,我也能走。”結果這一條路,她一走就是788天,兩年來她走村入戶調查、她歸檔整合資料、她傾心牽掛貧困戶。她用雙腳丈量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用真心奉獻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在扶貧的道路上,她一路走來,淚水與汗水交織,艱辛與歡笑協奏,她成長,也收穫著,用星星之火照亮脫貧之路。

收穫了新聞採編業務

在2017年本報眾多深度稿件中,用採訪手記、追蹤報導、隨筆感想等方式,回顧參與的幾起重點調查事件或扶貧工作的報導。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雲南經濟日報記者沉下身子接地氣的同時,用心傾聽百姓心聲、用鏡頭記錄時代變化。

去年11月28日,雲南經濟日報在A3版今日關注欄目刊登了一篇《用“心”扶貧用“情”傾注》,報導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富寧縣扶貧工作側記,引起了很大反響,報導後得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曹建明檢察長重視並作出批示,同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更要在以前的基礎上,確立新的目標,踏踏實實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為著心中的夢想,邁開步子向前走,成就和完善自我,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記者 劉書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