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啥要建立科學統一的學分績點評價體系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 瞭解更多~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建設, 離不開導向正確、科學有效、簡明清晰的評價體系。

統一、規範的學分績點制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人才評價標準, 其在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高高等教育品質, 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實現教育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等方面, 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當前, 我國高校學分績點制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都處於初期階段, 各高校並沒有建立統一的績點轉換標準,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學改革的成效。

在現有境況下, 要推動學分績點制發展, 實現學分績點制在全國高校的普遍實施, 必須建立科學、統一、規範, 且能夠相互融通的學分績點制評價體系。 學分績點制評價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 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發展經驗, 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境況, 從教育觀念、體制機制、資訊發展、教育文化等方面進行推動。

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分績點制評價體系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歷經從精英、大眾到普及三個階段, 主流的教育形式是整齊劃一, 如高校按已有專業招生, 學生在固定場所學習選定的課程, 以百分制的考核辦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等,

這些規範嚴謹的教育方式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較大成效, 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非常大的貢獻。 不過,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的推進, 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 最大限度促進不同學生的發展成才, 已經成為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

學分績點製作為國際上通行的學生學習品質評估體系, 其特點就是增加學生的選擇彈性, 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個性選擇合適的課程, 可對學生分類因材施教, 給他們更大的成長發展空間。 學分績點制要得到廣泛實施, 需要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觀念, 具體來說就是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都需要轉變人才評價觀念:教育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 學分績點制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 學分績點制的應用是高校提升教學品質, 培養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人才的一塊重要撬板, 需在各高校已有的學分績點制管理辦法基礎上,

建立科學、統一、規範的績點轉換模型和考核標準, 從而實現其推動人才培養的價值所在;以學分績點制為切入點推動高等教育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 才能使高校的教學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順利開展, 只有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重視學生的學, 建設以學為中心、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學分績點制評價體系, 才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培養品質, 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學分績點制需要各高校管理體制融通

科學、統一、規範的學分績點制推行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 需要通過完善驅動機制, 強化制度保障來完成。

高等教育驅動機制是提升教育品質, 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的支撐點, 其驅動力來源於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

外部主要是國際、國內教育環境、教育發展趨勢與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 內部主要是高校提升人才培養品質的社會責任和自身不斷發展的需求。 外部協同驅動機制有利於確保各高校形成統一共識, 最終建立起與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相適應的人才評價體系。

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40%, 各高校也在積極改革人才教學品質評價體系, 並出臺了一系列的學分績點制管理制度, 但不同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能相互融通, 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研究, 形成科學、統一、規範的制度體系, 為高校學分績點制具體實施提供指導和參考作用;內部協同驅動機制, 有利於高校理順運營機制與體制, 改革優化高校內部管理制度,在課程資源、教師數量、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為學分績點制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確保學分績點制的可持續發展,使高校的教學改革順利開展,實現高校的“雙一流”建設目標。

通過資訊技術加快學分績點制度科學發展

高度發達的資訊技術是改變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學分績點制獲得發展的前提條件。

目前,各高校以資訊技術為支撐的慕課、微課等課程發展得如火如荼,學校內也普遍設有教育技術中心等部門,但這些部門更多是服務或輔助性部門,並沒有成為推動高校資訊化發展的主導部門,尤其是在以資訊化管理代替繁雜的人工管理方面,並沒有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學分績點製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一項制度,在高校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並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學分績點制為原本已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相關教學管理人員除了完成現有的教學管理工作任務外,還需要將學生的考試成績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轉換成績點,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管理工作的複雜性,且經過較多工作量所計算出的績點,由於不能和其他高校融通,更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品質,往往只限于在少數學生出國時使用,用途太窄導致高校管理人員容易缺乏動力。

因此,學分績點制的發展,除了建立科學、統一的績點轉換模型外,還必須將學分績點制與教育技術發展相結合,開發相關的教學管理系統軟體,從技術上將繁雜的管理過程簡化,解放人力工作的強度。借助學分績點制在我國大力發展的契機,我國高校可儘快提高學校的資訊化發展水準,促進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品質和水準的提高。

學分績點制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本身與社會文化是緊密結合的,學分績點製作為產生於西方高校的人才品質評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西方的教育文化,適應的是西方的社會發展理念,要利用其在中國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現實,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只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學分績點制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我國高校學分績點制的發展,一方面需要不忘初心,植根于國內教育文化的土壤,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積澱,充分吸取中國傳統教育文化觀念,如我國傳統教育文化注重“有教無類”,人人可教、人人可學,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現代的“有教無類”,應體現在高校之間打破校際藩籬,加強校校合作,除為每個想學、樂學、愛學的學生創造能學的條件,讓每個學生接受優質的教育外,還需給每個學生的所學設定一個統一規範的評價標準,從而推動人類面向知識共用的開放型未來教育生態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需要不斷革新,學分績點制的發展亦是如此,應在充分吸取西方一流高校學分績點制成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適應我國國情、科學、規範、統一的學分績點制發展模式,建立可操作的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所需要的人才評價體系。

(作者:呂曉芹,系華南理工大學副研究員。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部重點專案“我國高校學分績點制實證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微教育

圖片:網路

統籌:陳鵬

製作:李芷

你還會喜歡:

語情局

光明學人

光明講壇

改革優化高校內部管理制度,在課程資源、教師數量、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為學分績點制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確保學分績點制的可持續發展,使高校的教學改革順利開展,實現高校的“雙一流”建設目標。

通過資訊技術加快學分績點制度科學發展

高度發達的資訊技術是改變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學分績點制獲得發展的前提條件。

目前,各高校以資訊技術為支撐的慕課、微課等課程發展得如火如荼,學校內也普遍設有教育技術中心等部門,但這些部門更多是服務或輔助性部門,並沒有成為推動高校資訊化發展的主導部門,尤其是在以資訊化管理代替繁雜的人工管理方面,並沒有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學分績點製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一項制度,在高校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並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學分績點制為原本已繁重的教學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相關教學管理人員除了完成現有的教學管理工作任務外,還需要將學生的考試成績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轉換成績點,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管理工作的複雜性,且經過較多工作量所計算出的績點,由於不能和其他高校融通,更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品質,往往只限于在少數學生出國時使用,用途太窄導致高校管理人員容易缺乏動力。

因此,學分績點制的發展,除了建立科學、統一的績點轉換模型外,還必須將學分績點制與教育技術發展相結合,開發相關的教學管理系統軟體,從技術上將繁雜的管理過程簡化,解放人力工作的強度。借助學分績點制在我國大力發展的契機,我國高校可儘快提高學校的資訊化發展水準,促進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品質和水準的提高。

學分績點制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本身與社會文化是緊密結合的,學分績點製作為產生於西方高校的人才品質評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西方的教育文化,適應的是西方的社會發展理念,要利用其在中國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現實,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只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學分績點制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我國高校學分績點制的發展,一方面需要不忘初心,植根于國內教育文化的土壤,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積澱,充分吸取中國傳統教育文化觀念,如我國傳統教育文化注重“有教無類”,人人可教、人人可學,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現代的“有教無類”,應體現在高校之間打破校際藩籬,加強校校合作,除為每個想學、樂學、愛學的學生創造能學的條件,讓每個學生接受優質的教育外,還需給每個學生的所學設定一個統一規範的評價標準,從而推動人類面向知識共用的開放型未來教育生態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需要不斷革新,學分績點制的發展亦是如此,應在充分吸取西方一流高校學分績點制成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適應我國國情、科學、規範、統一的學分績點制發展模式,建立可操作的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所需要的人才評價體系。

(作者:呂曉芹,系華南理工大學副研究員。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部重點專案“我國高校學分績點制實證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微教育

圖片:網路

統籌:陳鵬

製作:李芷

你還會喜歡:

語情局

光明學人

光明講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