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有些人寧可把錢花在為父母送葬上,也不願在生前給父母花

隨著年齡的增長, 對於人生中的生老病死, 見多了, 也是見怪不怪了, 但近日見到一位老人去世卻大發了一通感慨。

老人有三個兒子, 沒有女兒,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 突然中風臥床不起了, 按道理, 有三個兒子, 老人的晚景應該是不差的, 但沒有, 三個兒子你看我, 我看你, 你推我, 我推你, 推到最後居然都對老人不管不顧, 好在老人還有一個老伴在身邊能夠服侍他, 但老伴年紀也大了, 身體也不好, 又要照顧病人, 又要幹點活養活兩口子, 日子實在艱難。 老人支撐了一年多後, 終於擺脫了人世的痛苦, 去世了。

這時, 三個兒子走出來了, 為老人準備安葬的事宜, 送葬的場面非常的排場, 光樂隊請了三班, 功德足足做了七天七夜, 酒席擺了幾十桌, 熱鬧非凡, 少說也要花上好幾萬元。

有客人看了感歎:老人這幾個孩子為他爹真捨得花錢, 真是孝順。

有瞭解的人看了也感慨:死後花了這麼錢送葬,

要是生前能夠給他們爹一些, 他爹也許不會這麼早去世。

我也奇怪:為什麼當兒子的在父母生前不願盡一些孝道, 卻願意將花大把大把地花在送葬上?而且這種事情, 也不是第一次見到, 生活已經有好多這樣的例子了。 是他們見父母去世了, 突然悔悟, 良心發現了, 用這些行動來彌補自己的不是嗎?

見得多了, 想得多了, 終於也想到個中的原因:

一、送葬場面搞得排場一些, 做後人的臉上有光, 能體現他們的財力和交際能力, 對樹立自己的口碑有幫助, 可以說是借死人為自己爭光。

二、這也是一種“盡孝”的表現, 搞好了, 可以掩飾之前的不做為。 而且這種“盡孝”做起來比較簡單, 容易。

三、雖然有些人也可能真是良心發現了,

見父母從此沒了, 感傷之餘, 對自己之前沒能很好地盡孝感到後悔, 用這種方式彌補。 但這種人是少之又少。

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 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 都是令人不恥的。

孝道從來都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美德, 古人從小就教導孩子要懂得孝敬父母,

尊敬長輩, 《三字經》中“孝於親, 所當執”, “首孝悌, 次見聞”, 將孝悌排在成長的首位, 在《弟子規》中更是對如何盡孝進行了具體的闡述:“首孝悌, 次謹信。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不但於此, 還產生了源遠流長的“孝”文化, 有名的“二十四孝圖”就是子女盡孝的模範。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又辛辛苦苦地將我們養大成人, 把最無私的愛給了自己的兒女, 到老了, 做兒女的多陪伴陪伴他們, 照顧照顧他們, 也是應該的。

不難發現, 凡是不孝敬自己父母的人, 他們自己的兒女也不懂得孝敬, 這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遺傳示範。

也有人到自己老了之後, 才發現自己年輕時對父母不夠孝順, 才感到後悔, 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盡孝是人人都會輪到的事情, 盡孝也要趁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