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小龍:孤獨者重構市井

作者:小瀑布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77篇原創首發文章

張小龍

上週一, 我去廣州參加了2018微信公開課, 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張小龍真人。

對很多工作和生活都在微信裡的人而言, 我不知道這感覺像不像類似去“朝聖”的。 我們高頻地活在他制定的遊戲規則裡, 所以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尤其重要。

偌大的舞臺, 沒有PPT, 沒有人報幕, 聚光燈下他默默出場, 微信公開課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 此前沒有任何宣傳預告中說張小龍會出來演講。 他靜悄悄的, 多年沒有接受外面記者的採訪了, 可能連省政府領導找他他都不會出來應酬。 一個沒有什麼應酬的人, 做著中國最強的社交工具。

當天, 媒體同仁們, 沒等騰訊公關部給現場速記, 就在會場上敲打出張小龍的觀點, 冒出來很多熱氣騰騰的稿件, 搶時間搶熱度, 生產速度驚人。 上周大概有數百上千篇文章在不同平臺發放,

集體製造了一場“張小龍”式的狂歡。 在微信朋友圈裡, 在現場的和不在現場的都在說著這位元產品神人的金句和觀點。 左一句小龍, 右一句小龍, 顯得很親近, 很“朋友”。 張小龍, 從這個層面上, 被動地接了不少地氣, 少了一點神秘感。

孤獨者

張小龍, 1969年12月3日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 洞口縣出過一個有名的人, 叫蔡鍔——中華民國初年傑出的軍事領袖, 他清臒儒雅、勁氣內斂、高潔自守、捐生紓難。 蔡鍔小時候很刻苦, 讀書都會讀到深夜, 油燈盡了才睡覺。 據說, 作為蔡鍔同鄉的張小龍讀書也很用功。 小時候, 孩子們都在玩, 他在孤獨地看書。

1987年, 18歲的張小龍順利地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後更名“華中科技大學”)。 在理工科院校的男生挺孤獨的。

張小龍是當年中國最早學C語言的一批人之一, 他能夠每天一起床就騎車到珞珈山上的實驗室, 在386電腦前坐到深夜12點。 工作後, 他在業餘時間花了幾個月時間寫了一萬多條代碼, 寫出了免費共用郵件用戶端軟體Foxmail——1997年1月, Foxmail 1.0 beta(英文版)誕生。 他的孤獨使得他一個人的效率就頂一個團隊, 起初沒人願意一起幹這個辛苦且不賺錢的事情。

為了親手塑造的這個作品, 他還徹底辭職, 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他全心全意維護軟體, 代價是沒有收入來源。

軟體一旦寫成, 從0到1完成之後, 進一步完善, 也就是要實現從1到N, 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需要搭檔(甚或靈魂伴侶)和團隊, 一個人是做不成的。 2000年4月18日, 張小龍以1200萬元的價格把Foxmail賣給了博大公司後他去了西藏,

後來一度在江湖上也銷聲匿跡。

2005年3月16日 , 騰訊從博大手裡買來了Foxmail。 孤獨的天才張小龍, 終於有了那個“人生夥伴”馬化騰。 馬化騰讓他專心搞研發, 不必承擔零碎的事務性工作。 開始的第一年他們反復磨合,

隨後, 他潛心花了兩年時間, 找到並解決了一個痛點, 使得郵箱能夠發送2G超大附件, 這啟動了大量休眠帳戶, 到了2008年, QQ郵箱獲得新生, 成為騰訊七星級產品。

當幸運來臨的時候, 他才敢放肆一點自己的愛好, 比如他喜歡《藍蓮花》, 就買下許巍的版權, 掛在QQ郵箱入口;他還放了海子和馬丁•路德•金的詩。 後來, 他又經過很多嘗試, 閱讀空間、郵箱廣播等等。 2010年9月, QQ漂流瓶上線, 張小龍將自己孤獨化作了產品, 一個內斂而深刻的人是能真正體會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感的。 他試圖通過陌生人社交來迎合眾人的需求, 漂流瓶很快每天發送量能達到1億次。 他的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有很多時間面臨困惑、不安和焦躁, 在這個社會和人際裡浮浮沉沉, 這讓他更瞭解人性、人心和人生。2010年是他創新高度最強的一年,很快,他投入了微信研發。

2016年10月22日,清華管理全球論壇上,錢穎一對話馬化騰,馬化騰說,微信最初就是一個郵箱。微信其實是郵件,是個快速的短郵件,只是它快到讓你以為不是郵件。微信真正的啟動是因為語音,按了就可以講話,錄音就出去了。有這個功能之後,微信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習慣手機打字的高管變成了微信用戶。張小龍的創新是一脈相承的,他對郵箱的近20年的理解充滿了生活哲學。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線。一個孤獨的人在龐大的藍色星球外。每個人都孤獨且平等。

重構市井

張小龍的臉龐輪廓有點深,眼睛有點大,所以是帥氣的。他的身材也是中等,不胖不瘦,骨骼也不顯大,沒有一點中年危機的世俗相。他的微信頭像是只綠色的青蛙,名字叫Allen。

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寫他才好,從哪個點切入,因為寫他的人實在太多。直到有一天我上班路上等紅燈的時候,一輛O2O平臺的貨運車從我身邊開過。

十幾年前我一個人住,需要搬家的時候總是很苦惱,我其實是個挺內向的人,不好意思向朋友開口幫忙,更不認識搬家的工人,只知道念書工作,完全不懂市井生活。換到現在,打開APP,預約一下就可以,省去了很多“人情世故”。我想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時候是在重構市井。你不需要什麼人都認識,你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左右逢源,你一個人可以活得很舒服,很便捷。

市井是什麼?《管子•小匡》裡說“處商必就市井”。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它反映著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表現出淺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樂。

一個沒有應酬的人做著中國最牛的社交平臺,在服務近十億的使用者時,超級產品微信沒有變成一個超級市場,它仍堅持著簡單、清澈的頁面,簡單直接地解決用戶所有的問題。

一個人來到新的城市,要建立新的社交關係,適應不同的市井氣息。這些對於原本就孤獨的人,需要巨大的成本。但是現在,他只需要認識微信裡站在地球上的那個孤獨的人。

認識了“他”,可以找到幫你打掃房間的阿姨,可以讓外賣騎手1小時內送來午飯,可以足不出戶訂到全城的演出門票,可以繳納自己上周闖紅燈被罰的款,可以掃一輛單車、叫一輛汽車,可以安心地獻出你的愛心給需要幫助的人……

微信中,簡單的幾個介面重新構建了新的市井,更適合孤獨者的市井,屬於用戶自己的市井。其背後是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中,與行業內諸多佼佼者的通力合作。

在它重新構造的市井中,有著微信自己設定的規矩,沒有強權,十分平等。這種平等無論是對每個用戶,還是對微信每個合作夥伴。

微信已經成為近十億使用者的國民級產品,有著極大的決策權卻並沒有侵染“江湖大哥”的俗氣。初心仍在,仍貫穿於微信的每個細節。

技術爆炸,資訊爆炸,使用者爆炸……但張小龍和微信,卻沒有一點膨脹。好像一場熱鬧的聚會中,一位精英孤獨地站著,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氣質。

PC時代,我們安裝軟體要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捆綁”;卸載時,又被如生離死別般的挽留措辭祈求著:求求您,別刪我。很多產品有一種強硬祈求的氣質,一種低姿態的駕馭。但微信不同,從一個字可以洞察張小龍對他數億用戶關係的定位——“你”。

現在很多產品對使用者的稱呼是:“您”。 “您”,是尊敬,但有距離。微信用的是“你”,與用戶走得更近,顯得更平等,親切,將“您”下面的“企圖心”乾脆地去掉。

交朋友,不能為了利益用盡心思,去討好,去遷就,去祈求著用戶做些什麼。而微信最開始時的初心很簡單:好用。它與用戶的關係也是平等的:不遷就你,也不迎合你。沒有太強的控制欲,把用戶的需求簡單直接解決掉就足夠了。

他想要大家“用完即走”。這個是他三年的微信公開課都在說的詞。

2016年,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他穿著襯衫,外面套著一件淡藍色毛衣。他說以前他覺得參加會議是浪費時間。這樣的“市井”,他也在適應。他講了蝴蝶效應,那時候“誰是你微信第一個好友”刷屏,伺服器撐不住了,造謠就出現了,然後微信支付解綁的量很多,後臺也要崩潰了……他說,他們其實很累,他們是服務者,並不是駕馭者、控制者。張小龍在這一年講的是微信的四大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歸依”,“讓創造發揮價值”,“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以及“讓商業存在於無形中”。他說,為什麼微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因為小小的疏漏就會有很可怕的蝴蝶效應。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他最重要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簡單高效。

他們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你的體驗,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會有多小心?微信用戶數龐大,有著無數的需求,其中不乏呼聲很高的功能。比如有人曾建議微信要優化圖片品質,技術上調整些參數便可迅速上線。但微信要平衡頻寬接受範圍和最佳優化效果。而找平衡的過程是複雜的,也很可能尋找很久後的決定是:不做。

對於張小龍,選擇不做什麼也許比選擇做什麼更重要。他不是喜歡“淋雨”,只是在尋找一把滿意的傘。在找到之前,他不在乎打濕頭髮。

因為他是孤獨者,所以他更害怕失去。他說,他不能讓微信的人有特權,比如朋友的數量、多發送的許可權,連結功能等,他說在微信裡不能有攀比,這樣會不均衡。他想讓每個辛苦付出的人才能獲得粉絲。他喜歡google的理念,“搜完就走”,他討厭誘導分享。他覺得朋友圈應該互利,而不是充滿引誘和欺騙,只有一方得利。他似乎想重構整個市井文化,他不喜歡資源交換,他想要創造新價值。

“佛系”的孩子

“我自己在遊戲裡面獲得了一個稱號,叫‘無聊大師’,像上個星期我打到6000多分,我發現我又獲得了一個稱號叫‘立地成佛’,一不小心變成了佛系。”張小龍調侃了自己,2018年的演講比前兩次幽默得多。

張小龍說,做一個好的事情並不是克制什麼,而是要判斷什麼樣的事情是該做的?什麼是對錯,這樣一系列的判斷是很理性的過程。

“對微信來說,我認為我們每天在做的選擇裡面都遵循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說它是不是符合利益最大化。”

關於對錯,如果做產品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讓產品越走越偏,變成它裡面都是利益的堆砌。張小龍認為,這樣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堅持這種本質,就像在繁雜中堅持孩童的單純和判斷對錯的能力。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但張小龍像一個簡單、純粹的孩子。

你可以看到,他擁有不可替代的決策權,且他很珍惜決策權,並且在這個選擇權上花了很多功夫鞏固自己的哲學理念。哲學家的思考不會是如何解決溫飽,微信團隊的考核從不去設定達到多少用戶數或者實現多少營收,能夠有足夠的底氣,是因為騰訊給了極大的支持,支持龐大的微信仍然以工具而非生態去定位。

他在這次提到,微信是個工具,希望是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小程式是萬事萬物的語言,用完即走,走了還會回來;微信公眾號APP即將上線;讚賞會恢復並將直接觸達作者而非公眾號;微信訂閱號不會做資訊流;微信不會看使用者個人的聊天記錄;不允許協力廠商做用戶誘導行為;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做對的事情,而不僅是價值最大化的事情;堅持繼續去中心化;將探索更多線下生活場景……

小程式、企業微信、智慧零售,這些是張小龍的“術”;尊重用戶、不去感動是他堅守微信的“道”;張小龍和微信的產品哲學即為“佛”。

他的思考像庖丁解牛,在每個細節裡自由遊走。他說人們在微信上每天用2個小時就能處理的事情,為什麼要多那麼多碎片的時間。他們有自己的技術幽默——微信頂端下拉現在會出現小程式,繼續下拉,下拉到不能再拉,寫著——“這不是入口^_^”。如果你無聊,繼續拉啊啦,他們還會跟你開玩笑——“拉這麼多,你想幹什麼?”這種技術式的幽默,像電影的彩蛋,就像一個程式師的深層的調皮,也是一種,我的地盤我說了算的宣言。他確實偉大,你暫時還離不開他。儘管,他說要盡可能多的時間離開他。

我們都在俗世的市井中,既然免不了,那就重構它。這是孤獨者最好的建樹,自由、平等與愛,多一點,平衡一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這讓他更瞭解人性、人心和人生。2010年是他創新高度最強的一年,很快,他投入了微信研發。

2016年10月22日,清華管理全球論壇上,錢穎一對話馬化騰,馬化騰說,微信最初就是一個郵箱。微信其實是郵件,是個快速的短郵件,只是它快到讓你以為不是郵件。微信真正的啟動是因為語音,按了就可以講話,錄音就出去了。有這個功能之後,微信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習慣手機打字的高管變成了微信用戶。張小龍的創新是一脈相承的,他對郵箱的近20年的理解充滿了生活哲學。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線。一個孤獨的人在龐大的藍色星球外。每個人都孤獨且平等。

重構市井

張小龍的臉龐輪廓有點深,眼睛有點大,所以是帥氣的。他的身材也是中等,不胖不瘦,骨骼也不顯大,沒有一點中年危機的世俗相。他的微信頭像是只綠色的青蛙,名字叫Allen。

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寫他才好,從哪個點切入,因為寫他的人實在太多。直到有一天我上班路上等紅燈的時候,一輛O2O平臺的貨運車從我身邊開過。

十幾年前我一個人住,需要搬家的時候總是很苦惱,我其實是個挺內向的人,不好意思向朋友開口幫忙,更不認識搬家的工人,只知道念書工作,完全不懂市井生活。換到現在,打開APP,預約一下就可以,省去了很多“人情世故”。我想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時候是在重構市井。你不需要什麼人都認識,你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左右逢源,你一個人可以活得很舒服,很便捷。

市井是什麼?《管子•小匡》裡說“處商必就市井”。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它反映著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表現出淺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樂。

一個沒有應酬的人做著中國最牛的社交平臺,在服務近十億的使用者時,超級產品微信沒有變成一個超級市場,它仍堅持著簡單、清澈的頁面,簡單直接地解決用戶所有的問題。

一個人來到新的城市,要建立新的社交關係,適應不同的市井氣息。這些對於原本就孤獨的人,需要巨大的成本。但是現在,他只需要認識微信裡站在地球上的那個孤獨的人。

認識了“他”,可以找到幫你打掃房間的阿姨,可以讓外賣騎手1小時內送來午飯,可以足不出戶訂到全城的演出門票,可以繳納自己上周闖紅燈被罰的款,可以掃一輛單車、叫一輛汽車,可以安心地獻出你的愛心給需要幫助的人……

微信中,簡單的幾個介面重新構建了新的市井,更適合孤獨者的市井,屬於用戶自己的市井。其背後是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中,與行業內諸多佼佼者的通力合作。

在它重新構造的市井中,有著微信自己設定的規矩,沒有強權,十分平等。這種平等無論是對每個用戶,還是對微信每個合作夥伴。

微信已經成為近十億使用者的國民級產品,有著極大的決策權卻並沒有侵染“江湖大哥”的俗氣。初心仍在,仍貫穿於微信的每個細節。

技術爆炸,資訊爆炸,使用者爆炸……但張小龍和微信,卻沒有一點膨脹。好像一場熱鬧的聚會中,一位精英孤獨地站著,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氣質。

PC時代,我們安裝軟體要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捆綁”;卸載時,又被如生離死別般的挽留措辭祈求著:求求您,別刪我。很多產品有一種強硬祈求的氣質,一種低姿態的駕馭。但微信不同,從一個字可以洞察張小龍對他數億用戶關係的定位——“你”。

現在很多產品對使用者的稱呼是:“您”。 “您”,是尊敬,但有距離。微信用的是“你”,與用戶走得更近,顯得更平等,親切,將“您”下面的“企圖心”乾脆地去掉。

交朋友,不能為了利益用盡心思,去討好,去遷就,去祈求著用戶做些什麼。而微信最開始時的初心很簡單:好用。它與用戶的關係也是平等的:不遷就你,也不迎合你。沒有太強的控制欲,把用戶的需求簡單直接解決掉就足夠了。

他想要大家“用完即走”。這個是他三年的微信公開課都在說的詞。

2016年,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他穿著襯衫,外面套著一件淡藍色毛衣。他說以前他覺得參加會議是浪費時間。這樣的“市井”,他也在適應。他講了蝴蝶效應,那時候“誰是你微信第一個好友”刷屏,伺服器撐不住了,造謠就出現了,然後微信支付解綁的量很多,後臺也要崩潰了……他說,他們其實很累,他們是服務者,並不是駕馭者、控制者。張小龍在這一年講的是微信的四大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歸依”,“讓創造發揮價值”,“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以及“讓商業存在於無形中”。他說,為什麼微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因為小小的疏漏就會有很可怕的蝴蝶效應。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他最重要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簡單高效。

他們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你的體驗,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會有多小心?微信用戶數龐大,有著無數的需求,其中不乏呼聲很高的功能。比如有人曾建議微信要優化圖片品質,技術上調整些參數便可迅速上線。但微信要平衡頻寬接受範圍和最佳優化效果。而找平衡的過程是複雜的,也很可能尋找很久後的決定是:不做。

對於張小龍,選擇不做什麼也許比選擇做什麼更重要。他不是喜歡“淋雨”,只是在尋找一把滿意的傘。在找到之前,他不在乎打濕頭髮。

因為他是孤獨者,所以他更害怕失去。他說,他不能讓微信的人有特權,比如朋友的數量、多發送的許可權,連結功能等,他說在微信裡不能有攀比,這樣會不均衡。他想讓每個辛苦付出的人才能獲得粉絲。他喜歡google的理念,“搜完就走”,他討厭誘導分享。他覺得朋友圈應該互利,而不是充滿引誘和欺騙,只有一方得利。他似乎想重構整個市井文化,他不喜歡資源交換,他想要創造新價值。

“佛系”的孩子

“我自己在遊戲裡面獲得了一個稱號,叫‘無聊大師’,像上個星期我打到6000多分,我發現我又獲得了一個稱號叫‘立地成佛’,一不小心變成了佛系。”張小龍調侃了自己,2018年的演講比前兩次幽默得多。

張小龍說,做一個好的事情並不是克制什麼,而是要判斷什麼樣的事情是該做的?什麼是對錯,這樣一系列的判斷是很理性的過程。

“對微信來說,我認為我們每天在做的選擇裡面都遵循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說它是不是符合利益最大化。”

關於對錯,如果做產品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讓產品越走越偏,變成它裡面都是利益的堆砌。張小龍認為,這樣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堅持這種本質,就像在繁雜中堅持孩童的單純和判斷對錯的能力。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但張小龍像一個簡單、純粹的孩子。

你可以看到,他擁有不可替代的決策權,且他很珍惜決策權,並且在這個選擇權上花了很多功夫鞏固自己的哲學理念。哲學家的思考不會是如何解決溫飽,微信團隊的考核從不去設定達到多少用戶數或者實現多少營收,能夠有足夠的底氣,是因為騰訊給了極大的支持,支持龐大的微信仍然以工具而非生態去定位。

他在這次提到,微信是個工具,希望是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小程式是萬事萬物的語言,用完即走,走了還會回來;微信公眾號APP即將上線;讚賞會恢復並將直接觸達作者而非公眾號;微信訂閱號不會做資訊流;微信不會看使用者個人的聊天記錄;不允許協力廠商做用戶誘導行為;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做對的事情,而不僅是價值最大化的事情;堅持繼續去中心化;將探索更多線下生活場景……

小程式、企業微信、智慧零售,這些是張小龍的“術”;尊重用戶、不去感動是他堅守微信的“道”;張小龍和微信的產品哲學即為“佛”。

他的思考像庖丁解牛,在每個細節裡自由遊走。他說人們在微信上每天用2個小時就能處理的事情,為什麼要多那麼多碎片的時間。他們有自己的技術幽默——微信頂端下拉現在會出現小程式,繼續下拉,下拉到不能再拉,寫著——“這不是入口^_^”。如果你無聊,繼續拉啊啦,他們還會跟你開玩笑——“拉這麼多,你想幹什麼?”這種技術式的幽默,像電影的彩蛋,就像一個程式師的深層的調皮,也是一種,我的地盤我說了算的宣言。他確實偉大,你暫時還離不開他。儘管,他說要盡可能多的時間離開他。

我們都在俗世的市井中,既然免不了,那就重構它。這是孤獨者最好的建樹,自由、平等與愛,多一點,平衡一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