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運用合理(理性)情緒療法矯治“門徒會”邪教癡迷者方法初探

合理(理性)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斯(A.Ellis)創立的幫助人們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其理論認為, 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 而是人們對世界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 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 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 而是應該改變認知, 通過認知改變進而改變情緒, 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 人們的認知為B, 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 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為ABC理論。

“門徒會”邪教就是通過編造宣揚一系列歪理邪說, 誘導蠱惑人們對事物產生了錯誤的思想認知,

改變了他們的情緒狀態, 形成了變形的心理衝突, 失去了正常的辨別是非能力, 進而產生了不理智的狂熱膜拜行為。 因此, 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門徒會”邪教癡迷人員的錯誤認知, 是開展教育轉化工作的重要環節。

筆者長期從事“門徒會”邪教癡迷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 在實踐中總結探索了運用合理情緒療法轉化“門徒會”邪教人員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 心理診斷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 找出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 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門徒會”邪教人員的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很清楚,

一般都是對“門徒會”邪教頑固癡迷, 對“門徒會”邪教的歪理邪說堅信不疑, 對“禱告”、“傳福音”等邪教活動忠實踐從, 自己不能也不願擺脫。 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就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入教原因都是其中一項, 癡迷程度淺的誘發事件少一些, 癡迷程度深的誘發事件多一些;有的是單一事件, 有些是環環相扣, 需要在充分的交流溝通中分析查找。 普遍性的有身體疾病、家庭遭災等誘發事件。

在找准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和誘發事件(A)後, 要進行初步分析。 比如因病入教的癡迷人員, 要通過醫院鑒定等資料, 弄清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 考慮家庭及個人身體、心理的承受能力, 分析癡迷者的認知偏差,

即不合理信念(B), 進而分析出邪教歪理邪說的蠱惑對其思想、行為的影響程度。

不合理信念(B)一般不容易發現, 其主要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以及糟糕至極等。 有些癡迷者的問題可能很多, 一個問題套著一個問題。 這就要分清主次, 找出主要問題, 層層剖析, 個個擊破。

第二步, 幫助領悟階段。 合理情緒療法領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人們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 使他們認識到三個問題:第一, 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 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第二, 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第三, 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自己有關, 他們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

具體到“門徒會”癡迷人員,

在進行了心理診斷和初步分析後, 就要説明他認識到以下三個問題:第一, 是因為你聽了“門徒會”邪教組織編造的自我神話的歪理邪說和種種神跡故事, 才把“三贖基督”想像的神通廣大, 能夠救贖人類。 而不是“三贖基督”真的有多少神通。 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講述“門徒會”邪教的發展歷史和歷任教主的結局, 組織觀看大量受害案例, 達到破“神”的目的。 第二, 身體疾病、生活不順、家庭遭災等等, 這些都是每個人可能遇到了事情, 要腳踏實地, 立足現實, 通過正確的方法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不能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神上。 第三, 走到今天這一步, 有邪教誘騙的原因, 但主要還是自己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偏差, 要立足於改變自己的錯誤認知。
總之, 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現狀, 必須改變自己對生活事件和“門徒會”邪教的認知, 而不是從外界找原因。

領悟階段工作比較複雜, 因為不合理信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 它們常常和合理信念混在一起不易被察覺。 僅憑空洞的理論性解說難以使癡迷人員實現真正的領悟, 應該結合具體情況, 抓住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等典型特徵, 由主及次, 層層找出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 修通教育階段。 這一階段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主要的階段, 是破舊立新的過程。 所謂修通, 就是通過多種技術, 使癡迷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信念, 並代之以合理信念的過程。

合理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修通技術就是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癡迷人員關於自己、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即“產婆術式”辯論技術。具體操作方法就是先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行推理,最後引出你的觀點中存在的謬誤之處,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認知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

例如,有位癡迷者說自己命不好,身體長年有病,家裡不平安,經常出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禱告”和“傳福音”才能改變,才能保身體健康、保一家平安。這裡面就包括兩個不合理信念,一個是自己命不好,另一個是“禱告”和“傳福音”能改變自己的命。

針對第一個不合理信念,就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引導:

——什麼是命?他不一定能說的很準確,但是他會大致描述冥冥中的一些人為不可控的東西。

——怎樣的命就算好?一般會說事業順利、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等等指標。

——現實生活中誰的命好?他可能會列舉出某個看似萬事如意的例子。這時抓住時機告訴他這個人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進而引導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你的命有多不好?他可能滔滔不絕,列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這些不好的事情別人身上有沒有發生?肯定有。

——別人身上發生其他不如意的事情算不算命不好?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你有沒有命好的時候?

通過層層遞進,再加上及時正確的引導,他會發現他自己難以自圓其說,從而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產生質疑,最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有命好的方面也有命不好的方面,自己雖然有諸多不如意,但也有令人欣慰的事情;自己的命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差,最主要的是自己沒有正確面對生活、面對挫折。

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癡迷人員關於自己、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即“產婆術式”辯論技術。具體操作方法就是先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行推理,最後引出你的觀點中存在的謬誤之處,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認知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

例如,有位癡迷者說自己命不好,身體長年有病,家裡不平安,經常出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禱告”和“傳福音”才能改變,才能保身體健康、保一家平安。這裡面就包括兩個不合理信念,一個是自己命不好,另一個是“禱告”和“傳福音”能改變自己的命。

針對第一個不合理信念,就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引導:

——什麼是命?他不一定能說的很準確,但是他會大致描述冥冥中的一些人為不可控的東西。

——怎樣的命就算好?一般會說事業順利、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等等指標。

——現實生活中誰的命好?他可能會列舉出某個看似萬事如意的例子。這時抓住時機告訴他這個人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進而引導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你的命有多不好?他可能滔滔不絕,列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這些不好的事情別人身上有沒有發生?肯定有。

——別人身上發生其他不如意的事情算不算命不好?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你有沒有命好的時候?

通過層層遞進,再加上及時正確的引導,他會發現他自己難以自圓其說,從而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產生質疑,最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有命好的方面也有命不好的方面,自己雖然有諸多不如意,但也有令人欣慰的事情;自己的命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差,最主要的是自己沒有正確面對生活、面對挫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