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碩斌:大資料時代,你知道我們會面臨什麼困境嗎?

【這個時代, 我們不知道應相信什麼了】

我們必將面臨該時代一個最大的困境:在眼花繚亂中, 我們反而不清楚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什麼是對的、正確的?什麼是值得去做的,

什麼是真正的人生事業?我們難以真正地正識、正見, 更枉談正信了, 沒有正信自然易墮於迷信了。 誠如道家先賢列子所說“大道以多歧亡羊, 學者以多方喪命”。 到處是岔路, 就最易走錯而迷失, 到處是路, 就等於無路可走。

所以, 在這個大資料化時代, 如何細分, 如何判斷, 如何選擇已經成為最新的研究課題。

【人體功能的外化已成時代趨勢】

生命的生存方式越來越依賴做選擇決斷的“知”, 而更簡略身體的力“行”。 生命“思”之功能被資訊時代延伸於外, 世界被“腦化”。 生命之眼、耳、鼻、舌、身、意亦外化成望遠鏡、手機、探測器、感應器、超級電腦等等, 而且還在不斷微細化與靈敏化, 人體功能的外化已成時代趨勢。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已被大資料化時代變調, 能知就能行, 能知就可掌控行。 社會精英階層越來越“知”, 智劣層不得不墜落於依賴肉體之“行”。 當前的時代倒是從外在印證了老子“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之見地。 世界的發展始終不離古聖先賢之智慧, 這種智慧與知識的發展和知識量的多少似乎沒有必然關係。

【知識不等於能力, 更不等於智慧】

有知識就等於有能力和智慧嗎?

有資訊就等於有思想嗎?

能思考就等於思維正確嗎?

為什麼古聖先賢能具洞見的智慧?

為什麼大智慧不會過時?

我們究竟要知什麼, 怎樣知?

……

我曾在《融通之道——從知識、能力到智慧》一書中專門探討過其中的機制與原理。

人類所有的認知體系均是以資訊為基礎, 古代稱為“消息”。 萬事萬物因結構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資訊, 不同的資訊正體現出不同的知識結構。 不同知識結構具不同“結構勢”, 有勢必有力, 所謂結構決定性質。 知識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我們的能力, 至於大能力至智慧, 非打破知識結構, 打破思維結構之定式, 貫通融合不可。

【貫通之理、融合之理:大道、大學問】

那貫通之理、融合之理所謂“融通”究竟有著怎樣的道理和智慧?我們說:

如果有一種真相能包容世上一切事相, 那一定是大象, 大象無形, 是謂空;

如果有一種智慧能時時處處厘清世上所有真實, 那一定是真實之理, 是謂真理;

如果有一種道理能貫通世上一切事理, 那一定是最大道理, 是謂大道;

如果有一種共性原理能發源世上所有專業學問, 那一定是思維學的源頭——心識之學;

如果有一種學問能涵蓋人類的一切複雜性, 能解疑人類的一切問題, 那一定是人性之學;

如果有一種學問能開啟所有生命的心智, 那一定是覺悟之學, 亦謂佛學;

如果有一種主體能控制思維的過程和成效, 那一定是思維的主宰, 是謂自我;

如果有一種能掌控自我的全知全能之神, 那一定是心(神), 又謂之真我;

如果有一種思路能超越思維的邏輯和悖論, 那一定是心智之學;

如果有一種理念能承載宇宙生命的全部, 那一定是心地源頭;

如果有一種智慧能圓滿世上一切問題,

那一定是大圓滿智;

如果有一種修為能洞見過去、現在、未來後面隱藏的真實, 那一定是禪定之功;

如果有一種思想能涵蓋宇宙所有顯、隱態知識體系, 那一定是唯識之學;

……

以上正是該時代高效學習、高效領悟所謂頓悟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學問。 當我們陷進知識的海洋, 進得去出不來, 在“格物”中分別, 在“局部真理”中形成斷見、短見, 如何又能見到整體和真實呢!當我們不明所以, 一味向外馳求, 心外求學求法, 忽視所有學習領悟能力的根本——思維, 不懂得自思維向內在心識反觀, 如何能入頓悟之門, 如何能有智慧可言, 人生事業又如何能做對呢?!

——選自劉碩斌老師著作《頓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