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雲南首次大規模發現伯樂樹 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雲南網訊近日, 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人員在開展野外調查時, 在金平縣大寨鄉水尾村意外發現了20餘株被譽為“植物中龍鳳”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伯樂樹。

此前省內該植物僅在文山、紅河、大理等地零星分佈, 這是雲南首次大規模成片發現伯樂樹。

伯樂樹為落葉喬木, 又名鐘萼木或山桃花, 高可達20米, 樹冠塔形, 樹皮褐色, 光滑, 有塊狀灰白斑點。

葉為奇數羽狀複葉, 橢圓形或倒卵形, 葉背粉白色, 密被棕色短柔毛。 伯樂樹是中國古老的單種科和殘遺種, 其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和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學價值。 但伯樂樹分佈範圍比較零散,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已經對伯樂樹做了群落、單株調查, 其零星散佈於海拔500——2000米的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 據科研人員調查統計, 雲南文山州文山市分佈有5株, 廣南縣4株、硯山縣6株, 紅河州綠春、河口等縣也有分佈, 而在金平縣則發現20余株成片的伯樂樹居群, 實屬罕見。

目前, 金平縣森林公安局已利用無人機對該伯樂樹居群進行了航拍觀測, 並聯合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該居群樹附近的村落向周圍群眾發放伯樂樹宣傳畫冊, 進行法制宣傳教育, 共同保護好這一珍稀野生植物。

【新聞連結】

在植物學中, 有一種植物的中文名和中國古代的一則故事聯繫非常緊密, 常常使人產生許多聯想, 那就是伯樂樹。 伯樂樹(Bretchneidera sinensis)為伯樂樹科伯樂樹屬植物, 該科僅一種, 為單種科植物。 因其花萼似鐘狀, 故又名鐘萼木, 是我國特有的單型科植物。 在拉丁語學名中(Bretchneidera)是紀念一個俄國醫生和植物學家Emile Vasilievitch Bretchneidera(1833~1901)的, 而附加詞(sinensis)則為中國的, 意指伯樂樹是中國獨有的。

編輯:張瀟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