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宇航局經常公佈小行星奔地球而來,你怎麼看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 從外太空看, 地球懸浮在太空中, 它並不是孤獨的, 它和另外七大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 在這些行星之外, 還有彗星, 小行星矮行星等, 有些彗星和小行星運行的軌道常常會來到地球附近, 而且它們在運行的過程中, 也常常會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而略為改變, 因此也會產生距離地球或近或遠的現象。

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家族的小行星直徑不到十公里, 其實不單是恐龍, 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都被那顆小行星都滅絕了

2013年2月, 直徑19米的隕石撞擊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地區, 造成1,000多人受傷。 事後專家估計撞擊能量相當於50萬噸TNT炸藥。

NASA發言人稱, 截止2017年12月24日, 共確定了17,389顆有可能威脅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 每年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數量都有顯著增長。 2015年至2017年的發現數量分別為1571, 1888和1985顆。

這意味著陌生小行星隨時可能光臨地球,

給我們一個意外“驚喜”!

毫無疑問, 對於天文領域的朋友們來說, 去年是非常熱鬧且忙碌的一年, 領居們遠道而來的問候, 簡直讓我們應接不暇, 有點無力招架。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表示:“除了‘法厄同’, 今年還有四五次小行星飛掠地球事件。

據俄美等天文臺發佈的消息, 2017年10月16日到17日, 將有一顆直徑約五公里大的小行星前來會見地球, 如今它正在趕來的路上。

據說俄羅斯天文學家先發現了這顆大型小行星, 之後美國天文學家也發現了它, 並且認定它為“地球附近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之一。 ”俄羅斯人給這顆小行星起了個“法厄同”的名字, “法厄同”是希臘神話裡太陽神阿波羅之子, 傳說這個“法厄同”曾經私自駕駛阿波羅的太陽車, 結果由於不會駕駛而闖下了大禍, 他自己也從天上掉落地上, 太陽車也摔壞了, 在地面上引起了很大的火災, 因此法厄同這個名字還有個意思就是災難。 看來俄羅斯天文學家取這個名字也是大有深意,

如果這個小行星撞到地球上的話, 那肯定會給地球生命帶來巨大的災難。

其實法厄同早在1983年就被人類發現, 這次造訪之前, 它就已被NASA列入了“潛在危險小行星”的名單之中。 事實上, 像法厄同這樣的“危險分子”還有很多, 目前, 僅太陽系內就已發現16000多顆近地小行星,

其中對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超過了1000多顆。 這些散佈在地球軌道附近的鄰居們, 總是隔三差五的不請自來, 雖然大多都是有驚無險, 但這樣的騷擾總是讓我們膽戰心驚, 不得安寧。

然而遺憾的是, 面對“行星撞地球”這種小概率, 高風險事件, 目前人類的應對能力還十分有限, 無論是在預測還是攔截上。

實際上, 我們的地球每天都在經歷各種各樣的“擦肩而過”甚至“迎面相撞”, 導致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就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的“萬有”兩個字告訴我們, 試圖擺脫它就像孫悟空想要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那樣難, 別說十萬八千里, 就是跑到十萬八千光年之外(1光年約等於19萬億裡)也照樣能感受到引力的拉扯。 銀河系直徑差不多就是十萬多光年,包括太陽在內的銀河系千億顆恒星都在引力作用下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

衡量引力大小的一個關鍵因素的是品質,地球雖然在整個太陽系中不算是最胖最重的那一個(比木星、土星什麼的要輕很多),但是地球的品質有6億億億千克,在左鄰右舍裡面也算是個大塊頭了,這種塊頭很容易吸引路過的小天體,造成許多“擦肩而過”和“迎面相撞”。

即使是塊頭不大,吸引力不夠,但是在太空待的久了(比方說幾十億年),也早晚會撞上什麼東西,正所謂:常在太空飄,難免不挨刀。比如下圖這顆旋轉中的近地小行星 433 Eros,上面也是坑坑窪窪的,可能是其他小天體撞擊留下的痕跡。

好在這些小天體裡面,大部分都很小,有點像是碎石頭、冰塊或者更細小的塵埃顆粒,加上我們的地球有大氣層保護著,所以這些小點小天體即使撞上地球,也會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被燒毀,形成劃過天空的流星,甚至變成某個浪漫愛情故事的背景。

作為全球頂尖的科研機構,NASA很好的詮釋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連NASA都無法做到百分百精確預知,提前攔截這些行星就更難把握了,目前人類能掌握的最高技術水準,大概就是發送數百公斤級的撞擊器或者推進器,使小天體稍稍改變軌道,但是對於大一點的行星就束手無策了。

不過,畢竟這是事關全人類存亡的事情,人們一直在嘗試攔截行星的可行方法,作出一些設想。

躲在家裡擔驚受怕或者否認小天體的存在並不能有助於減少撞擊的風險,只有真正做一些事情才是對人類的未來負責。首先要提高觀測技術,修建更多更大更先進的望遠鏡,這有助於我們儘量早的發現小天體,評估它們的風險有多大;其次是發展強大的防禦力量,可以在小天體靠的過近的時候,採取措避避免相撞;最後,我們也得積極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開發太空航行技術,這樣即使有朝一日地球住不了了,我們還可以搬家到別的星球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銀河系直徑差不多就是十萬多光年,包括太陽在內的銀河系千億顆恒星都在引力作用下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

衡量引力大小的一個關鍵因素的是品質,地球雖然在整個太陽系中不算是最胖最重的那一個(比木星、土星什麼的要輕很多),但是地球的品質有6億億億千克,在左鄰右舍裡面也算是個大塊頭了,這種塊頭很容易吸引路過的小天體,造成許多“擦肩而過”和“迎面相撞”。

即使是塊頭不大,吸引力不夠,但是在太空待的久了(比方說幾十億年),也早晚會撞上什麼東西,正所謂:常在太空飄,難免不挨刀。比如下圖這顆旋轉中的近地小行星 433 Eros,上面也是坑坑窪窪的,可能是其他小天體撞擊留下的痕跡。

好在這些小天體裡面,大部分都很小,有點像是碎石頭、冰塊或者更細小的塵埃顆粒,加上我們的地球有大氣層保護著,所以這些小點小天體即使撞上地球,也會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被燒毀,形成劃過天空的流星,甚至變成某個浪漫愛情故事的背景。

作為全球頂尖的科研機構,NASA很好的詮釋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連NASA都無法做到百分百精確預知,提前攔截這些行星就更難把握了,目前人類能掌握的最高技術水準,大概就是發送數百公斤級的撞擊器或者推進器,使小天體稍稍改變軌道,但是對於大一點的行星就束手無策了。

不過,畢竟這是事關全人類存亡的事情,人們一直在嘗試攔截行星的可行方法,作出一些設想。

躲在家裡擔驚受怕或者否認小天體的存在並不能有助於減少撞擊的風險,只有真正做一些事情才是對人類的未來負責。首先要提高觀測技術,修建更多更大更先進的望遠鏡,這有助於我們儘量早的發現小天體,評估它們的風險有多大;其次是發展強大的防禦力量,可以在小天體靠的過近的時候,採取措避避免相撞;最後,我們也得積極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開發太空航行技術,這樣即使有朝一日地球住不了了,我們還可以搬家到別的星球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