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0後財務人的“中年危機”已經來了

當看到辦公室出現越來越多的95後 98後 甚至出現了實習的00後, 90後最初一代的心裡總是別樣的五味雜陳。 還沒有好好享受主宰世界的快感, 就已經跟殘酷的中年危機打了個照面。

10年前, 小吳在老家的一所重點高中上高三, 那一年中國發生了很多事, 高考前經歷了汶川大地震, 高考後經歷了全民奧運會, 三鹿奶粉事件, 神州七號飛天, 以及震驚全球的金融次貸危機。

但因為高考, 一切似乎又都有點不一樣, 至少在18歲的小吳看來, 進了大學未來就是有希望的。 那時候的會計專業還是穩定、清閒、高薪的代名詞,

分數線在每個財經院校裡都是最高檔的那一列。

10年後, 2018年剛剛開始, 從事會計行業已經6年的小吳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 辦公室裡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 自己在財務主管的位子上坐了兩年, 卻再也看不到上升的空間, 也想不起來自己當初憧憬大學生活的那個樣子。

眼看2018年的春節越來越近, 30歲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強。 生二胎的念想生了滅, 滅了生, 看著辦公室新來的96年的小姑娘, 她不確定一旦因為生孩子離開這裡兩個月, 自己還能不能回的來。

我們原以為中年危機是那種四十多歲, 禿頭肥胖的油膩職場人才會有的, 現實是, 不到30歲的90年的財務人, 都開始有中年危機了。

01

中年危機是怎麼越來越強烈的

現代人的中年危機提前了, 這不是一句玩笑, 也不是單純的矯情, 而是對一眼根本就看不到頭的現實的無奈。

有人說, 25歲的“中年人”, 前浪還在興風作浪, 後浪已經接踵而至, 自己夾在中間裡外不是, 結局就是被拍死在沙灘上。

可笑固然可笑, 但這就是現實。 現在企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 每個人就像一台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 按部就班的重複昨日的故事。 大多數35歲左右的人, 都是被困在井裡的青蛙, 只看得見自己的一畝三分天, 除此之外一無所知。

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 90後博士已經開始受聘, 在大學做起了法學院副教授,

有顏值、有才華、有能力的現實版何以琛, 用90後的另一種姿態詮釋了什麼才是年輕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所以25歲的“中年人”才會越來越焦慮, 因為他們既知道自己成為不了90年副教授那樣的人, 又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成為36歲收費站員工那樣的人。

所以, 全社會的中年危機才會越來越強烈, 從70後到90後, 幾乎整個社會的職場人都認為自己在面臨著中年危機, 對現狀的無法接受, 加上對未來的分外迷茫, “組團變中年”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大風景。

而對更新換代特別快的財務職場來講, 中年危機的感覺就會更加明顯。 大多數財務人還停留在理發票記帳的水準上, 已經有大幾十萬的新人湧入了這個行業, 和日漸成熟的財務機器人一起, 擠壓本就難以呼吸的生存空間。

02

中年危機的典型特徵

2012年的時候, 身邊很多朋友還在跟著李宇春哼唱“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那時候微信剛剛大規模興起, 大多數人的QQ還亮著頭像, 10個人中有6個QQ簽名都是這句話。

短短的六年過後, 沒有人再嚮往瘋狂,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應對著一切,生怕自己的生活不穩定,生怕出任何一點意外。

中年危機這個詞,從工作、家庭、自我的方方面面襲來,讓人既不能閃躲,也來不及閃躲。

工作上,是一年到頭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近期,智聯招聘發佈了一份2017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查報告,其中顯示60%的白領沒有過晉升,職位晉升滿意度占所有調查專案的最低值。

所以20歲到40歲的財務人都在考證,考初級職稱、考中級職稱、考CPA、考ACCA、考CFA等等等等,所有財務人的證書摞起來也可以繞地球兩圈。

職場就是這樣,特別多的努力才能換來一丁點的上升。

家庭上,月薪3萬已經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

猶記得前段時間,一封家長的信刷屏朋友圈,稱自己月薪3萬,卻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而現在養家的成本越來越高,2個中年人養8個老人、2個孩子的情況比比皆是。

幼稚園頻出事故,家長除了要陪做作業,請假開各種家長會,還要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傷,遇到各種叔叔爺爺“臨時工”。

我們都知道死是面對問題最錯誤的決定,但反問世間,如果不是覺得走投無路,誰不想看孩子長大,送父母終老,和一人白首。

自我上,越來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理論上講,工作和家庭都是小事,因為那些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沉甸甸的責任,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才是最可怕的中年危機。

前兩天晚上下班回到社區,看到有個男人安靜的坐在車裡一動不動,車子已經熄火,他卻完全沒有要下車回家的意思,那一刻我才真正有了一些感觸。中年後屬於自己的時間太少,每個人都需要偶爾花一點時間找找自己。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長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03

財務人如何更好的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說到底,中年危機的根源更多的是和職場相關,因為職場是直接體現個人價值的地方,也是決定家庭生存能力的關鍵。

而對財務人來講,他們的職場危機要多過其他職業。事實上,現在的很多行業都會有自己的資本積累,中年以後可以靠資本吃飯,但財務人沒辦法靠老本吃飯,因為人工智慧的腳步一直沒停下,靠老本面臨的結果就是被淘汰。

一、熟悉職場“潛規則”

行業不同,“潛規則”也會不同,對財務人來講,職場潛規則就是三個詞,“學歷、經驗、證書”,這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優秀的人三者皆有,最怕的就是三者都不具備,還不追求上進,卻做著升職加薪的美夢的人。

二、清楚自己的上升空間

每一份工作除了自己的本職任務以外,都會有相應的拓展空間,而決定你升職成功與否的,往往就是這部分拓展空間。從成本會計到資深會計,到會計主管,再到財務經理,每一步之間的業務拓展線如何制定,該如何實施,都是值得職場年輕人考慮的問題。

三、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任何時候,每個人都要有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意識,因為這是一個人立足職場的基礎,也是根本。學習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如果你覺得培訓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事情,多的是上百萬的應屆畢業生有能力替代你這份工作。

四、尋找更多的發展方向

會計行業低端人員過剩是一個事實,短期內情況也得不到改善,所以如果自己對未來的上升空間有足夠的認知,就能提前做出應對,尋找更多的發展方向。例如很多會計專業的學生期望通過四大這個平臺,跳到投行、私募等金融領域。但無論朝什麼方向發展,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五、提升自己的抗擊打能力

職場壓力大,生活壓力大,放在哪個行業人身上都是如此,所以及時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的抗擊打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酒店大堂經理說,“客人在我的手心摁滅了一個煙頭”,早已習慣了身體當痰盂,手心當煙灰缸。90年代做門童的時候就買的起3000塊的皮鞋,15年過去了,月薪到手一萬四,卻還是沒有離開這個行業。

春節到來之前,18歲以下的小孩都在感慨自己又長大了一歲,18歲以上的人都在感慨自己又老了一歲。中年危機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低齡群體蔓延,但我們看不懂,也攔不住。

在大多數財務人眼裡,財務這兩個字,再也跟“財”沒有了關係,中年危機之下,一切都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努力掙扎的人還在等,等18歲的自己給38歲的自己設想的那個未來。

▎本文為註冊會計師(ID:gaoduncpa)原創,作者小七,高頓財經簽約專欄作者。若需引用或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註冊會計師 保留所有權利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應對著一切,生怕自己的生活不穩定,生怕出任何一點意外。

中年危機這個詞,從工作、家庭、自我的方方面面襲來,讓人既不能閃躲,也來不及閃躲。

工作上,是一年到頭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近期,智聯招聘發佈了一份2017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查報告,其中顯示60%的白領沒有過晉升,職位晉升滿意度占所有調查專案的最低值。

所以20歲到40歲的財務人都在考證,考初級職稱、考中級職稱、考CPA、考ACCA、考CFA等等等等,所有財務人的證書摞起來也可以繞地球兩圈。

職場就是這樣,特別多的努力才能換來一丁點的上升。

家庭上,月薪3萬已經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

猶記得前段時間,一封家長的信刷屏朋友圈,稱自己月薪3萬,卻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而現在養家的成本越來越高,2個中年人養8個老人、2個孩子的情況比比皆是。

幼稚園頻出事故,家長除了要陪做作業,請假開各種家長會,還要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傷,遇到各種叔叔爺爺“臨時工”。

我們都知道死是面對問題最錯誤的決定,但反問世間,如果不是覺得走投無路,誰不想看孩子長大,送父母終老,和一人白首。

自我上,越來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理論上講,工作和家庭都是小事,因為那些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沉甸甸的責任,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才是最可怕的中年危機。

前兩天晚上下班回到社區,看到有個男人安靜的坐在車裡一動不動,車子已經熄火,他卻完全沒有要下車回家的意思,那一刻我才真正有了一些感觸。中年後屬於自己的時間太少,每個人都需要偶爾花一點時間找找自己。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長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03

財務人如何更好的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說到底,中年危機的根源更多的是和職場相關,因為職場是直接體現個人價值的地方,也是決定家庭生存能力的關鍵。

而對財務人來講,他們的職場危機要多過其他職業。事實上,現在的很多行業都會有自己的資本積累,中年以後可以靠資本吃飯,但財務人沒辦法靠老本吃飯,因為人工智慧的腳步一直沒停下,靠老本面臨的結果就是被淘汰。

一、熟悉職場“潛規則”

行業不同,“潛規則”也會不同,對財務人來講,職場潛規則就是三個詞,“學歷、經驗、證書”,這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優秀的人三者皆有,最怕的就是三者都不具備,還不追求上進,卻做著升職加薪的美夢的人。

二、清楚自己的上升空間

每一份工作除了自己的本職任務以外,都會有相應的拓展空間,而決定你升職成功與否的,往往就是這部分拓展空間。從成本會計到資深會計,到會計主管,再到財務經理,每一步之間的業務拓展線如何制定,該如何實施,都是值得職場年輕人考慮的問題。

三、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任何時候,每個人都要有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意識,因為這是一個人立足職場的基礎,也是根本。學習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如果你覺得培訓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事情,多的是上百萬的應屆畢業生有能力替代你這份工作。

四、尋找更多的發展方向

會計行業低端人員過剩是一個事實,短期內情況也得不到改善,所以如果自己對未來的上升空間有足夠的認知,就能提前做出應對,尋找更多的發展方向。例如很多會計專業的學生期望通過四大這個平臺,跳到投行、私募等金融領域。但無論朝什麼方向發展,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五、提升自己的抗擊打能力

職場壓力大,生活壓力大,放在哪個行業人身上都是如此,所以及時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的抗擊打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酒店大堂經理說,“客人在我的手心摁滅了一個煙頭”,早已習慣了身體當痰盂,手心當煙灰缸。90年代做門童的時候就買的起3000塊的皮鞋,15年過去了,月薪到手一萬四,卻還是沒有離開這個行業。

春節到來之前,18歲以下的小孩都在感慨自己又長大了一歲,18歲以上的人都在感慨自己又老了一歲。中年危機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低齡群體蔓延,但我們看不懂,也攔不住。

在大多數財務人眼裡,財務這兩個字,再也跟“財”沒有了關係,中年危機之下,一切都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努力掙扎的人還在等,等18歲的自己給38歲的自己設想的那個未來。

▎本文為註冊會計師(ID:gaoduncpa)原創,作者小七,高頓財經簽約專欄作者。若需引用或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註冊會計師 保留所有權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