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豆腐匠”有了新市場

“明天有豆腐嗎?”

“有, 你在哪裡, 我記一下, 明天豆腐捎來了我給你送過來。 ”

環縣合道鎮陳旗原村的“豆腐匠”敬登昌的手機裡有一個微信群, 他每天都會在這個群裡回復幾十甚至上百條這樣的資訊。

敬登昌做的豆腐為何如此受市民歡迎?這緣於他用的綠色原料和傳統的做工方式。

敬登昌做豆腐已經有20多年了。 多年來, 村裡村外方圓三四十裡的村民家裡有紅白事, 都用他家豆腐, 鄰近的陶窪子村每五日一個集日, 他都會開著三輪車去賣豆腐。

20多年來, 他一直用自家的和周邊群眾自產的黃豆、綠豆、黑豆為原料磨豆腐,

用自己釀制的漿水點豆腐, 用自家的窖水做豆腐, 讓自家的豆腐始終保持傳統的味道。

隨著社會發展, 微信成為城鄉群眾新的通信交流方式, 也成為一種新的宣傳媒介。 敬登昌建了農家食品的微信群, 他家的豆腐隨著微信逐漸擴散, 被縣城的市民得知, 城裡的一些市民還會在週末專程開車去他家買豆腐。

看著傳統豆腐有了新市場, 敬登昌有了一些想法, 把豆腐坊搬到縣城裡, 房費高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沒有原汁原味的窖水, 保證不了傳統的味道;在老家做好, 自己再運到縣城裡賣, 人手不夠;做好後讓村上的班車捎到縣城, 讓在縣城的兄弟送貨上門, 這樣既保證了傳統工藝和味道, 自己節省了成本,

也方便了市民。

說幹就幹。 敬登昌和村上班車師傅達成協議, 每天早晨去縣城時捎上豆腐。 在縣城的兄弟在車站取上豆腐後, 又通過微信、電話送貨上門。 但進入冬季後, 上門送貨不僅人要受凍, 凍了的豆腐也不能保證品質。 於是, 敬登昌決定, 在縣城開一家豆腐專賣店, 讓縣城的市民在寒冬裡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傳統豆腐。

開店半個月來, 他家店裡的豆腐經常一搶而空, 縣城的一些飯店也和他簽訂了訂購合同。 受窖水存量、廠房和生產能力的限制, 目前已經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敬登昌想著, 新的一年, 他將新建幾口水窖, 延長生產時間, 在保證傳統工藝和傳統口味的同時, 增加生產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