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人口時鐘”為何掉頭向下?

傳統上, 中國一直是個熱愛生育、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負擔沉重的國家。 然而就在近幾年, “老齡化”一詞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媒體和街頭巷尾。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延遲退休”的提出, 中國仿佛在一夜間就進入了往往只和發達國家才能聯繫到一起“老齡化社會”。

最近公佈的一組資料, 讓人口問題再次引起關注。

Part 1 | 壹

上週五(19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 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兩個指標同時出現下降。

然而引發更多關注的, 卻是另一個資料。

1月20日, 國家統計局披露, 2017年我國“全面二孩”政策實行效果繼續顯現。 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介紹, 2017年全年, 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 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 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 自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來, 首次出現了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出生數的情況。

同時也說明, 出生人口的下降, 其實並非因為適齡夫婦二孩生育意願不夠, 主要是很多夫婦連一孩都沒有生育。

Part 2 | 貳

相比2016年的1786萬出生人口, 2017年比2016年下降了63萬。 “全面二孩”開放後僅僅兩年, 中國的出生人口再次開始掉頭向下。

誰都想像不到的事實就是,

全面二孩政策這個“大招”, 在其實施的2016年當年出生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巔峰, 第二年就疲軟了, 極有可能一直疲軟下去。

“專家”過高估計了潛在生育二孩家庭的“生育意願”與“生育結果”之間的差別, 事實就是, 口口聲聲在調查中表示“願意生二孩”的那些家庭,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 很多人沒有或無法落實到行動上。

而衛計委此前的預測是:“全面二孩”放開後, 在中等預期下, 中國在2017年將出生2110萬人(出處:國家衛計委副主任 王安培主編《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變動測算研究》)。 真實的數字卻少了387萬, 臉打得不輕。

當然, 從表面上看, 1723萬這個數字並不少——是20多年來的第二高, 而且如果每年出生1700多萬的話, 按照未來80歲的人均壽命計算,

中國的總人口將維持在13億多的水準, 看上去還不賴。

然而, 2016-2017年這兩個年出生人口小高峰, 其背後有兩個重要因素:

85後人口高峰

70後、85前突擊二胎

1986-1990年, 是我國上一個生育高峰, 這5年的平均出生人口是2480萬人, 再加上突擊二胎因素, 如今每年也就生出1700多萬個小孩。

而這1700多萬新生兒中, 超過一半都是二胎。

Part 3 | 三

為何2017年一孩生育數量出現一定程度下降?

對此,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解釋道, 由於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育齡婦女人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2017年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 其中20~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也呈現不斷推遲的趨勢, 這些因素使得2017年我國一孩數量出現下降。

2018年1月18日, 國家衛計委曾表示, 民眾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受經濟社會因素影響更加明顯。 調查顯示, 民眾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大, 等等。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提升, 群眾對於自我實現的要求日趨增高,生育率下降是自然規律,一孩生育率也會隨之下降。不僅僅是在中國,人口危機,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

2005年,中國社科院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發佈了《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報告: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為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30歲前的未婚子女的總成本則達到49萬元。

此外,這49萬元尚不包括孕產期支出及從孩子孕育到成長過程中父母因孩子誤工、減少流動、升遷等自身發展損失的間接經濟成本。

2005年的49萬元,在河西可以一套三房。

Part 4 | 肆

一孩都生不出了,還談什麼二孩?

的確二孩出生比例在增加,但既然生育總量並未增長多少甚至趨勢在下滑,那就說明一孩出生的數量越來越少。直接原因也很好找,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已經越來越晚。

去年底,有消息稱民政局資料顯示南京人2017年平均32.6歲結婚,初婚年齡又大了1歲。當時還以為是因為南京是大城市,情況才比較糟糕。

結果,去年初江蘇全省的資料更讓人大跌眼鏡——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揚州、泰州等五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

而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只有29.6歲。

Part 5 | 伍

有人說,生活壓力古來有之,但沒有一個時代的人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生存壓力。

大城市化進程,讓中國的交通、醫療、教育等一切優質公共資源過度集中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導致人口也同樣過分集中在這些城市,人口越多,資源就更加集中,形成了一個迴圈難解的結。

人口和資源的過度集中,對城市本身是利好,但對生活在裡面的人,尤其是底層人民,是巨大的壓力。房價、物價的持續高漲,互聯網技術向各領域滲透,帶來的消費水準提升,到處都需要錢,甚至連最基本的呼吸都要錢。

自己都過得朝不保夕,怎麼生孩子?即使結了婚,買不起房給不了孩子一個好的未來,生育意願還是高不起來,扛著壓力生了第一胎,也不願生第二胎。

但是話說回來,目前所有對人口趨勢的預測都是在有限範圍內,因為我們不能忽視未來政策帶來新的預期。

假設,結合未來的稅收政策:

個稅按照孩子數量制定不同標準,對於二孩甚至三孩家庭大幅優惠;

未來房產稅按照孩子數量制定不同的免征額,每個孩子的免征額為300萬;

推出遺產稅,每一個孩子只享受300萬免稅額度,剩餘部分徵收40%遺產稅;

當然,這只是假設。

群眾對於自我實現的要求日趨增高,生育率下降是自然規律,一孩生育率也會隨之下降。不僅僅是在中國,人口危機,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

2005年,中國社科院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發佈了《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報告: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為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30歲前的未婚子女的總成本則達到49萬元。

此外,這49萬元尚不包括孕產期支出及從孩子孕育到成長過程中父母因孩子誤工、減少流動、升遷等自身發展損失的間接經濟成本。

2005年的49萬元,在河西可以一套三房。

Part 4 | 肆

一孩都生不出了,還談什麼二孩?

的確二孩出生比例在增加,但既然生育總量並未增長多少甚至趨勢在下滑,那就說明一孩出生的數量越來越少。直接原因也很好找,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已經越來越晚。

去年底,有消息稱民政局資料顯示南京人2017年平均32.6歲結婚,初婚年齡又大了1歲。當時還以為是因為南京是大城市,情況才比較糟糕。

結果,去年初江蘇全省的資料更讓人大跌眼鏡——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揚州、泰州等五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

而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只有29.6歲。

Part 5 | 伍

有人說,生活壓力古來有之,但沒有一個時代的人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生存壓力。

大城市化進程,讓中國的交通、醫療、教育等一切優質公共資源過度集中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導致人口也同樣過分集中在這些城市,人口越多,資源就更加集中,形成了一個迴圈難解的結。

人口和資源的過度集中,對城市本身是利好,但對生活在裡面的人,尤其是底層人民,是巨大的壓力。房價、物價的持續高漲,互聯網技術向各領域滲透,帶來的消費水準提升,到處都需要錢,甚至連最基本的呼吸都要錢。

自己都過得朝不保夕,怎麼生孩子?即使結了婚,買不起房給不了孩子一個好的未來,生育意願還是高不起來,扛著壓力生了第一胎,也不願生第二胎。

但是話說回來,目前所有對人口趨勢的預測都是在有限範圍內,因為我們不能忽視未來政策帶來新的預期。

假設,結合未來的稅收政策:

個稅按照孩子數量制定不同標準,對於二孩甚至三孩家庭大幅優惠;

未來房產稅按照孩子數量制定不同的免征額,每個孩子的免征額為300萬;

推出遺產稅,每一個孩子只享受300萬免稅額度,剩餘部分徵收40%遺產稅;

當然,這只是假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