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淘寶40萬招聘老年KOL:再不理解父母,他們就要被商家“理解”了

1/6、三天不學習, 收入趕不上媽了

阿裡招人了, 40萬年薪, 不用學歷, 不要工作經驗。 但這個職位不適合你, 因為它是為你父母準備的。

仔細看看招聘要求吧:發動身邊中老年人回饋“親情版”手淘產品——為了“理解”你爸你媽, 人家可是下了血本了。 而你幹了些啥呢?

你還在吐槽父母整天逼你相親生娃嗎?

你還在嘲笑父母在朋友圈親友群裡發的“震驚體”文章和“祝你平安”的老土動圖嗎?

你還在抱怨父母上當受騙買了一堆保健品, 又不聽你勸嗎?

再不去理解你的父母, 他們就要被商家“理解”了。

2/6、人生八階段進入“大結局”

說到理解, 你可能腦子裡首先出現了下面一連串的問題:

為什麼父母老是不理解我們的努力, 老是覺得我們幹的事不靠譜呢?

為什麼親戚們老是過度“關心”我們的私生活呢?

為什麼我們永遠說服不了他們呢?

理解是相互的, 往往是因為父母無法理解我們,

我們才放棄了理解他們的努力。

因為我們和父母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我們生活目標是不同的。 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的觀點, 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明顯的階段, 每一階段都有特定的人生任務和衝突。

子女處於成人早期和成人中期, 前者的任務是“與他人建立親密感, 以融入群體”, 後者的任務是“在社會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我們特別關心的話題, 也基本從中而來。 有人總結為網路上的三大“月經式”熱點, 第一個是生活壓力類的話題, 比如“逃離北上廣”;第二個是情感慰籍類的話題, 比如“80後的集體回憶”, 第三個是個人權利類的話題, 比如“職場性騷擾”。

這些話題, 老年人基本無感。

由於對生活的期望值不是太高。 所以老年人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高於年輕人, 導致他們對年輕人崇尚的“奮鬥、成功”一類的渴望, 雖然嘴上認同, 但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

埃裡克森把老年階段的核心任務定義為“總結和回顧一生, 希望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而這一階段的主要衝突就是“完滿的結局”和“時日無多造成的絕望”之間的矛盾。

想要理解老人, 這就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老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感到時日無多。

有人說, 我知道啊, 所以我想讓他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但你並不理解由這一點產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心理需求。

而商家和騙子們, 絕對比你懂。

3/6、老年人記憶的積極效應

一家保健品公司組織老人免費旅遊, 把車廂佈置成六七十年代的風格, 大家統一穿軍裝。 一路上齊唱文革歌曲, 老人們有的情緒高亢, 有的老淚縱橫。

回家後, 他們每人都帶回了兩天難忘的懷舊時光和一萬多塊錢的保健品。

老人懷舊, 這一點毫無疑問。

前面三大“月經熱點”裡說過, 年輕人也懷舊。

但年輕人的懷舊, 主基調是感傷的, 是想要留往童年的單純的快樂。

而老年人的懷舊則相反, 主基調是積極的。 “人生八階段理論”認為, 老年人喜歡喚醒過去的人生回憶, 賦予全新的意義, 以此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 獲得人生的完滿感。

老年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老年人的記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 與年輕人相比, 他們更容易注意到記憶中那些積極的資訊。 調查結果也證實, 隨著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 情緒滿意度反而上升, 被稱之為“老化悖論”。

行銷心理學告訴我們, 積極的心理狀態下, 更容易激發消費衝動, 上面的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了老年人懷舊的“積極效應”。

很多被騙的老年, 他們懷舊的願望往往在平時被壓抑了。 所以父母和我們子女聊那些“陳芝麻爛穀子”時,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些東西對你無足輕重的,卻是他們的全部。

4/6、“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

在很多報導中,很多被騙老人,早就開始懷疑對方。可他們常常明知是騙局,仍然忍不住掏錢。

還有一個新聞,老人接到自稱“兒子”的詐騙電話,早就識破了,卻仍然一次次打款給對方,就是想多聽幾聲對方叫自己“媽”。

這些心理,其實都是老年人社交目標變化所導致。

年輕人的“朋友圈”,大部分都屬於“點頭之交”,也至少要花一半的精力去維護這些“弱關係”。

但老人就不一樣了。在“生命值”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為了完成“生命整合”這個最後的人生任務,他們會縮小社交範圍,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子女、配偶、同伴等“親密關係”的建設,以降低情感付出不能得到即時回報的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蘿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微信在老年人中的流行,就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

老年人學習微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微信又是目前唯一測序相對方便地強化熟人聯繫的現代工具。這一點,打中了老年人的需求。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老年人會“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這種獎賞有時是金錢(這就是騙子能騙到父母錢的另一個原因),但更多是表達關注。

我們不應該去在意他們轉發的內容有多蠢多土(想想我們十幾年前剛上網時在論壇裡灌水的經歷),他們只是把轉發行為作為“獎賞”,來表達對子女、親友的關心。

老年人為了得到積極情緒的滿足,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維繫親密關係;而年輕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卻有“自我世界”的明顯邊界,這往往構成了兩代人溝通上的典型衝突。

“親密關係”的影響,除了子女和老伴之外,還有同齡人帶來的“社交壓力”。

在子女看來,老人交往的那些朋友都差不多,不是廣場舞大媽,就是保健品大爺,可在你爸媽眼前,他們的區別可大著呢。

阿裡的招聘廣告中,特別注明,廣場舞KOL等意見領袖優先。這再次說明,商家比你懂你爸媽。

不良商家向老人推薦商品,意見領袖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他們介紹的商品,老人就算有所懷疑時,也不敢聲張,因為一旦被那些“意見領袖”看成“小氣”,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不帶你玩了”。

5/6、越想證明自己,越容易上當

去年媒體報導了一起針對老人的房產詐騙案,騙子用“以房養老”理財專案,誘騙數十位北京老人將房子抵押給騙子,並背負巨額借款。

為什麼總體上保守的老年人,總是被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所騙呢,除了前面說到的騙子常常承擔情感陪護的兒女替代作用之外,老人們總想證明“自己還有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艾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還有一個觀點:如果人生某一個階段的人生任務沒有完成,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老年之前的階段是“成年後期”,人生目標是“傳承”,就是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但在中國的老年人中,這個階段的目標之前普遍沒有實現。他們年輕時積累的財富在房價暴漲面前不斷縮水;他們的知識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變成子女們嘲笑的物件; 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未富先老”讓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累贅”。

年輕人在勸阻父母別上當時,經常會對父母說這個不行,那個是騙你的。在老年人聽來,更是在否定他們的價值。

子女在老人心中往往有固定的印象,學歷收入職位再高,在父母心中總是當年那個幼稚的小孩兒。他們甚至覺得你們不過是遇上了好時代,你越是覺得他不行,他越是要對著幹,證明給你看,就越是容易上當受騙。

騙子就比你們聰明,瞭解老人的心態。房產詐騙案中的騙子是這樣勸老人的:兒女不容易,要忙工作,沒時間理財,我們有時間也有能力幫他們減輕負擔,至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

其中一個老人,拿到第一筆“利息”後,立刻請女兒去歐洲旅遊,就是這種心態。

在如何勸老人的問題上,有人說,他們拗得很,道理總也說不通。

是啊,因為老人需求的是情感溝通、是親密關係、是陪伴安慰,而不是冷冰冰的說理。你小時候,你爸媽跟你講理,你聽過嗎?

父母被騙,子女要承擔一半的責任。

(房子被騙走,流落街頭的老人)

6/6、懷舊、陪伴、還有點用

房產詐騙案中有兩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一些受騙老年在發現自己上當之後,不是選擇報案,而是成為騙子的下線,在拉新中獲得提成,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在騙局暴露之後,很多老人又聯合起來“保騙子“。

還有一個細節。一位受騙老人在追回自己的房子後,性格大變,有人說:阿姨給人的感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騙她。

年輕人受騙後,還有很多機會彌補損失;老年人受騙後,要麼騙回來,要麼含恨而終,這也是“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一個原因。

可以說,老人是這個社會道德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

老年人的需求其實並不難,就是三個詞:懷舊、陪伴、還有點用,他們希望為這一生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我們做兒女的瞭解一點老年心理,非常有必要。

老人只是老,老人並不傻,能做到這三點,騙子和不良商家下手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親密關係心理”相關的文章

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課文裡隱藏的愛情故事,遠不止李雷和韓梅梅

當我們反感某些親戚時,我們真正傷害的人是誰?

所以父母和我們子女聊那些“陳芝麻爛穀子”時,要給予積極的回應,這些東西對你無足輕重的,卻是他們的全部。

4/6、“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

在很多報導中,很多被騙老人,早就開始懷疑對方。可他們常常明知是騙局,仍然忍不住掏錢。

還有一個新聞,老人接到自稱“兒子”的詐騙電話,早就識破了,卻仍然一次次打款給對方,就是想多聽幾聲對方叫自己“媽”。

這些心理,其實都是老年人社交目標變化所導致。

年輕人的“朋友圈”,大部分都屬於“點頭之交”,也至少要花一半的精力去維護這些“弱關係”。

但老人就不一樣了。在“生命值”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為了完成“生命整合”這個最後的人生任務,他們會縮小社交範圍,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子女、配偶、同伴等“親密關係”的建設,以降低情感付出不能得到即時回報的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蘿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微信在老年人中的流行,就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

老年人學習微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微信又是目前唯一測序相對方便地強化熟人聯繫的現代工具。這一點,打中了老年人的需求。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老年人會“獎賞”提供“親密關係”的人,這種獎賞有時是金錢(這就是騙子能騙到父母錢的另一個原因),但更多是表達關注。

我們不應該去在意他們轉發的內容有多蠢多土(想想我們十幾年前剛上網時在論壇裡灌水的經歷),他們只是把轉發行為作為“獎賞”,來表達對子女、親友的關心。

老年人為了得到積極情緒的滿足,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維繫親密關係;而年輕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卻有“自我世界”的明顯邊界,這往往構成了兩代人溝通上的典型衝突。

“親密關係”的影響,除了子女和老伴之外,還有同齡人帶來的“社交壓力”。

在子女看來,老人交往的那些朋友都差不多,不是廣場舞大媽,就是保健品大爺,可在你爸媽眼前,他們的區別可大著呢。

阿裡的招聘廣告中,特別注明,廣場舞KOL等意見領袖優先。這再次說明,商家比你懂你爸媽。

不良商家向老人推薦商品,意見領袖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他們介紹的商品,老人就算有所懷疑時,也不敢聲張,因為一旦被那些“意見領袖”看成“小氣”,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不帶你玩了”。

5/6、越想證明自己,越容易上當

去年媒體報導了一起針對老人的房產詐騙案,騙子用“以房養老”理財專案,誘騙數十位北京老人將房子抵押給騙子,並背負巨額借款。

為什麼總體上保守的老年人,總是被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所騙呢,除了前面說到的騙子常常承擔情感陪護的兒女替代作用之外,老人們總想證明“自己還有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艾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還有一個觀點:如果人生某一個階段的人生任務沒有完成,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老年之前的階段是“成年後期”,人生目標是“傳承”,就是幫助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但在中國的老年人中,這個階段的目標之前普遍沒有實現。他們年輕時積累的財富在房價暴漲面前不斷縮水;他們的知識經驗在互聯網時代變成子女們嘲笑的物件; 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未富先老”讓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累贅”。

年輕人在勸阻父母別上當時,經常會對父母說這個不行,那個是騙你的。在老年人聽來,更是在否定他們的價值。

子女在老人心中往往有固定的印象,學歷收入職位再高,在父母心中總是當年那個幼稚的小孩兒。他們甚至覺得你們不過是遇上了好時代,你越是覺得他不行,他越是要對著幹,證明給你看,就越是容易上當受騙。

騙子就比你們聰明,瞭解老人的心態。房產詐騙案中的騙子是這樣勸老人的:兒女不容易,要忙工作,沒時間理財,我們有時間也有能力幫他們減輕負擔,至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

其中一個老人,拿到第一筆“利息”後,立刻請女兒去歐洲旅遊,就是這種心態。

在如何勸老人的問題上,有人說,他們拗得很,道理總也說不通。

是啊,因為老人需求的是情感溝通、是親密關係、是陪伴安慰,而不是冷冰冰的說理。你小時候,你爸媽跟你講理,你聽過嗎?

父母被騙,子女要承擔一半的責任。

(房子被騙走,流落街頭的老人)

6/6、懷舊、陪伴、還有點用

房產詐騙案中有兩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一些受騙老年在發現自己上當之後,不是選擇報案,而是成為騙子的下線,在拉新中獲得提成,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在騙局暴露之後,很多老人又聯合起來“保騙子“。

還有一個細節。一位受騙老人在追回自己的房子後,性格大變,有人說:阿姨給人的感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騙她。

年輕人受騙後,還有很多機會彌補損失;老年人受騙後,要麼騙回來,要麼含恨而終,這也是“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一個原因。

可以說,老人是這個社會道德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

老年人的需求其實並不難,就是三個詞:懷舊、陪伴、還有點用,他們希望為這一生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我們做兒女的瞭解一點老年心理,非常有必要。

老人只是老,老人並不傻,能做到這三點,騙子和不良商家下手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親密關係心理”相關的文章

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課文裡隱藏的愛情故事,遠不止李雷和韓梅梅

當我們反感某些親戚時,我們真正傷害的人是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