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曹的“新依靠”

本報記者 馬國旗 晁君傑

呂瑞芳

一家六口住在大山深處的土坯房裡,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僅靠6畝地種大豆和藥苗養家糊口,貧困戶曹國寶一度非常迷茫:自己脫貧的路在哪裡?

曹國寶生活的渭源縣上灣鎮侯家寺村,和定西許多地方一樣,山高坡陡、環境惡劣,農業產業發展困難,小到吃、穿、住,大到上學、看病、就業,這些問題無一不是貧困山區群眾的“老大難”。

“脫貧路在這裡!”渭源縣為這些像曹國寶一樣生活在大山深溝裡靠天吃飯、土裡刨食的貧困人口找到了答案——搬出大山!

“搬,說來容易,可世代就‘掛’在這幾畝地上,自己又沒文化、沒技術、沒本錢,搬下去,還能‘掛’哪裡,最後連地都沒得種怎麼辦?”曹國寶歎了口氣,這幾年,孫子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幾次手術下來,昂貴的開支壓得49歲的曹國寶看上去像60歲。

老曹打量著逼仄的土房,想起動員搬遷的幹部們說的那些好政策,還有同村的老張頭以前和自己一樣只種藥材,現在搬到鎮子跟前的安置區了,隨著生產生活“半徑”地擴大,還能開著“三馬子”十裡八鄉地收藥材賣藥材,還真讓人有點嫉妒。

老曹動了心思——好歹搬下去試一試,沒有活計,大不了再上山。

渭源縣相關部門經過謀劃,按照“向城區靠近、向中心鎮靠近、向產業集聚區靠近”的三靠近原則,在漫壩河畔靠近國道212線的地方規劃了侯家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

雪後初霽,漫壩河畔,一座座新建的農家院落,白牆青瓦,掩映在尖山下,如一幅水墨畫。

這個像畫一樣的地方就是侯家寺安置區,為了給搬遷群眾建好“新家園”,渭源縣先後爭取中央移民搬遷財力補助等各類項目資金1.2億元,為安置區配套建設了道路管網工程、文化廣場、綠化亮化及幼稚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建成了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農耕文化等為內容的主題文化廣場,建成了漫壩河鄉村旅遊風情線。

(下轉第二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