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KANO:如何挖掘用戶的真實想法(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5)

作為最早將用戶需求與滿意度相結合的品質管制工具模型, KANO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 雖然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會有人採用如此複雜的使用者需求調研方式, 但是, 它的核心理念, 卻指導著諸多需求分析師們開展著各類工作, 畢竟, 產品經理的聖經不是白叫的!

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 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于1979年10月發表了《品質的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 第一次將滿意與不滿意標準引入品質管制領域, 並於1982年日本品質管制大會第12屆年會上宣讀了《魅力品質與必備品質》﹙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的研究報告。 該論文於1984 年1月18日正式發表在日本品質管制學會(JSQC)的雜誌《品質》總第l4期上, 標誌著狩野模式(Kano model)的確立和魅力品質理論的成熟。 這篇論文中, 狩野紀昭在首次提出滿意度的二維模式, 構建出KANO模型。 在當時的日本, 提高產品和企業服務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難題。

他提出的這個模型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KANO模型主要的作用是解決了需求分類與排序優先順序的問題, 常用的方式為標準化的問卷調研, 根據調研結果對各類需求進行定位, 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KANO模型將使用者需求主要分為以下五個大類:

基本需求:該需求不會明顯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但是如果無法達成, 會對用戶造成很差的使用體驗, 甚至導致使用者放棄該產品;

期望需求:該需求會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但是如果無法實現, 用戶也僅僅是滿意度的下降;

魅力需求:用戶意想不到的需求, 提供該需求時, 用戶的滿意度會大大提升;

反向需求:用戶根本沒有這需求,

提供了反而會造成滿意度的下降;

無差異需求:用戶根本不在意的需求, 有沒有都一樣, 都不會對滿意度造成影響;

通常, 我們採用評價表來收集用戶對需求的態度, 每張表中用戶對是否有改需求造成的影響進行判斷:

然後通過統計有效資料, 得出該需求對用戶的影響, 從而判斷實現需求是否有價值:

最後通過Better-Worse係數, 計算得出需求的優先順序, 其中Better表示增加需求的滿意係數, Worse表示減少該需求的不滿意係數, 計算方式如下:

增加後的滿意係數 Better/SI=(A+O)/(A+O+M+I)

消除後的不滿意係數 Worse/DSI=-1*(O+M)/(A+O+M+I)

結束語:

整體來說KANO模型定義了一套關於使用者需求收集、分析與指導工作的方式,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 這種方式太過於複雜, 並且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素較大, 所以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隨著大資料、MVP、敏捷開發的崛起, 這種過於複雜的使用者需求滿意度收集方式也要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了, 但是,也正是伴隨著資料採擷的崛起,從而建立用戶滿意度分析,讓KANO模型又開始慢慢回歸到我們的視野中!

往期精彩推薦:

甘特圖:最常用的專案管理工具模型(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3)

《小白也要懂的專案管理》系列合集:專案管理的入門指南!

小白也要懂的商業模式:實戰篇之商業模式畫布

小白也要懂的運營1:什麼是運營?

但是,也正是伴隨著資料採擷的崛起,從而建立用戶滿意度分析,讓KANO模型又開始慢慢回歸到我們的視野中!

往期精彩推薦:

甘特圖:最常用的專案管理工具模型(小白也要懂的工具模型3)

《小白也要懂的專案管理》系列合集:專案管理的入門指南!

小白也要懂的商業模式:實戰篇之商業模式畫布

小白也要懂的運營1:什麼是運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