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雄的中國太空人群體:時代圓我飛天夢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太空人出征儀式。 朱九通 攝

央廣網1月23日消息從1998年組建至今, 已經有2批21人光榮加入了中國太空人大隊這個無上光榮的隊伍。

從2003年神五飛天至今, 已經有11名中國太空人勇闖蒼穹, 在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每一名太空人, 都有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都有著極具個性的人生經歷。 然而在單獨採訪每一位太空人的過程中, 記者發現了一個他們不約而同強調的關鍵字——時代!

太空人聶海勝:趕上這樣一個好時代, 國家發展載人航太事業, 這是一個民族的夢想, 也是我個人的願望追求。

太空人費俊龍:我們趕上了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們趕上了國家偉大的工程。 所以作為太空人來說, 義不容辭。

太空人劉伯明:首先我得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個人的理想、國家的事業能緊密融合在一起, 這是我自己感受到倍感珍惜、倍感驕傲的一件事情。

太空人劉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習主席在接見軍隊基層人大代表的時候, 我回答了主席一句話, 我說:“主席, 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 ”主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說得好, 你要記住, 時勢造英雄。 ”

2005年9月22日, 費俊龍、聶海勝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人-船-箭-地合練。

朱九通 攝

我們看到的太空人, 是一個個英雄的個體。 而他們, 異口同聲地把自己的輝煌, 歸功於時代的托舉, 表達的是他們的心裡話。

太空人劉洋透露的小秘密, 確實讓人可以感受到時代的力量。

劉洋:我人生第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個公車的售票員!這和那個時代有關係。 因為在我小的時候, 我們國力沒有這麼發達, 我們的科技也沒有這麼進步, 沒有太空人這個職業。 而當時在這個城市裡面公車還非常少, 能夠坐上公車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 那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夢想。 但後來隨著自己學習不斷的進步, 隨著我們國家不斷的發展, 時代的發展, 我夢想過當醫生、當老師,

當科學家, 但是真的沒有想過自己要當一名太空人。

最終, 成為飛行員的劉洋, 與中國航太事業騰飛的時代, 有了交集。

2008年9月16日, 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人-船-箭-地合練。 朱九通 攝

劉洋:我想說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 會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理想。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 如果真的沒有這些, 如果我們國家不招收女太空人的話, 如果我們航太事業停滯不前, 不再有載人飛行任務的話, 我根本就不可能作為一個女太空人坐在這裡, 接受大家採訪。 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 都和這個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

下面讓我們也感覺一下, 和劉洋同批加入太空人隊伍的“太空老師”王亞平心中, 被時代烙上深刻印記的那一瞬。

王亞平:2003年, 在楊利偉首飛的那一年, 我記得是和飛行部隊的戰友們一起在電視機前觀看的。 當時發射的時候, 我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 內心是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看著火箭燦爛的尾焰, 我突然之間就有了一個熱血沸騰的想法:我們中國有了第一個男太空人, 什麼時候會有我們女太空人呢?那年我是23歲。就在那一刻,在我心裡早已紮根的關於藍天的夢想也變得更加迫切,我也想飛出大氣層,去看看太空那個神秘的世界,也想為我們中國的飛天夢貢獻自己的小小力量。

作為我國最早飛上太空的太空人,“航太英雄”楊利偉對時代變遷的感受更加深刻。

楊利偉: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整個航太,特別是對載人航太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不一樣。我記得我飛行的時候在返回艙裡面,但是軌道艙是不允許我進去的,因為是一個人飛行,一旦出現了應急情況來不及回來。包括第一次是要求我不能脫航太服的,全程要穿著艙內航太服。我現在再看看我們現在的飛行,我們的天宮上面就有大概16個立方這麼大的空間,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裡面工作,甚至於還可以在裡面上課,應該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體現了我們整個載人航太工程這麼十幾年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接近世界的先進水準。

2012年4月7日,景海鵬、劉旺、劉洋在組合體目標飛行模擬器中進行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從首次飛天、出艙行走、手動交會對接、太空授課直播、直到神舟十一號任務長達33天的中期在軌駐留,中國航太事業騰飛的腳步不斷加速,成為一道靚麗的時代標誌。

在太空人費俊龍的心裡,就記錄下了時代變遷的點滴感受。多年前和國外的航太同行們交流,他的印象是這樣的。

費俊龍:說實在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始終有一種懷疑的目光看著我們。都是聽他們講得多,因為我們一講的時候,他們總覺得因為你們理論的多一些。

如今,就在悄然中慢慢發生了讓他感受深刻的許多變化。

費俊龍:他們也慢慢由一種疑慮的目光,變成了一種讚賞的目光,他們非常主動,要求開視頻會也好,要求過來參與訓練也好,都是非常主動的就給我們發起這樣的需求。包括一些航太領域的探索研究會,更多的他們要求我們要多講,而且要介紹我們國家的一些情況。有時候我們的媒體也向國際直播了,但是他們感覺到不過癮。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我們載人航太的一種想要參與感、認同感,應該說是充分證明我們取得了讓世人所敬佩的成就。

2013年5月22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類比天宮一號組合體內進行太空授課訓練。朱九通 攝

在偉大時代的托舉下,中國太空人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作為時代的驕子,他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站立時代潮頭所肩負的重擔。他們每一次飛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太事業的起點,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的發祥地。每次執行任務前,他們都會走進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長眠在這裡的730多位獻身航太偉業的英烈。

太空人劉伯明:我感覺每次到烈士陵園,心潮澎湃,肅然起敬,感覺到好像聶帥和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都在注視著我們。其實他們當年從朝鮮戰場回來,來到了茫茫的戈壁,可以說睡戈壁、戰狂沙,獻了青春獻子孫,一代一代無私奉獻,為的就是我們國家的航太事業。如果試想我們現在沒有兩彈一星,我們大國的重器體現在哪兒?我們國家地位體現在哪兒?我們太空人站在那裡,就感覺到肩上的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感!

如今,新的時代撲面而來。中國太空人們現在心裡裝著的,是如何在新的時代創造新的輝煌。

楊利偉:我想從航太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同樣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現在也在做對標對表的工作,我們現在正在做這方面的預研。真正能夠做到我們從跟跑到並跑,到最後實現領跑,在本世紀中葉能夠讓我們成為世界的航太強國。

三次飛天的景海鵬說,他和所有的戰友們,都在全力備戰下一步的空間站任務。

2016年11月18日,景海鵬、陳冬在四子王旗著陸場順利返回。孔方舟 攝

景海鵬:作為太空人,在新時代要有新成績。現在,通過所有航太人的雙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造咱們自己獨立的空間站。大家知道國際空間站,咱們中國人在上面嗎?沒有。沒有關係!我相信咱們中國人有志氣,有實力,有能力,在不遠的將來建成咱們自己的空間站。我想這是所有航太人、太空人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目前都在備戰,全力備戰空間站的任務。

現任中國太空人中心副主任的費俊龍說,空間站任務的要求,更高更難。

費俊龍:下一步馬上就要進入空間站新的階段,我覺得包括一些技術上,包括一些設備上等等,包括未來我們運行模式上,都會有一種新的發展,新的思路或者是新的創新。所以我們對太空人的訓練,在原來的經驗或者是一些好的做法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很多更難、更高、更複雜的訓練內容,這也是工程的需要,我覺得這也是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們現在太空人,應該說比以前訓練更加刻苦!

為了更加宏偉的時代目標,中國的太空人們正在全力奮鬥。他們也希望,新的時代召喚更多的時代俊傑,投身到中華崛起、民族復興的偉業中來。

太空人張曉光:俗話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我確實用15年的努力,換來15天的飛行。我想跟廣大的青少年說一句,這個偉大的時代為你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這美好而偉大的時代裡,你們會擁有很多夢想,希望你們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用勤奮和智慧,書寫你們美麗的人生,用夢想和信念照亮你們美好的未來!

什麼時候會有我們女太空人呢?那年我是23歲。就在那一刻,在我心裡早已紮根的關於藍天的夢想也變得更加迫切,我也想飛出大氣層,去看看太空那個神秘的世界,也想為我們中國的飛天夢貢獻自己的小小力量。

作為我國最早飛上太空的太空人,“航太英雄”楊利偉對時代變遷的感受更加深刻。

楊利偉: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整個航太,特別是對載人航太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不一樣。我記得我飛行的時候在返回艙裡面,但是軌道艙是不允許我進去的,因為是一個人飛行,一旦出現了應急情況來不及回來。包括第一次是要求我不能脫航太服的,全程要穿著艙內航太服。我現在再看看我們現在的飛行,我們的天宮上面就有大概16個立方這麼大的空間,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裡面工作,甚至於還可以在裡面上課,應該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體現了我們整個載人航太工程這麼十幾年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接近世界的先進水準。

2012年4月7日,景海鵬、劉旺、劉洋在組合體目標飛行模擬器中進行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從首次飛天、出艙行走、手動交會對接、太空授課直播、直到神舟十一號任務長達33天的中期在軌駐留,中國航太事業騰飛的腳步不斷加速,成為一道靚麗的時代標誌。

在太空人費俊龍的心裡,就記錄下了時代變遷的點滴感受。多年前和國外的航太同行們交流,他的印象是這樣的。

費俊龍:說實在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始終有一種懷疑的目光看著我們。都是聽他們講得多,因為我們一講的時候,他們總覺得因為你們理論的多一些。

如今,就在悄然中慢慢發生了讓他感受深刻的許多變化。

費俊龍:他們也慢慢由一種疑慮的目光,變成了一種讚賞的目光,他們非常主動,要求開視頻會也好,要求過來參與訓練也好,都是非常主動的就給我們發起這樣的需求。包括一些航太領域的探索研究會,更多的他們要求我們要多講,而且要介紹我們國家的一些情況。有時候我們的媒體也向國際直播了,但是他們感覺到不過癮。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我們載人航太的一種想要參與感、認同感,應該說是充分證明我們取得了讓世人所敬佩的成就。

2013年5月22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類比天宮一號組合體內進行太空授課訓練。朱九通 攝

在偉大時代的托舉下,中國太空人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作為時代的驕子,他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站立時代潮頭所肩負的重擔。他們每一次飛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太事業的起點,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的發祥地。每次執行任務前,他們都會走進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長眠在這裡的730多位獻身航太偉業的英烈。

太空人劉伯明:我感覺每次到烈士陵園,心潮澎湃,肅然起敬,感覺到好像聶帥和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都在注視著我們。其實他們當年從朝鮮戰場回來,來到了茫茫的戈壁,可以說睡戈壁、戰狂沙,獻了青春獻子孫,一代一代無私奉獻,為的就是我們國家的航太事業。如果試想我們現在沒有兩彈一星,我們大國的重器體現在哪兒?我們國家地位體現在哪兒?我們太空人站在那裡,就感覺到肩上的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感!

如今,新的時代撲面而來。中國太空人們現在心裡裝著的,是如何在新的時代創造新的輝煌。

楊利偉:我想從航太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同樣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現在也在做對標對表的工作,我們現在正在做這方面的預研。真正能夠做到我們從跟跑到並跑,到最後實現領跑,在本世紀中葉能夠讓我們成為世界的航太強國。

三次飛天的景海鵬說,他和所有的戰友們,都在全力備戰下一步的空間站任務。

2016年11月18日,景海鵬、陳冬在四子王旗著陸場順利返回。孔方舟 攝

景海鵬:作為太空人,在新時代要有新成績。現在,通過所有航太人的雙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造咱們自己獨立的空間站。大家知道國際空間站,咱們中國人在上面嗎?沒有。沒有關係!我相信咱們中國人有志氣,有實力,有能力,在不遠的將來建成咱們自己的空間站。我想這是所有航太人、太空人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目前都在備戰,全力備戰空間站的任務。

現任中國太空人中心副主任的費俊龍說,空間站任務的要求,更高更難。

費俊龍:下一步馬上就要進入空間站新的階段,我覺得包括一些技術上,包括一些設備上等等,包括未來我們運行模式上,都會有一種新的發展,新的思路或者是新的創新。所以我們對太空人的訓練,在原來的經驗或者是一些好的做法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很多更難、更高、更複雜的訓練內容,這也是工程的需要,我覺得這也是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們現在太空人,應該說比以前訓練更加刻苦!

為了更加宏偉的時代目標,中國的太空人們正在全力奮鬥。他們也希望,新的時代召喚更多的時代俊傑,投身到中華崛起、民族復興的偉業中來。

太空人張曉光:俗話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我確實用15年的努力,換來15天的飛行。我想跟廣大的青少年說一句,這個偉大的時代為你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這美好而偉大的時代裡,你們會擁有很多夢想,希望你們腳踏實地、持之以恆,用勤奮和智慧,書寫你們美麗的人生,用夢想和信念照亮你們美好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