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4個”鄉村振興議題,一場智力極限挑戰賽

“鄉村振興”一詞未提出前, 其實大家已經在, 沿著這條路向前走。 面對大大小小, 不同“鄉村振興”圈子, 由於最終“理想與目標”, 每個圈子裡的人,

理解的各不相同, 準確地說, 應該是“叫法不一”, 於是圈子與圈子之間, 便多出了許多鴻溝, 很難跨越。 因此我覺得, “鄉村振興”一詞, 最大現實意義, 是讓所有鄉村振興參與者們, 總目標一致了, 可以殊途同歸了, 能夠無障礙多元跨界了, 不同圈子裡的人可以齊聚一堂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 一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議題, 可以共商共議了。 基於此種前提, 下面將本人最新策劃的, 並正在寫作的新書, 分享與大家。

本書共9章, 由84個環環相扣的小議題組成。

首先, 全書主要內容, 由本人獨立創作完成。 其次, 作為一次開放式內容寫作, 特邀請圈子裡, 研究與踐行經歷豐富的資深人士, 在微信“鄉村振興百家爭鳴”群內, 發表自己的獨立觀點,

互為良師益友。 對於有建樹的優質觀點, 我們將明確身份, 並將其言論收錄到書中。

現將全書策劃大綱及已經完成的三節內容公佈如下

《鄉村振興:落地與觀察》

目錄

第一章 時機

一次劃時代性的鄉村變革

1、八個字的重量

2、細說“優先”

3、鞏固與改革

4、村民與集體關係

5、現代化的農業體系

6、新農商、新主體

7、農服商機

8、小農戶的出路

9、三農工作隊

10、厚“機”薄發

第二章 信念

決心、信心與恒心

1、新時代的使命

2、新政績觀

3、關於“出彩”

4、擠掉成績中的水分

5、移花接木的技巧

6、在地化振興

7、與時間賽跑

8、 能幹好的秘密

第三章 啟動

不同地區如何做落地?

1、振興的目標

2、如何振興?

3、關於錢的問題

4、靠誰來振興

5、“民政商”關係論

6、機制與創新問題

7、三板斧邏輯

8、引爆點與後續力

9、新鄉村、新夢想

第四章 佈局

超越規劃的規劃理論與實踐

1、無規劃, 難振興

2、一元規劃論

3、“花架子”規劃

4、打破邊界

5、“方明式”規劃

6、“關平式”規劃

7、狠抓“聚合力”

8、家底與潛力

9、找出抓手

10、視域:空間關係論

第五章 產業

邊際模糊的新農產觀

1、“扯淡”的第六產業

2、農業產業的“圍與深”

3、新農主體觀察

4、大與小:農服的選擇

5、“點面”辯證法

6、小農戶:生產與經營

7、新體系的構建

8、生態有機:趨勢與尷尬

9、再創新:模糊邊際

第六章 宜居

新中式鄉居空間的營造

1、美麗工程的利與弊

2、面子與尊嚴

3、返鄉:從青年到女性

4、空間的新價值

5、生態宜居的奢侈力

6、空間關係的重塑

7、樂和:生活即產業

8、“變現”是關鍵

9、新鄉居生活

10、新中式鄉居產業

11、“長出來”的村地產

第七章 治理

三治背景下的基層組織

1、村帶頭人

2、外力與內力

3、村兩委“突圍”

4、強化基層黨組織

5、產融與三變

6、腳下的路, 前方的路

7、共建村精神

8、法與理:公義廳內

9、聚心、做事

第八章 鄉風

文化自信的喚醒與重塑

1、內置金融的前提

2、商業化的鄰里互助

3、淪陷中的鄉風

4、建立新村規民約

5、振興,從村衛生抓起

6、鄉風覺醒運動

7、家風、家規、家訓

8、財富回村,年老還鄉

第九章 富裕

走向“強富美”的新鄉民

1、美麗的新空間

2、智慧的鄉村

3、生態的鄉村

4、和諧的鄉村

5、可愛的鄉村

6、有根的鄉民

7、團結的鄉民

8、時尚的鄉民

9、自信的鄉民

10、大度的鄉民

1、八個字的重量

順應潮流,可得民心;謀略得當,可聚民力。黨的十九大上,提出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此話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贏得舉國沸騰。而從大多數民眾積極的正能量情緒反應中,可見這“八個字”中所蘊藏的巨大力量。

先由表及裡地說。這“八個字”為何如此得民心呢?首先是“鄉村”一詞的使用。長期以來,這個詞從未在國家的“一號檔”中出現過。而“鄉村”一詞在國家最重要的文件中重新啟用,本就夾雜著“魚水情深”的複雜情愫。

曾經,這是一個牢記在每個共產黨人心頭的詞,是這個政黨誕生後,一個責無旁貸的最重要使命。它是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中,一個最重要組成人群的載體。因此,在國家意志的深處,“鄉村”是一個有情感、有溫度、有親和力的詞,它帶著濃濃的鄉愁,包含著久違的鄉情與鄉音。

其次是“振興”。對農民而言,“振興”是一個極其奢望的詞。從近四十年的發展來看,鄉村的主要價值與使命,在於保障糧食產量,在於向城市與工業,向中國現代化文明進程,輸送廉價勞動力與建設人才。

面對人財物被抽空的,農耕文化水土流失嚴重的,正在變得衰敗的鄉村,“振興”一詞的首次使用,將使得一直不斷向下墜的鄉村,重新獲得向上拉的力量。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中國近現代以來,鄉村命運徹底“時來運轉”的分水嶺。

所以稱“振興”是鄉村命運發生徹底改變的分水嶺,依據有兩個:一、這是國家的“戰略”,無論過程多艱難,都會堅持不懈地去做的一件事;二是“落實”。何為落實,不是喊出來的漂亮口號,而是扎扎實實、真真切切要去實現的,必須要做到的。

這是我能理解和體會出來的,這“八個字”的表面力量。其內在蘊藏的力量是什麼,由於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大家看問題的角度、高度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因此,對其內在力量的解讀,只能是管中窺豹、見仁見智。

這其中有國家整體戰略的考量,同時也是一項帶有嚴重政治色彩的新時代任務;有政府順勢推動下的人財物向鄉村的聚集與回流,也有返鄉創客、企業家、資本方創業投資的新機遇,同時更包含著廣大鄉民的期盼與希望。

這是一股已經發力,並將不斷持續撩動更多旁觀者,積極參與進來的力量。面對當下這股能量大小不同、棱角鋒利程度各異,卻向著一個方向發力的“鄉村振興”力量,有人搖旗呐喊,有人冷眼旁觀,有人前仆後繼,有人忐忑不安,也有人說其是魑魅魍魎。

從短期看這種現象,這是一股難以評說的力量,卻又是一股不得不說的力量。而從鄉村的長遠發展看,對這“八個字”本身所蘊藏的力量,我認為可用“劃時代性”來詮釋與形容。

為什麼說這“八個字”具有“劃時代”的力量?因為,它能改變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協調,能拯救與發展中華文明,能指引全體國民實現共同富裕,能帶來中華民族實現真正的富強。簡單來說,它能使中國由大變強,能從根本上幫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這“八個字”到底有多重,常規的經濟學工具實在難以測量。它必須用天地之間的大秤來稱,它秤起的是什麼?不是其他,而是全中國最廣大鄉村百姓的“民心”。

2、細說“優先”

十九大上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其中“優先”一詞在這樣的檔中首度使用,可謂意義重大。

從“優先”一詞中,我首先感覺出來的,是國家發展所側重的方向,已開始進行戰略轉向的明確信號與政治決心。同時,還從中體味出了幾分夾雜有“將功補過”的,對當年無奈之舉的愧疚。

優先是什麼意思,就是排位很靠前,是重中之重,必須放在其他事情的前面。簡單說,就是厚此薄彼。對於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發展而言,儘管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必須有所側重,有“優先”原則。

出於客觀需要,很多時候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必須分清輕重,兼顧緩急。建國後,為了追趕西方,為了不再落後挨打,城市、工業一直處在被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近四十年來,雖然工業農業、城市鄉村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由長期以來,我們國家採取的,一直都是優先發展城市和工業的戰略措施與手段,於是相比而言,農業與鄉村顯然落後了許多,並成了四化建設的短腿。

由此可見,在一個特定時期,誰被優先,說明誰就顯得重要;誰被特殊對待,說明誰背後就承擔有特殊的國家歷史責任與使命。

從十九大這兩個熠熠生輝的,顯得尤為刺眼的字上,思維意識敏銳的人,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新的理念的提出,到底對今後城鄉發展意味著什麼。

想當年,當國家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優先發展經濟時,出現了一次漫長且蔚為壯觀的,中國人口大遷徙的流動地圖。農村人向中心城市流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向北上廣深流動,大批年輕的打工妹、打工仔持續向工業發達地區流動。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國家的政治字典中,“優先”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更不是一個帶有象徵性的短期行為。一個城市工業發展優先政策,我們完善、堅持並不斷鞏固了四十年;農業農村“優先”呢,到底會執行多少年?

當農業農村成為新的“被優先關照物件”後,中國當下的城鄉發展格局,會出現哪些新的調整和變動,是否會在中國人口大遷徙的地圖上,出現人財物不斷向鄉村回流的新現象;是否會成為城市精英與工商資本新的流動趨向?

時也,勢也。為了促使和推動這種新趨勢形成,並保障其健康、良性,有條不紊地向前延展,國家已經開始自上而下地行動了起來,並為新時代“三農”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保障,而且還為其繪製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鄉村振興的“優先”之勢,正從各個層面進行蓄積、醞釀。中國下一個三十年的發展機遇在哪裡?一個嶄新的新鄉村大發展時代,正昂首闊步地向我們走來。

鞏固與改革

凡矛盾之事,多是即對立又統一,並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當“鞏固”指向“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指向“農村土地制度”後,兩個詞之間便具有了緊密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性。

關於鄉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幾十年來,國家分別用了“穩定、堅持、鞏固”三個詞來強調自己態度,並持續完善著這一制度。

什麼叫“鞏固”,就是使這一制度更加堅固,更加不易被動搖。也就是說,對於現行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國家的態度是一貫的、持續的、不會輕易變卦的。因為它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

那麼,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什麼?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家庭承包經營自不必多說,何為“統分結合”呢?

對於這種雙層經營制度,簡單來說,即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哪種方式好,怎麼用著給力就怎麼用,即宜統則統,宜分則分,也可以統分結合、雙管齊下。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要鞏固,為什麼又要改革呢?而且近些年,對於這種基本經營制度如何改,可謂鬧得人心惶惶、沸沸揚揚,尤其在出現成群結隊的資本下鄉現象後,大家各執一詞,各個層面的聲音變得更加吵雜。

各種輿論聲音爭論的焦點核心是:鄉村農地歸屬權的改革方向,到底該農戶私有化,還是繼續堅持集體所有,能不能進行買賣。其爭論的背後,問題直指村民宅基地、村集體性建設用地、村中農地當如何進行改革,才符合國家利益、農民利益。

贊同土地私有,或長期擁有承包經營權的聲音認為:只有允許鄉村農地自由入市交易,才能説明農民獲得更多村集體資產的財產性收益,實現村民儘早脫貧致富。

反對的聲音也認為:允許農地進行入市,農民將在工商資本面前處於不利地位,丟失鄉村農地溢價增值性收益的機會,從而將改革變成了工商資本對村民財產權力的廉價掠奪。

站在國家角度在思考“鞏固與改革”這對矛盾,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利於保證整個社會民心的穩定,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則有利於拉動內需,提振斷崖式下跌後的中國經濟。

面對世界性經濟增長的長期不景氣,還有更加複雜與波詭雲譎的全球國際關係,中國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提質與復蘇的經濟增長點在哪裡?振興鄉村,即是新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是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藍海。

在這兩種左拉右拽的相互撕扯的力量爭執過程中,一個新的一直被冷落的老問題,也以全新的姿態浮出了水面。那就是,中國鄉土文明問題,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信找回問題,對中華文明之根的守護與發展問題,鄉風文明的傳承與振興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現實問題,關於“鞏固與改革”的突破,目前國家採取的辦法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鞏固與穩定農民承包地的基本經營制度長久不變。

最近,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對於宅基地的三權分治,薑大明補充強調到:一、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二、城裡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市民、資本下鄉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這其中的深意,耐人尋味。

“鞏固與改革”這對仍處在糾結中的矛盾,目前仍處在不明朗階段,與積極探索之中。

——創作于龍泉鄉約(北京)會客廳 王龍泉

第八章 鄉風

文化自信的喚醒與重塑

1、內置金融的前提

2、商業化的鄰里互助

3、淪陷中的鄉風

4、建立新村規民約

5、振興,從村衛生抓起

6、鄉風覺醒運動

7、家風、家規、家訓

8、財富回村,年老還鄉

第九章 富裕

走向“強富美”的新鄉民

1、美麗的新空間

2、智慧的鄉村

3、生態的鄉村

4、和諧的鄉村

5、可愛的鄉村

6、有根的鄉民

7、團結的鄉民

8、時尚的鄉民

9、自信的鄉民

10、大度的鄉民

1、八個字的重量

順應潮流,可得民心;謀略得當,可聚民力。黨的十九大上,提出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此話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贏得舉國沸騰。而從大多數民眾積極的正能量情緒反應中,可見這“八個字”中所蘊藏的巨大力量。

先由表及裡地說。這“八個字”為何如此得民心呢?首先是“鄉村”一詞的使用。長期以來,這個詞從未在國家的“一號檔”中出現過。而“鄉村”一詞在國家最重要的文件中重新啟用,本就夾雜著“魚水情深”的複雜情愫。

曾經,這是一個牢記在每個共產黨人心頭的詞,是這個政黨誕生後,一個責無旁貸的最重要使命。它是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中,一個最重要組成人群的載體。因此,在國家意志的深處,“鄉村”是一個有情感、有溫度、有親和力的詞,它帶著濃濃的鄉愁,包含著久違的鄉情與鄉音。

其次是“振興”。對農民而言,“振興”是一個極其奢望的詞。從近四十年的發展來看,鄉村的主要價值與使命,在於保障糧食產量,在於向城市與工業,向中國現代化文明進程,輸送廉價勞動力與建設人才。

面對人財物被抽空的,農耕文化水土流失嚴重的,正在變得衰敗的鄉村,“振興”一詞的首次使用,將使得一直不斷向下墜的鄉村,重新獲得向上拉的力量。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中國近現代以來,鄉村命運徹底“時來運轉”的分水嶺。

所以稱“振興”是鄉村命運發生徹底改變的分水嶺,依據有兩個:一、這是國家的“戰略”,無論過程多艱難,都會堅持不懈地去做的一件事;二是“落實”。何為落實,不是喊出來的漂亮口號,而是扎扎實實、真真切切要去實現的,必須要做到的。

這是我能理解和體會出來的,這“八個字”的表面力量。其內在蘊藏的力量是什麼,由於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大家看問題的角度、高度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因此,對其內在力量的解讀,只能是管中窺豹、見仁見智。

這其中有國家整體戰略的考量,同時也是一項帶有嚴重政治色彩的新時代任務;有政府順勢推動下的人財物向鄉村的聚集與回流,也有返鄉創客、企業家、資本方創業投資的新機遇,同時更包含著廣大鄉民的期盼與希望。

這是一股已經發力,並將不斷持續撩動更多旁觀者,積極參與進來的力量。面對當下這股能量大小不同、棱角鋒利程度各異,卻向著一個方向發力的“鄉村振興”力量,有人搖旗呐喊,有人冷眼旁觀,有人前仆後繼,有人忐忑不安,也有人說其是魑魅魍魎。

從短期看這種現象,這是一股難以評說的力量,卻又是一股不得不說的力量。而從鄉村的長遠發展看,對這“八個字”本身所蘊藏的力量,我認為可用“劃時代性”來詮釋與形容。

為什麼說這“八個字”具有“劃時代”的力量?因為,它能改變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協調,能拯救與發展中華文明,能指引全體國民實現共同富裕,能帶來中華民族實現真正的富強。簡單來說,它能使中國由大變強,能從根本上幫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這“八個字”到底有多重,常規的經濟學工具實在難以測量。它必須用天地之間的大秤來稱,它秤起的是什麼?不是其他,而是全中國最廣大鄉村百姓的“民心”。

2、細說“優先”

十九大上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其中“優先”一詞在這樣的檔中首度使用,可謂意義重大。

從“優先”一詞中,我首先感覺出來的,是國家發展所側重的方向,已開始進行戰略轉向的明確信號與政治決心。同時,還從中體味出了幾分夾雜有“將功補過”的,對當年無奈之舉的愧疚。

優先是什麼意思,就是排位很靠前,是重中之重,必須放在其他事情的前面。簡單說,就是厚此薄彼。對於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發展而言,儘管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必須有所側重,有“優先”原則。

出於客觀需要,很多時候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必須分清輕重,兼顧緩急。建國後,為了追趕西方,為了不再落後挨打,城市、工業一直處在被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近四十年來,雖然工業農業、城市鄉村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由長期以來,我們國家採取的,一直都是優先發展城市和工業的戰略措施與手段,於是相比而言,農業與鄉村顯然落後了許多,並成了四化建設的短腿。

由此可見,在一個特定時期,誰被優先,說明誰就顯得重要;誰被特殊對待,說明誰背後就承擔有特殊的國家歷史責任與使命。

從十九大這兩個熠熠生輝的,顯得尤為刺眼的字上,思維意識敏銳的人,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新的理念的提出,到底對今後城鄉發展意味著什麼。

想當年,當國家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優先發展經濟時,出現了一次漫長且蔚為壯觀的,中國人口大遷徙的流動地圖。農村人向中心城市流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向北上廣深流動,大批年輕的打工妹、打工仔持續向工業發達地區流動。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國家的政治字典中,“優先”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更不是一個帶有象徵性的短期行為。一個城市工業發展優先政策,我們完善、堅持並不斷鞏固了四十年;農業農村“優先”呢,到底會執行多少年?

當農業農村成為新的“被優先關照物件”後,中國當下的城鄉發展格局,會出現哪些新的調整和變動,是否會在中國人口大遷徙的地圖上,出現人財物不斷向鄉村回流的新現象;是否會成為城市精英與工商資本新的流動趨向?

時也,勢也。為了促使和推動這種新趨勢形成,並保障其健康、良性,有條不紊地向前延展,國家已經開始自上而下地行動了起來,並為新時代“三農”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保障,而且還為其繪製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鄉村振興的“優先”之勢,正從各個層面進行蓄積、醞釀。中國下一個三十年的發展機遇在哪裡?一個嶄新的新鄉村大發展時代,正昂首闊步地向我們走來。

鞏固與改革

凡矛盾之事,多是即對立又統一,並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當“鞏固”指向“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指向“農村土地制度”後,兩個詞之間便具有了緊密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性。

關於鄉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幾十年來,國家分別用了“穩定、堅持、鞏固”三個詞來強調自己態度,並持續完善著這一制度。

什麼叫“鞏固”,就是使這一制度更加堅固,更加不易被動搖。也就是說,對於現行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國家的態度是一貫的、持續的、不會輕易變卦的。因為它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

那麼,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什麼?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家庭承包經營自不必多說,何為“統分結合”呢?

對於這種雙層經營制度,簡單來說,即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哪種方式好,怎麼用著給力就怎麼用,即宜統則統,宜分則分,也可以統分結合、雙管齊下。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要鞏固,為什麼又要改革呢?而且近些年,對於這種基本經營制度如何改,可謂鬧得人心惶惶、沸沸揚揚,尤其在出現成群結隊的資本下鄉現象後,大家各執一詞,各個層面的聲音變得更加吵雜。

各種輿論聲音爭論的焦點核心是:鄉村農地歸屬權的改革方向,到底該農戶私有化,還是繼續堅持集體所有,能不能進行買賣。其爭論的背後,問題直指村民宅基地、村集體性建設用地、村中農地當如何進行改革,才符合國家利益、農民利益。

贊同土地私有,或長期擁有承包經營權的聲音認為:只有允許鄉村農地自由入市交易,才能説明農民獲得更多村集體資產的財產性收益,實現村民儘早脫貧致富。

反對的聲音也認為:允許農地進行入市,農民將在工商資本面前處於不利地位,丟失鄉村農地溢價增值性收益的機會,從而將改革變成了工商資本對村民財產權力的廉價掠奪。

站在國家角度在思考“鞏固與改革”這對矛盾,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利於保證整個社會民心的穩定,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則有利於拉動內需,提振斷崖式下跌後的中國經濟。

面對世界性經濟增長的長期不景氣,還有更加複雜與波詭雲譎的全球國際關係,中國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提質與復蘇的經濟增長點在哪裡?振興鄉村,即是新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是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藍海。

在這兩種左拉右拽的相互撕扯的力量爭執過程中,一個新的一直被冷落的老問題,也以全新的姿態浮出了水面。那就是,中國鄉土文明問題,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信找回問題,對中華文明之根的守護與發展問題,鄉風文明的傳承與振興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現實問題,關於“鞏固與改革”的突破,目前國家採取的辦法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鞏固與穩定農民承包地的基本經營制度長久不變。

最近,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對於宅基地的三權分治,薑大明補充強調到:一、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二、城裡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市民、資本下鄉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這其中的深意,耐人尋味。

“鞏固與改革”這對仍處在糾結中的矛盾,目前仍處在不明朗階段,與積極探索之中。

——創作于龍泉鄉約(北京)會客廳 王龍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