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德州全市科技工作會議召開 2018年科技工作這樣幹

德州全市科技工作會議召開

大眾網德州1月23日訊(通訊員 王喆)1月23日, 德州市召開全市科技工作會議, 會議對2018年度德州科技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

2018年, 德州科技創新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 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 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 堅持把“技術、資本、人才”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 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著力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著力推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 著力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德州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設創新型城市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和構建創新型國家核心支點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需要。 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創新型國家指示精神以及我省關於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的要求, 立即啟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 編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 各縣市區要高度重視, 實現各項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在全省爭先進位, 力爭2018年底, 我市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行列。

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主線, 著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計畫”

深入實施“啟航計畫”。 繼續發揮政府“黃金信用”的作用, 加快推進與銀行、擔保、保險和投資機構的全面合作, 積極搭建各類金融平臺, 推動創新金融產品, 為“啟航”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現代金融服務。

到2018年底, 力爭為啟航企業提供科技融資10億元。 一是抓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市縣兩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實現配套聯動, 重點實施跟投機制、投貸聯動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總數達20支, 總規模20億元。 二是抓科技成果轉化貸款。 與省科技廳聯合開展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 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 力爭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達3億元。 三是抓科技擔保。 成立德州市科技擔保公司, 創新科技擔保運行模式。 力爭為企業提供科技融資擔保達2億元。 四是抓科技融資租賃。 鼓勵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購置研發、檢驗檢測和基於大資料、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生產設備。
力爭租賃設備總價值達1億元。 五是抓科技保證保險。 建立政府、銀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機制, 通過保險增信擴大銀行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力爭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保證保險貸款3000萬元。

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 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程式, 簡化前置審核環節和內容, 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應報盡報、應升盡升”。 培育一批成長型好、發展潛力大, 能夠引領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的創新型企業, 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中堅力量。 2018年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7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5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

全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2018年德州企業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100個, 其中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科技創新平臺30個以上, 三年內實現科技型企業創新平臺全覆蓋。 繼續推進十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集聚和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 加大對德州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

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 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生物技術、新能源等6大新興產業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等5大傳統產業, 以企業為主體, 組織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等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聯合攻關。 按照市場模式進行運作, 風險共擔, 利益共用, 為培植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產業集群提供技術支撐。 2018年,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以上。全年轉化科技成果200項,其中轉化重大科技成果100項。

以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載體,著力推進“新興產業倍增計畫”

推進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加快與省科技廳建立省市會商機制,重點完成建設規劃編制、管理機構設置、基金設立、線上平臺建設等工作。

推進市級產業研究院建設。年內引入10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推進清華大學化工產業研究院和山東大學德州研究院建設。進一步推進山東大學德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福洋生物製造工程研究院、山東省體育用品製造工程技術研究院、山東省節能技術研究院、山東省恒豐植物染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究院等產業研究院建設,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德州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培育提供技術支撐,實現資源開放共用。

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打造配套支撐全程化、創新服務個性化、創業輔導專業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引導載體平臺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努力發揮載體平臺作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微升小”、“小升高”,打造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地。積極舉辦創業培訓、投融資對接、專案路演、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孵化創新創業團隊達到1000個。到2018年底,德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達到80家,總面積達到240萬平方米。

圍繞拓寬開放新空間,著力構建科技合作新格局

抓好以大院大所為重點的國內科技合作。全面提升與大院大所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到2018年底,實現35%以上的規上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係,三年內實現全覆蓋。

加強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國際科技合作。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支持企業向海外拓展,建立研發中心。繼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積極加強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德國巴斯夫、美國矽谷等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重點推進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哈薩克分中心建設。

繼續舉辦第三屆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爭取上升為省部層面,由科技部和山東省政府指導主辦,省科技廳和德州市政府具體承辦,更多發揮服務全省的作用。

圍繞科技服務全過程,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建設“山東國際技術經理人培訓學院”。爭取省科技廳支持,與山東大學、德州市政府三方共建,打造全國技術經理人培訓基地,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園區、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仲介機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培育職業技術經理人。2018年力爭打造1000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

建設科技評估中心。爭取省科技廳支持,在德州市建設科技部科技成果評估中心區域科技評估中心,積極承擔全省科技評估任務。

加大政策落實力度。一是抓好政策制定的配套聯動,各縣市區要加強與省、市政策的配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技創新和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相關政策。二是抓好現有政策的落實,重點落實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和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規範企業財務管理,加強與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2018年,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和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要應享盡享,不讓一個企業掉隊。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額達到3億元。

繼續開展“科技服務進車間”“科技合作萬里行”等科技服務活動。2018年,組織市、縣兩級科技管理幹部,深入百家企業和百家大院大所,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徵集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實現精准對接。

以“人才、專案、資金、平臺”一體化為重點,激發各類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

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堅持“政策引人才、平臺聚人才、產業興人才、環境留人才”。大力引進兩院院士、千人計畫、萬人計畫、泰山學者等高端人才。2018年,德州新建院士工作站、千人工作站10家以上。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的人才集聚作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勵企業引進“星期天工程師”,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崗位。2018年,每個縣市區設立“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崗位的企業不少於20家。

集聚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降低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來德創新創業的門檻,集聚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為社會注入創新活力。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為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產業化、集聚化發展提供空間支援和服務保障。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建設現代農業創新體系

發揮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作用。樂陵市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要按照 “一區三核”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金絲小棗、馬鈴薯、調味品三個產業核心區,進一步提升發展層次,打造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各縣市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要進一步提升園區創新能力,加強研發載體平臺建設,促進園區提檔升級,建成省級農高區。主動為30個百畝級智慧農業大棚提供科技支撐,爭創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

加大種業扶持力度。鼓勵希森、良星、銀興、登海道極、德高蔬菜等種業企業在各自領域加快培育具有國內領先水準的新品種,提高種業整體競爭力。支援種業企業建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育種創新平臺。加強品種核心試驗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展示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成果孵化、試驗示範和輻射帶動。

積極開展科技扶貧。通過農科驛站帶動、園區帶動、企業帶動、院所帶動、人才帶動等方式開展科技扶貧,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和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德州建設農科驛站達30個,全年培訓派駐農業科技指導人員200人,培訓職業農民1000人次以上。

夯實縣域科技創新的基層基礎工作

開展創建“五個一”科技創新基礎工程。即:一個省級科技園區、一個政府投資的省級專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一個科金產融合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一支科技部門管理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一個創新型產業公共研發平臺。

加強縣市區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培訓。2018年,將在市委黨校舉辦為期一周的“德州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培訓班”,組織各縣市區科技局班子成員參加培訓,通過系統學習現代經濟體系、產業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體系的建設等內容,不斷提高各級科技管理幹部的決策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落實能力。

加強科技隊伍的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強化黨員幹部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認真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打造“為民、務實、清廉”的科技管理幹部隊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以上。全年轉化科技成果200項,其中轉化重大科技成果100項。

以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載體,著力推進“新興產業倍增計畫”

推進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加快與省科技廳建立省市會商機制,重點完成建設規劃編制、管理機構設置、基金設立、線上平臺建設等工作。

推進市級產業研究院建設。年內引入10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推進清華大學化工產業研究院和山東大學德州研究院建設。進一步推進山東大學德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福洋生物製造工程研究院、山東省體育用品製造工程技術研究院、山東省節能技術研究院、山東省恒豐植物染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究院等產業研究院建設,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德州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培育提供技術支撐,實現資源開放共用。

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打造配套支撐全程化、創新服務個性化、創業輔導專業化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引導載體平臺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努力發揮載體平臺作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微升小”、“小升高”,打造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地。積極舉辦創業培訓、投融資對接、專案路演、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孵化創新創業團隊達到1000個。到2018年底,德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達到80家,總面積達到240萬平方米。

圍繞拓寬開放新空間,著力構建科技合作新格局

抓好以大院大所為重點的國內科技合作。全面提升與大院大所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到2018年底,實現35%以上的規上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係,三年內實現全覆蓋。

加強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國際科技合作。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支持企業向海外拓展,建立研發中心。繼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積極加強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德國巴斯夫、美國矽谷等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重點推進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哈薩克分中心建設。

繼續舉辦第三屆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爭取上升為省部層面,由科技部和山東省政府指導主辦,省科技廳和德州市政府具體承辦,更多發揮服務全省的作用。

圍繞科技服務全過程,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建設“山東國際技術經理人培訓學院”。爭取省科技廳支持,與山東大學、德州市政府三方共建,打造全國技術經理人培訓基地,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園區、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仲介機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培育職業技術經理人。2018年力爭打造1000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

建設科技評估中心。爭取省科技廳支持,在德州市建設科技部科技成果評估中心區域科技評估中心,積極承擔全省科技評估任務。

加大政策落實力度。一是抓好政策制定的配套聯動,各縣市區要加強與省、市政策的配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技創新和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相關政策。二是抓好現有政策的落實,重點落實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和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規範企業財務管理,加強與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2018年,企業研發經費後補助和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要應享盡享,不讓一個企業掉隊。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額達到3億元。

繼續開展“科技服務進車間”“科技合作萬里行”等科技服務活動。2018年,組織市、縣兩級科技管理幹部,深入百家企業和百家大院大所,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徵集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實現精准對接。

以“人才、專案、資金、平臺”一體化為重點,激發各類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活力

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堅持“政策引人才、平臺聚人才、產業興人才、環境留人才”。大力引進兩院院士、千人計畫、萬人計畫、泰山學者等高端人才。2018年,德州新建院士工作站、千人工作站10家以上。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的人才集聚作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勵企業引進“星期天工程師”,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崗位。2018年,每個縣市區設立“首席專家”、“科技特派員”崗位的企業不少於20家。

集聚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降低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來德創新創業的門檻,集聚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為社會注入創新活力。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為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產業化、集聚化發展提供空間支援和服務保障。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建設現代農業創新體系

發揮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作用。樂陵市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要按照 “一區三核”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金絲小棗、馬鈴薯、調味品三個產業核心區,進一步提升發展層次,打造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各縣市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要進一步提升園區創新能力,加強研發載體平臺建設,促進園區提檔升級,建成省級農高區。主動為30個百畝級智慧農業大棚提供科技支撐,爭創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

加大種業扶持力度。鼓勵希森、良星、銀興、登海道極、德高蔬菜等種業企業在各自領域加快培育具有國內領先水準的新品種,提高種業整體競爭力。支援種業企業建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育種創新平臺。加強品種核心試驗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展示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成果孵化、試驗示範和輻射帶動。

積極開展科技扶貧。通過農科驛站帶動、園區帶動、企業帶動、院所帶動、人才帶動等方式開展科技扶貧,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和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德州建設農科驛站達30個,全年培訓派駐農業科技指導人員200人,培訓職業農民1000人次以上。

夯實縣域科技創新的基層基礎工作

開展創建“五個一”科技創新基礎工程。即:一個省級科技園區、一個政府投資的省級專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一個科金產融合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一支科技部門管理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一個創新型產業公共研發平臺。

加強縣市區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培訓。2018年,將在市委黨校舉辦為期一周的“德州科技管理幹部隊伍培訓班”,組織各縣市區科技局班子成員參加培訓,通過系統學習現代經濟體系、產業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體系的建設等內容,不斷提高各級科技管理幹部的決策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落實能力。

加強科技隊伍的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強化黨員幹部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認真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打造“為民、務實、清廉”的科技管理幹部隊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