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年即將來臨,兒時的回憶,年夜砧板肉,你想家了嗎?

年雖已漸行漸遠,但年味仍在我們的心中。 儘管離開老家已快40年,但老家過年蒸甜酒、打糍粑、做豬血圓子的習俗,特別是除夕夜吃“砧板肉”的那段歲月,卻永遠珍藏在我人生的記憶深處。

流口水

"辭了灶,新年到…”小時候,當大人們吟起這首小民謠,富人家忙於蒸甜酒、打糍粑、做豬血圓子的時候,離過年的日子就不會太久了,在家境貧窮的童年時代,我雖然也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盼望著過新年,但過新年卻沒有條件和別人比穿新衣、戴新帽,比壓歲錢的多少,我盼望過新年的是能飽飽地吃上一頓除夕夜的"砧板肉”。

砧板肉

除夕之夜,母親將已煮熟燉爛的豬肉,端到堂屋裡的八仙桌上。 插上香,燒上紙,先敬老祖宗和財神。 等菩薩們“喝足吃飽”後,再端到灶屋裡的砧板上。 然後,母親將肉切成一塊一塊的,差不多半個手掌大,足有一二兩一塊,放在砧板的兩旁。 我和弟妹們圍在母親切肉的砧板邊,等著吃“砧板肉", 那一塊塊香噴噴的“砧板肉",弄得我們口水都流出來了,母親將“砧板肉",切好後,幫我和弟妹們每人盛一大碗甜酒,以便用來“下肉",吃“砧板肉,是不用碗盛和筷子夾的,而是用手直接從砧板上抓起來吃。

“砧板肉",除放了鹽外,再也沒有放辣椒和其他香料,但吃起來還是香噴噴的。 直到大家吃膩了,喝足了才肯甘休,這就是老家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除夕夜吃砧板肉。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家過年以初一吃早飯為主。 到了初一,人們好像比賽似的一家比一家起得早,且家家都必須趕在天亮之前吃完早飯,否則,別人來拜年碰上還沒有吃完飯,就會踩爛“鹽罐”的。

母親將除夕沒吃完的“砧板肉”,放上辣椒和一些配料,作為初一迎新年早飯的菜肴。

飯菜做好後,母親把我和弟妹們從睡夢中喊醒,發財、高升的話語是父母每年這個時候必說的。 等我和弟妹們起來後,桌上早已擺好了豐盛的飯菜,魚肯定是要有的,表示年年有餘。 早飯前,各家各戶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並用鞭炮聲來告訴左鄰右舍新年吃早飯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吃飯時,母親一再囑咐我們要拿好碗筷,千萬不能把碗打爛或把筷子掉到地上,那樣新年是不吉利的。 我和弟妹們圍坐在飯桌四周,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了話,做錯了事,等母親把甜酒端到桌上,我們才開始吃。 一般是先喝甜酒,後吃飯,在吃飯中迎接初一黎明的到來。

兒時除夕吃“砧板肉”的情景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地沉澱為甜蜜而又溫馨的回憶。 記憶中的年味兒不僅僅是噴香的"砧板肉”,劈哩叭啦的鞭炮聲,以及那過年穿新衣、要壓歲錢的場景,更重要的是全家的團圓和幸福。 每到過年,身在異鄉的我,總會想起了家鄉的"砧板肉",好多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久居鬧市中的我很難再找到兒時那種過年吃"砧板肉"的感覺。

每到過年,身在異鄉的我,總會想起了家鄉的"砧板肉",好多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久居鬧市中的我很難再找到兒時那種過年吃"砧板肉"的感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