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很危險嗎?

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症狀, 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 如頭暈、頭痛等。 有些患者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 一般僅持續數分鐘, 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 發作過後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征, 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少數患者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如果中老年人的體檢報告中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談斑變色, 應科學對待。 首先, 應該注意這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否突出於血管壁, 如果沒有, 那麼就可相當放心, 這是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 如果突出於血管壁, 那麼超聲科的醫師通常會報告斑塊處的血流頻譜變化, 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發生了狹窄, 如果提示管腔有輕度的狹窄, 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其他形式的檢查, 以明確這個病變的具體情況,

應該由您的醫師去考量。 而當頸動脈動脈硬化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 開始影響頸動脈的血流時, 就必須進行相應的評估和治療, 以防止發生血管事件。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主要在於不穩定斑塊, 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 當斑塊整塊或者部分脫落後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 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腦動脈, 導致栓塞事件。

藥物治療

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 如果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或身體其它部位的血管狹窄, 首先要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同時應該服用他汀類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並建議每半年複查一次彩色多普勒超聲。 即使有症狀的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 也只需要內科藥物治療。 在歐洲, 對於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 如果同時存在頸動脈重度狹窄, 並不主張必須做頸動脈的再血管化治療。

介入或手術治療

頸動脈內膜剝脫或放置支架是處理頸動脈斑塊的兩大手術方法。

1953年, 美國外科醫生Debakey實施了世界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由於手術難度大, 對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高, 目前國內能夠獨立、大規模實施該手術的醫療機構並不多見。

臨床上, 醫生會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 結合患者的症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採用何種手術方式。

具體選用哪種手術方法, 需綜合考慮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

去年發佈的《中國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認為, 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 且無創檢查頸動脈狹窄度≥ 70%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超過50%, 可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更多相關腦血管疾病的問題, 請點擊右上方, 關注本帳號。 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諮詢, 我會在業餘時間回答各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