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不是真正的「性☆禁☆早☆禁☆熟」,我只是「懂得多」還早戀而已

剛進入2018年, 社交媒體上就發生了一件大事——蒼老師宣佈有結婚物件了!

有誰不知道蒼老師的嗎?沒見過也肯定聽說過吧。

在性教育普遍缺乏的中國,

蒼老師曾經所在的行業, 給了很多年輕人“自學”性知識的機會。

不過, 當著父母的面, 很多人卻不敢展示自己學到的“性知識”, 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引起父母的反感。

近年來, 儘管諸多兒童受侵害案件引起了社會對於“性教育”的廣泛關注, 中國性教育缺乏的現狀改善起來卻並不容易, 大人們往往還有這樣一個擔心:性教育會不會讓孩子懂得太多?孩子會不會因此更容易發展成為性早熟?(很多早戀行為就被貼上過“性早熟“的標籤”)

一、“懂得太多”就是性早熟?

其實, “性早熟”與“性教育”沒有必然聯繫。

規範的“性教育”所呈現的知識都是孩子們“應該知道”的內容, 並不會讓他們“懂得太多”。 而現在家長們所擔心的“懂太多”, 恰恰是因為孩子由於缺乏正確引導在自學性教育的過程中“走火入魔”所致。

“懂得多”可以算是一種心理上的“早熟”表現, 而“性成熟”更多的是一種生理現象。

臨床上, 性成熟是指兒科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發育異常, 是指女童在8歲前, 男童在9歲前呈現第二性征發育的異常性疾病。

二、為什麼“性早熟”現象越來越多?

物質水準提升帶來的生活方式變化, 是導致“性早熟”現象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重點體現在“吃”和“看”上面。

“吃”出來的性早熟

食物中的性激素, 是兒童性早熟新聞中常見的話題。 不僅僅是催熟的水果和激素處理過的肉製品,

一些天然的食物比如如豆製品、冬蟲夏草、人參、蜂王漿、牛初乳中也含有不少性激素。

除了性激素, 食物中的熱量和脂肪也是導致兒童性早熟的一大危險因素

相關的研究發現, 超重或肥胖的孩子發生性早熟的概率更高。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體內積累的脂肪容易引起內分泌紊亂, 從而導致性早熟的出現。

“看”出來的性早熟

長時間看電視、過多使用平板電腦和手機, 以及睡覺不關燈, 都會促進平時受褪黑素抑制的促性腺激素分泌, 進一步導致性早熟。

如果兒童長期接觸色情小說、淫穢圖片等不健康資訊, 也會使他們的性意識反復受到刺激, 甚至引發模仿性性行為, 這會刺激下丘腦垂體神經反射, 導致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提前啟動, 最終引發性早熟。

當然, 除了“吃”和“看”, 還有兩個難以抗拒的性早熟危險因素——疾病和遺傳。

“病”出來的性早熟

顱內腫瘤或感染、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性腺腫瘤、其他異位分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腫瘤均可導致兒童性早熟。

三、基因突變——讓性早熟更“熟”

基因對性早熟的影響不容小視。

媒體曾報導過一例基因突變致性早熟的罕見病例。

這位患者叫明明,當時只有3歲,卻長了116釐米(相當於6歲孩子那麼高)。不過,最終送診的原因並不是明明“不正常”的長高速度,而是一次洗澡時,媽媽發現了他外陰出現了稀疏的陰毛。

為了確診明明性早熟的病因,醫院取了明明的血液送檢基因測序,檢測結果發現,明明的性早熟既不是因為飲食不當,也不是因為疾病,更不是因為不良資訊的刺激,而是因為”基因突變“!

明明最終被確診為家族性男性性早熟,即其父親體內帶有不顯現的基因,受到環境影響等其他因素,這個基因遺傳給明明,變成顯現基因。(2012年8月21日 東南網)

不過,這樣的“基因突變位點”引起的外周性性早熟十分罕見,在當時尚屬國內首次發現的病例。

雌激素受體基因算是比較常見的“性早熟”基因。

這類基因與雌激素生物功能的發揮密切相關。

雌激素是一種主要的女性激素。通常情況下,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卵巢就會開始分泌雌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促進陰道、子宮、輸卵管和卵巢本身的發育,使子宮內膜增生而產生月經,並幫助女性維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

女孩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一般為9-12歲,早於這個年齡,則意味著青春期提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性成熟”。

以Erα這種雌激素受體基因為例,若是檢測出來的基因型為TT型,則說明該基因的表達上升,會促進ERα蛋白與雌激素結合,增強雌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因而也會增加檢測者的性早熟的風險。

在基因層面的性早熟風險幾乎是無法更改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注意避免其他後天因素(例如飲食不當、不良資訊刺激、疾病)的影響,以免造成風險疊加,對健康造成危害。

三、基因突變——讓性早熟更“熟”

基因對性早熟的影響不容小視。

媒體曾報導過一例基因突變致性早熟的罕見病例。

這位患者叫明明,當時只有3歲,卻長了116釐米(相當於6歲孩子那麼高)。不過,最終送診的原因並不是明明“不正常”的長高速度,而是一次洗澡時,媽媽發現了他外陰出現了稀疏的陰毛。

為了確診明明性早熟的病因,醫院取了明明的血液送檢基因測序,檢測結果發現,明明的性早熟既不是因為飲食不當,也不是因為疾病,更不是因為不良資訊的刺激,而是因為”基因突變“!

明明最終被確診為家族性男性性早熟,即其父親體內帶有不顯現的基因,受到環境影響等其他因素,這個基因遺傳給明明,變成顯現基因。(2012年8月21日 東南網)

不過,這樣的“基因突變位點”引起的外周性性早熟十分罕見,在當時尚屬國內首次發現的病例。

雌激素受體基因算是比較常見的“性早熟”基因。

這類基因與雌激素生物功能的發揮密切相關。

雌激素是一種主要的女性激素。通常情況下,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卵巢就會開始分泌雌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促進陰道、子宮、輸卵管和卵巢本身的發育,使子宮內膜增生而產生月經,並幫助女性維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

女孩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一般為9-12歲,早於這個年齡,則意味著青春期提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性成熟”。

以Erα這種雌激素受體基因為例,若是檢測出來的基因型為TT型,則說明該基因的表達上升,會促進ERα蛋白與雌激素結合,增強雌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因而也會增加檢測者的性早熟的風險。

在基因層面的性早熟風險幾乎是無法更改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注意避免其他後天因素(例如飲食不當、不良資訊刺激、疾病)的影響,以免造成風險疊加,對健康造成危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