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跑北京郊區找遍100多個村,蓋了座土掉渣的小院,尋回往日時光

30年辛勞工作後, 他跑北京郊區找遍100多個村子, 蓋了座土掉渣兒的小院, 尋回往日時光

距離北京120公里

群山環抱間

柿子溝靜靜的掩藏其中

有個人曾走訪了一百多個村落

偶然遇見這裡後

就再也挪不動腳步了

他就是曹一勇

一個60年代出生的建築師

1990年大學畢業

被分配到國有部屬設計院

當時每月拿105元工資的他

上下班騎自行車

對於曹一勇來說

那是清貧、勤奮並快樂著的年代

30歲那年

他成了國資委直屬設計院的總建築師

工作異常繁忙和死板

幾乎每天都是西裝領帶

泡在辦公室裡埋頭畫圖

同樣也是30歲那年

曹一勇擁有了人生夢寐以求的第一輛汽車

儘管只是一輛排量0.7升的三缸奧拓

但絲毫不影響他的腳步

生活半徑從300km擴大到1000km、直至5000km

骨子裡的他是一個狂熱的自駕游愛好者

曾翻越千山萬嶺

終於站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瑪大本營

也曾信馬由韁偶入偏僻農家

望著空曠的草原整晚發呆

曾除夕夜聆聽九寨溝冰裂的聲音

看著冰霜一絲絲爬滿枯草

也曾沿著呼倫貝爾草原直至大興安嶺盡頭

一路向西近望阿勒泰攝影天堂禾木

也因為深度冒險的自駕遊

擁有了一幫“無兄弟不越野” 的摯友

恍惚之中仿佛劃定了人生軌跡

直到……

直到有一次

他們自駕來到江西婺源的自然古村落

從大都市的寫字樓到赤腳站在泥土上嗅聞芬芳

曹一勇覺得好像尋到了一絲和童年記憶相關的記憶

於是,想要建造鄉村民宿的火苗第一次出現

2015年

承擔北京政府周邊農村規劃工作的契機

曹一勇有機會深入到農村

零距離接觸了很多的農民

深切感受到了農村神火的

漸漸地,多年前的小火苗開始燎原

一年多時間

曹一勇深入的村落不下100個

和村裡的大叔大嬸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朋友開玩笑說他老了

但他心裡明白:心靜下來了

曹一勇把自己建築設計公司的團隊聚在一起

正式開始了鄉建之路

北京周邊成為他們開始的地方

用了大約1年多的時間

走訪帝都周邊各個縣區

造訪了許多村子

終於在水泉子村31號

建了原鄉里·水泉031

2016年9月30號試營業

度過了北方山區寒冷的冬季

原鄉里·水泉031到目前為止

入住率接近84%

但曹一勇卻不曾停止腳步

一直再尋找夢想的下一個出口

2017年金秋時節

原鄉里第2家店

在文章開頭那篇柿子林裡誕生了

它有一個並不洋氣的名字

——原鄉里•柿子溝

原鄉里•柿子溝深居中峪村

距離北京自駕車程小於2小時

距離保定滿城區15公里,車程25分鐘

這個村莊的存在

是滿城縣誌中濃麗秀逸的一筆

又仿佛可以遺世獨立

遠離大小景區的喧嘩

它明淨與緩慢

散發著一種“鄉村主義”——

這上接天、下接地

“中間”有與你共生的萬物

村落獨有的石板瓦

自唐天寶元年之始

從他域文化中並蓄兼收

給原本樸素的泥牆

憑添了一份安詳與平靜

建築外牆上

以當地砂土研磨成料繪製而成的

栩栩如生的牆皮彩畫

經久不掉色

代表趨吉避凶的吉祥寓意

彌足珍貴的鄉村元素

令柿子溝民居頗具靈性

令曹一勇開始講究“將就”

“將就”最真實的記憶

那是人性最純粹的體現

在村落規劃設計上

尊重村落原有的空間肌理

與村莊整體的發展嚴絲合縫

在材料運用上

他們常常採用舊瓦、竹子

老磚這些簡單的鄉土材料

當然

現代人對於舒適度的需求也會被照顧到

比如增加更好的保溫隔熱設施

更加寬敞的活動空間、舒服的地暖

室內的陳設看似隨意卻樣樣講究

陶器裡插上山野中新採集的野花,帶著野趣

廚房裡各色器具一應俱全

茶具裡泡著清香的龍井

果盤裡盛滿水果

推開窗看漫天星空

隨意的穿著拖鞋在院子裡散步

夜來香不甘寂寞的綻放

爬上床進入沉沉夢境

然後,等待清晨的狗吠把你叫醒

院落是傳統北京合院式風格

院子裡有孩子喜愛的沙坑和歡快蹦跑的空間

也貼心了的規劃了燒烤的區域

有一切現代化功能設施和舒適度極佳的家居用品

院子裡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大小魚缸

看荷葉微動,魚兒穿梭

吃過晚飯,搬個舒適的躺椅坐在當院

扇子有意無意地扇著

沏壺小葉茶慢慢地喝著

沒有比這更愜意的夜生活

院子裡青磚、石子人為的劃分出不同的區域

這邊種蔬菜、那邊是果樹

卻神奇的符合人們的審美

鄉土建設是在人類參與改造中逐步形成的

而“田園風光”也是一定要與人類活動交織在一起的

鄉哩吧就是這種概念的體現

鄉哩吧是原鄉里·柿子溝的公共社區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

任你是團建還是轟趴

都可在此弄花品茗坐享美食

各項玩樂功能一應俱全

原鄉里·柿子溝用極致簡樸的設計

還原了記憶裡北方鄉村最好的時光

用原鄉生活的體驗

打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隔閡

住慣了叢密高樓

不如回到平房小院

看天上雲卷雲舒

讓生活回到最簡單美好的模樣

恍惚之中仿佛劃定了人生軌跡

直到……

直到有一次

他們自駕來到江西婺源的自然古村落

從大都市的寫字樓到赤腳站在泥土上嗅聞芬芳

曹一勇覺得好像尋到了一絲和童年記憶相關的記憶

於是,想要建造鄉村民宿的火苗第一次出現

2015年

承擔北京政府周邊農村規劃工作的契機

曹一勇有機會深入到農村

零距離接觸了很多的農民

深切感受到了農村神火的

漸漸地,多年前的小火苗開始燎原

一年多時間

曹一勇深入的村落不下100個

和村裡的大叔大嬸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朋友開玩笑說他老了

但他心裡明白:心靜下來了

曹一勇把自己建築設計公司的團隊聚在一起

正式開始了鄉建之路

北京周邊成為他們開始的地方

用了大約1年多的時間

走訪帝都周邊各個縣區

造訪了許多村子

終於在水泉子村31號

建了原鄉里·水泉031

2016年9月30號試營業

度過了北方山區寒冷的冬季

原鄉里·水泉031到目前為止

入住率接近84%

但曹一勇卻不曾停止腳步

一直再尋找夢想的下一個出口

2017年金秋時節

原鄉里第2家店

在文章開頭那篇柿子林裡誕生了

它有一個並不洋氣的名字

——原鄉里•柿子溝

原鄉里•柿子溝深居中峪村

距離北京自駕車程小於2小時

距離保定滿城區15公里,車程25分鐘

這個村莊的存在

是滿城縣誌中濃麗秀逸的一筆

又仿佛可以遺世獨立

遠離大小景區的喧嘩

它明淨與緩慢

散發著一種“鄉村主義”——

這上接天、下接地

“中間”有與你共生的萬物

村落獨有的石板瓦

自唐天寶元年之始

從他域文化中並蓄兼收

給原本樸素的泥牆

憑添了一份安詳與平靜

建築外牆上

以當地砂土研磨成料繪製而成的

栩栩如生的牆皮彩畫

經久不掉色

代表趨吉避凶的吉祥寓意

彌足珍貴的鄉村元素

令柿子溝民居頗具靈性

令曹一勇開始講究“將就”

“將就”最真實的記憶

那是人性最純粹的體現

在村落規劃設計上

尊重村落原有的空間肌理

與村莊整體的發展嚴絲合縫

在材料運用上

他們常常採用舊瓦、竹子

老磚這些簡單的鄉土材料

當然

現代人對於舒適度的需求也會被照顧到

比如增加更好的保溫隔熱設施

更加寬敞的活動空間、舒服的地暖

室內的陳設看似隨意卻樣樣講究

陶器裡插上山野中新採集的野花,帶著野趣

廚房裡各色器具一應俱全

茶具裡泡著清香的龍井

果盤裡盛滿水果

推開窗看漫天星空

隨意的穿著拖鞋在院子裡散步

夜來香不甘寂寞的綻放

爬上床進入沉沉夢境

然後,等待清晨的狗吠把你叫醒

院落是傳統北京合院式風格

院子裡有孩子喜愛的沙坑和歡快蹦跑的空間

也貼心了的規劃了燒烤的區域

有一切現代化功能設施和舒適度極佳的家居用品

院子裡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大小魚缸

看荷葉微動,魚兒穿梭

吃過晚飯,搬個舒適的躺椅坐在當院

扇子有意無意地扇著

沏壺小葉茶慢慢地喝著

沒有比這更愜意的夜生活

院子裡青磚、石子人為的劃分出不同的區域

這邊種蔬菜、那邊是果樹

卻神奇的符合人們的審美

鄉土建設是在人類參與改造中逐步形成的

而“田園風光”也是一定要與人類活動交織在一起的

鄉哩吧就是這種概念的體現

鄉哩吧是原鄉里·柿子溝的公共社區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

任你是團建還是轟趴

都可在此弄花品茗坐享美食

各項玩樂功能一應俱全

原鄉里·柿子溝用極致簡樸的設計

還原了記憶裡北方鄉村最好的時光

用原鄉生活的體驗

打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隔閡

住慣了叢密高樓

不如回到平房小院

看天上雲卷雲舒

讓生活回到最簡單美好的模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