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不做一堵牆 爭當一座橋

【我在基層做信訪】

發佈時間:18-01-03

提到信訪, 大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秋菊打官司》的場景。 但當親身投入到信訪工作後, 我才有所領悟, 信訪遠遠不止電影中的呈現, 更是人生百態的縮影。

基層信訪工作是聯繫群眾、獲取資訊和案件線索的主要管道, 也是依靠群眾監督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信訪的基層工作人員, 我深知信訪接待工作肯定是有難度的。 第一次直面信訪群眾緊張到手足無措, 只記得我詢問道:“請問您需要反映什麼情況”, 接下來就是請說, 然後呢, 連信訪人的信訪訴求都忘了問,

不過在同事的幫助下還是順利的完成了第一次信訪。 通過第一次信訪我也認識到了自己信訪接待能力的不足, 需要靠自己後天來補足。 我通過多看政策多觀察同事接訪, 多向領導請教接訪的技巧, 結合自身實際, 尋找適合自己的接訪方法。 比如, 一位領導曾在局務會上同大家分享了“讓子彈飛一會”技巧, 信訪人往往是抱有負面情緒而來, 不妨讓他自己多說一會, 我們多傾聽一會。 我時常將這一技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信訪人有時自己傾訴完後, 情緒得到宣洩和安撫, 往往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著時間的增長, 我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 也明白了信訪工作人員代表党和政府與群眾發生信訪關係,

是通過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 維護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聲譽, 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 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了信訪工作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出發點。 信訪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人民群眾通過信訪的形式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它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更體現出黨和政府同人民之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 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贊成和擁護, 終究是搞不成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來訪者, 是一位單親母親, 腿腳還有殘疾, 行動很不方便。 她獨自帶著20多歲女兒租房居住, 所租房屋是農民自建的平房, 房租僅需每月幾百元。 但目前所租房屋面臨拆遷, 面對城市高額的出租房,

她實在無力負擔, 這位母親說著說著已泣不成聲。 得知情況後, 我第一時間向局領導彙報, 領導高度重視並親自打電話給這位來訪者的社區。 幾天後, 我接到了這位元單親母親的電話, 她告訴我社區主動聯繫了她們, 對她們的事情十分關心, 也正在準備材料幫她們申請公租房。 最後, 這位母親再三囑咐我一定要替她向領導轉達謝意。 掛了電話, 我仍能感受到這位來訪者的激動心情。 我想, 這一通通飽含感情的感謝電話, 正是我們信訪工作人員的動力。

曾有一位來訪者說:“原來信訪接待, 不像《人民的名義》中那樣, 是一個小小的視窗呀!”這位來訪者的話讓我這位基層工作人感到很欣慰, 這正是我們信訪工作的初心,

我們不做一堵牆, 而是爭當一座橋。

(棲霞區信訪局 丁晶)

【列印此頁】 【關閉視窗】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在基層做信訪】情系信訪人, 心念信訪事

和諧信訪系統

協同辦公系統

今日頭條公眾號

主辦單位:南京市信訪局 蘇ICP備07029358號

訪問統計:60312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