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務人員被針頭誤紮了~咋辦?

陳興明, 劉春雷, 李丹, 解放軍306醫院, 醫學檢驗科

品牌品質管制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醫療工作非常繁忙, 一線的醫生或護士在操作時,

意外被針頭或銳利物刺傷事件時有發生, 其中被注射針頭誤紮的比例最高。 有一些在患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身上用過的針頭, 有可能攜帶病菌, 具有感染性。 由於紮傷而被傳染疾病的情況屢見不鮮,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愛滋病毒、以及未知的傳染性疾病。

一般被紮傷人員的處理方式大都是將血液立即擠出, 再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及包紮傷口。 接下來, 分別採集針頭或利物接觸過血液的患者及被扎針的醫務人員的血液進行檢驗, 項目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丙型肝炎抗體 (Anti-HCV)、肝功能 (ALT、AST)、Anti-HIV、梅毒血清反應 (RPR或VDRL)。 被紮者可檢測乙肝五項, 查看有無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待檢驗結果出來後, 根據患者結果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

針對乙型肝炎的處理措施

1、若患者 HBsAg 為陽性, 被扎針者 HBsAg 及 Anti-HBs 皆為陰性。 應於 24 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以避免感染, 就算感染也可降低病情。 被扎針者應於半年內持續追蹤 ALT、AST、乙肝五項。 此時患者應加作 HBeAg, 若患者 HBeAg為陽性, 則被扎針者感染乙肝的機率將大增。 有條件的話, 患者應加作 Anti-HDV(丁肝抗體)。 若患者Anti-HDV為陽性, 日後萬一被扎針者不幸感染乙肝, 應持續定期檢查 Anti-HDV (因為 Anti-HDV 會比 HBsAg 晚出現)。 一旦同時感染丁肝, 將使肝炎的複雜性及危險性增高。

2、若患者 HBsAg 為陽性, 被扎針者 HBsAg 也為陽性。 被扎針者應於一個月內密集追蹤 ALT、AST, 以免二次感染引發急性肝炎或急性重症肝炎。 日後仍需定期追蹤 ALT、AST、AFP, 以防止二次感染引發肝硬化或肝癌。 此時患者也應在半年內持續追蹤 Anti-HDV。

據研究顯示, 原本為乙肝的帶原者, 日後二次感染才感染到丁肝時稱之為重複感染(superinfection), 要比第一次就同時感染到乙肝與丁肝的人 (稱之為同時感染, coinfection), 更容易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若患者 HBsAg 為陰性, 被扎針者仍需定期追蹤。

4、若被扎針者的 Anti-HBs 為陽性, 表示已具有保護性抗體, 感染機率很小。 但不能以為就萬事大吉, 因為若患者HBsAg 為陽性, 仍有可能存在不同亞型的感染。

針對丙型肝炎的處理措施

1、若患者Anti-HCV 呈陽性。 建議應再加測患者之 HCV-RNA (PCR), 若為陰性, 則被扎針者的感染率較低;若為陽性時, 濃度愈高, 感染機率愈高。 被扎針者可於扎針後一到二星期測定 HCV-RNA, 及定期追蹤 Anti-HCV(Anti-HCV 在感染後15 周 80% 會出現陽性), 若呈現陽性, 表示已受到感染, 應儘早治療, 以降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若患者之 HCV-RNA 的濃度(病毒量) 過高, 醫師可視情況直接給予干擾素或其他藥物治療, 以降低感染機會, 即使被扎針者尚未確定遭受感染。

2、若患者的 Anti-HCV 為陰性, 被扎針者仍須做定期追蹤。

針對愛滋病的處理措施

1、若患者 Anti-HIV 為陽性, 應加做到愛滋病確診實驗室進行確認。 若確認後仍為陽性, 被扎針者應緊急接受 AZT 藥物治療, 讓感染發病率降到最低。

2、若患者 Anti-HIV 為陰性, 被扎針者仍須定期追蹤。

針對梅毒的處理措施

1、若患者 RPR (或 VDRL) 呈現陽性, 應加做 TPHA 確認, 若仍為陽性, 被扎針者應儘早接受青黴素藥物治療, 愈早治療, 感染梅毒的機率愈低。

2、若患者 TPHA 為陰性, 被扎針者仍須定期追蹤。

建立應急處理常式

首先醫院應該建立針刺傷後應急處理常式。醫院院感或醫療科領導,對於醫務人員,做好防範教育,增強操作熟悉程度,儘量避免或減少針刺傷。

一旦出現針刺傷事件,應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被刺傷醫務人員及患者抽血立即檢驗相關指標。同時對被刺傷人員進行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專業指導,防止過度緊張帶來心理障礙,對於檢驗費用及免疫球蛋白注射給予減免核銷。同時,做好記錄備查,事後根據需要進行追蹤檢測。

除了某些特定情況須在被扎針後數星期密集追蹤外,其餘所謂的「定期追蹤」是指為數三次的追蹤檢查,分別在被紮傷後第3、6、12個月各檢查一次,檢查項目包括 HBsAg、Anti-HBs、AST、ALT、RPR (VDRL)、Anti-HIV、Anti-HCV,其中 Anti-HCV 較為例外,在前六個月要每月檢查一次,理由是 Anti-HCV 在被感染後 1~6 個月當中隨時可能會出現,一旦被扎針者檢查出異常結果,須馬上接受治療。

總之,針或利物刺傷後,會給醫務人員帶來潛在感染風險和負面心理影響,醫務人員要懂得保護自己,醫療機構更要對針刺傷醫務人員進行必要的關懷和政策支持。

建立應急處理常式

首先醫院應該建立針刺傷後應急處理常式。醫院院感或醫療科領導,對於醫務人員,做好防範教育,增強操作熟悉程度,儘量避免或減少針刺傷。

一旦出現針刺傷事件,應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被刺傷醫務人員及患者抽血立即檢驗相關指標。同時對被刺傷人員進行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專業指導,防止過度緊張帶來心理障礙,對於檢驗費用及免疫球蛋白注射給予減免核銷。同時,做好記錄備查,事後根據需要進行追蹤檢測。

除了某些特定情況須在被扎針後數星期密集追蹤外,其餘所謂的「定期追蹤」是指為數三次的追蹤檢查,分別在被紮傷後第3、6、12個月各檢查一次,檢查項目包括 HBsAg、Anti-HBs、AST、ALT、RPR (VDRL)、Anti-HIV、Anti-HCV,其中 Anti-HCV 較為例外,在前六個月要每月檢查一次,理由是 Anti-HCV 在被感染後 1~6 個月當中隨時可能會出現,一旦被扎針者檢查出異常結果,須馬上接受治療。

總之,針或利物刺傷後,會給醫務人員帶來潛在感染風險和負面心理影響,醫務人員要懂得保護自己,醫療機構更要對針刺傷醫務人員進行必要的關懷和政策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