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業脫貧縣區行」寶雞陳倉:產業做“沃土” 盛開“致富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守住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穫金山銀山。 近年來, 陳倉區堅持產業培育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短期增收與長期致富相結合, 以實施旅遊發展扶貧、光伏扶貧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 積極探索推行“生態+旅遊+貧困戶”、“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 明確產業佈局和目標任務, 大力扶持旅遊、光伏產業和中藥材林果種植、特色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 目前, 陳倉區全區13個鎮街80個貧困村5932戶完成了產業規劃編制工作, 在產業扶貧專案的推動下, 2017年有18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1756戶6887人成功脫貧。

依託景區 山區也能做旅遊

西部山區是陳倉區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地處西部山區的縣功、香泉、坪頭等7個鎮共有貧困村74個, 占全區貧困村的90.2%, 如何用好綠水青山這張靚麗名片, 在生態保護中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香泉鎮自有脫貧高招。

香泉鎮南峪村黨支部書記梁有軍告訴記者, 隨著旅遊業如火如荼的發展, 2015年大水川景區落戶香泉鎮, 他們村“近水樓臺先得月”, 依託景區紅紅火火的搞起第三產業, 旅遊和勞務輸出成為南峪村的主導產業, 目前南峪村的農家樂、家庭旅館已經發展到了38家, 不少貧困戶依託這條旅遊產業鏈脫貧。

香泉鎮南峪村二組的何麥換是陳倉區第一批依託旅遊脫貧的受益者。 何麥換家本就清貧, 2015年兒子考上了大學, 咬牙也要送孩子上學, 但每年高昂的學費卻讓本就貧困的何麥換一家“雪上加霜”。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 他先後遠走青海、新疆等地打零工, 但遠在他鄉, 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一家老小, 掙錢心裡也不踏實。 “在得知育才集團要開發大水川, 旅遊專線要路過家門口, 我當即就決定回鄉。 ”何麥換說, 他以前打工時見過做農家樂和家庭旅館的農戶, 如果能回家開個家庭旅館, 既能幫忙照應家裡還能有筆可觀的收入, 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 2016年5月份, 何麥換在村鎮幹部的幫助下拿到11萬元的貼息貸款,

在家裡蓋起了2層小樓房, 設了12個標準間。

“7月到9月是旅遊高峰期, 我們家的生意也跟著好了, 每天基本上都是房滿, 收入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掙2000多元。 ”何麥換笑呵呵地說, 如今脫貧成功的他不僅還完了貸款, 每年還能再掙3萬元, 等旅遊旺季過了之後, 他就忙著“照顧”家裡的3畝花椒和4畝核桃, 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 已經脫貧奔了小康。

“三變”改革 貧困戶在家門口更賺錢

沒有合適的產業和旅遊資源該如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縣功鎮嚴村庵村通過“三變+特色產業+扶貧”的形式, 結合村實際, 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嚴村庵村2016年註冊成立雙楊種植專業合作社, 吸納了村裡239戶農戶, 其中包括80戶貧困戶。 嚴村庵村第一書記張芳榮告訴記者, 他們村的發展模式是以村合作社為主體, 一般農戶以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入股, 貧困戶以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財政扶持資金入股。 目前, 村裡已發展栽植了200畝蘋果和20畝羊肚菌。

“我們村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項目是為78戶貧困戶‘量身打造’的, 預計每個大棚的收益在2萬元左右,今年5月等羊肚菌收穫後會在大棚裡種植香菇,充分利用兩季時間,讓我們的20個食用菌大棚產生最大的效益。”張芳榮告訴記者,該專案只吸納了村裡的貧困戶,從項目建設到菌菇的種植、銷售都有政府和合作社免費服務,而且收益將全部為貧困戶分紅,為貧困戶爭取到了最大利益。

嚴村庵村55歲的貧困戶楊西海告訴記者,因為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幹不了重活,也沒有什麼技術的他以前只能打零工,每個月賺的1000元買些藥基本上也就剩不了多少。“村裡的合作社一成立,我就把7740元的產業直補資金全部入股了食用菌專案。”楊西海說到,除了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紅外,他現在還在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掙100元,而且,家裡的4畝柴胡每畝還補助了500元,他覺得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有希望,脫貧動力十足。

預計每個大棚的收益在2萬元左右,今年5月等羊肚菌收穫後會在大棚裡種植香菇,充分利用兩季時間,讓我們的20個食用菌大棚產生最大的效益。”張芳榮告訴記者,該專案只吸納了村裡的貧困戶,從項目建設到菌菇的種植、銷售都有政府和合作社免費服務,而且收益將全部為貧困戶分紅,為貧困戶爭取到了最大利益。

嚴村庵村55歲的貧困戶楊西海告訴記者,因為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幹不了重活,也沒有什麼技術的他以前只能打零工,每個月賺的1000元買些藥基本上也就剩不了多少。“村裡的合作社一成立,我就把7740元的產業直補資金全部入股了食用菌專案。”楊西海說到,除了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紅外,他現在還在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掙100元,而且,家裡的4畝柴胡每畝還補助了500元,他覺得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有希望,脫貧動力十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