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航發花27年獲重大突破 核彈也沒有這麼難搞

最近中國的一則好消息讓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祥寶老淚縱橫, 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的葉片製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中國製造的渦扇-10B太行發動機如今可以大批量的裝配到殲11B、殲10B、殲15C等主力戰機上。

有朋友發問了, 往大說不就是個發動機, 至於這麼激動麼。 航空發動機其中的內幕還請聽菲菲慢慢道來。 首先, 航空發動機是非常難以研發和製造的, 有人將其稱為最頂級的現代工業造物。

互聯網的反覆運算十分迅速, 產品研發週期以周作為計量單位, 但是航空發動機呢?十五年的研發打底, 四十年才會研發出新一代的成品。

漫長的研發週期也就導致了高昂的成本, 美國在F-100發動機的研發投入, 就是用在美國70年代開始批量生產的F-15, F-16戰機上面的那款, 約合於315億人民幣, 是中國1987年總軍費的1.5倍。 而我們的鄰居印度在航空發動機上投了33億美元, 到現在連個響也沒聽到。

航空發動機是要在極端環境下運行的工業產品, 技術標準極為苛刻, 工程師發現發動機進氣口溫度每升高55度, 發動機推力就能增加10%, 因此工程師在設計上竭力的去增加進氣口的溫度, 而在發動機的內部溫度甚至可以高達1700攝氏度,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的金屬都會在這個溫度上融化, 能夠符合要求的只有寥寥幾種合金。

由於是噴氣作用力, 內部承壓極大, 這麼說吧, 航空發動機內部壓力要三倍大於三峽大壩底部的壓力。 要求在高溫、高壓、高受力下能夠穩定、高效工作。

鄧稼先老先生因為主導了火箭的研發而被視為功勳。

可火箭的發動機同航空發動機相比差的太遠, 火箭的工作時間也就只有幾百秒而已, 可航空發動機要求的工作時間是幾千至上萬小時, 難度可想一般。 不僅如此, 軍用的航空發動機是用於作戰的, 需要考慮在實戰中的性能。

由於採取俄系發動機設計思路, 而且進氣口在機身前方, 曾經中國殲7的發動機在發射導彈後會被煙氣阻塞熄火, 要在空中重新點火, 這些也是設計飛機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由於研發週期長、投資金額達、技術標準要求高, 因此能夠研發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其實沒有多少, 難度要大大超過其它軍事裝備的製造。 世界上能夠製造三代戰機的國家有12個, 有能力研發製造核武器的國家有9個, 可以製造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共有5個, 而具備研發製造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能力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家而已。

製造航空發動機是個系統工程。 要製造, 你得有高性能材料吧, 這就涉及到冶金工業, 中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可以造出世界級水準的樣品了。 但能夠滿足航空級需求材料的產能不足。

生產的環節需要工具吧,工具就是高精密機床。但中國國產機床目前只有30%的數控化率,高檔機床自給率僅不到5%,能生產航空發動機部件的寥寥無幾,進口的話賣給你的都是落後一代的產品,精度上產量上和別人有著代差。

再有就是生產所需的技術工人,中國軍工的技術工人多是出自高職院校,德國工廠的技工也多是來自職業類學校,但是摸著良心說,雙方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還是有顯著區別的;即便培養出好的人才,也難以在地理偏僻的軍工企業紮根下去。

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難以產生豐碩成果。因此,你就知道我們在航空發動機生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的這個資訊的分量有多重了麼。

航空發動機是中國戰機的短板。在航空的很多領域上,中國實際上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甚至高度評價中國的殲20是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稱其在雷達、航電、火控設備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是亞洲最好的戰鬥機。

中國也很早就謀求先進戰機的國產化。90年代引進蘇-27後,沈飛為培養起自己的生產線,直接進口蘇-27配件在瀋陽組裝。結果俄羅斯在發動機這一塊掐了脖子,導致中國在十年間三代機產量不足。

中國的發動機研發軌跡是根據主力機型走的,研發一款主力戰機,配套一款發動機。而美國則是發動機獨立並超前於戰機的研發,從進入噴氣機時代,現在面世的共有5代發動機,美國現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先進技術渦扇發動機,裝配這一代發動機的F22可以在1.82馬赫的速度上進行超音速巡航。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取得了第五代的自我調整多用途發動機的核心技術。要知道中國在2006年方才剛剛踏入自製研發製造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梯隊中,國產化的“太行”發動機是在70年代引進的英國技術,90年代製造,21世紀定型的產物。中國軍工在近幾十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在未來,我們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但能夠滿足航空級需求材料的產能不足。

生產的環節需要工具吧,工具就是高精密機床。但中國國產機床目前只有30%的數控化率,高檔機床自給率僅不到5%,能生產航空發動機部件的寥寥無幾,進口的話賣給你的都是落後一代的產品,精度上產量上和別人有著代差。

再有就是生產所需的技術工人,中國軍工的技術工人多是出自高職院校,德國工廠的技工也多是來自職業類學校,但是摸著良心說,雙方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還是有顯著區別的;即便培養出好的人才,也難以在地理偏僻的軍工企業紮根下去。

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難以產生豐碩成果。因此,你就知道我們在航空發動機生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的這個資訊的分量有多重了麼。

航空發動機是中國戰機的短板。在航空的很多領域上,中國實際上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甚至高度評價中國的殲20是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稱其在雷達、航電、火控設備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是亞洲最好的戰鬥機。

中國也很早就謀求先進戰機的國產化。90年代引進蘇-27後,沈飛為培養起自己的生產線,直接進口蘇-27配件在瀋陽組裝。結果俄羅斯在發動機這一塊掐了脖子,導致中國在十年間三代機產量不足。

中國的發動機研發軌跡是根據主力機型走的,研發一款主力戰機,配套一款發動機。而美國則是發動機獨立並超前於戰機的研發,從進入噴氣機時代,現在面世的共有5代發動機,美國現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先進技術渦扇發動機,裝配這一代發動機的F22可以在1.82馬赫的速度上進行超音速巡航。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取得了第五代的自我調整多用途發動機的核心技術。要知道中國在2006年方才剛剛踏入自製研發製造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梯隊中,國產化的“太行”發動機是在70年代引進的英國技術,90年代製造,21世紀定型的產物。中國軍工在近幾十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在未來,我們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