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NASA衛星監控中國黃河20年:黃河入海口變化驚人

世界文明基本上都發源於河流, 中國的華夏文明也是如此, 黃河和長江兩條大河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 黃河更是被稱為“母親河”。 但顧名思義, 黃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地球上沉積量最多的河流。

隨著黃河流動到下游地區, 水流會逐漸減慢, 水中攜帶的泥沙也會緩慢的沉澱並積累起來, 因此, 黃河入海口也會“生長”。 1989年, 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監測了黃河在渤海入海口的樣子, 衛星的自然彩色圖像顯示了, 黃河含沙量巨大的河水向東南匯入渤海, 黃河泥沙沉積起一片暗黃的三角洲。 同時, 含沙量巨大的河水與藍色的海水也產生了“涇渭分明”的奇觀。

但在20年後的2009年, 當NASA衛星再一次監測這裡時, 黃河三角洲發生的變化卻令人矚目。 20年前, 黃河還以東南彎曲的弧形注入渤海, 但是20年後黃河入海口變成了一個“人”字, 此前東南方向的出海口被堵住, 黃河在這裡掉頭向東北方向匯入渤海。

事實上,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 黃河三角洲的下游正在被改造, 這是為了用來控制黃河的洪水和保護沿海地區的發展。 在1996年, 黃河的主河道被堵塞, 迫使黃河轉向了一個新的地點。 到了2009年, 在入海黃河的作用下, 一個新的半島已經形成, 而舊的入海口半島則已經退縮了。

NASA在官網上寫道:這一段海岸線的變遷可能是因為工程師們急於實現一個新的效果——西北部的海岸線上擁有大量的油氣井, 而改造這個入海半島可以給油氣田提供庇護。

除此而外, 改造黃河入海口可能還改進了三角洲地區的綠化和植被覆蓋情況, 比如改在生態環境和恢復三角洲地區的濕地生態。 但是這一結果並不能在衛星照片中表露出來——因為1989年的衛星照片攝於2月, 而2009年的衛星照則攝於6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