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隱於鬧市中的嶺南水鄉

對於老廣州人來說, 荔枝灣湧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地方。 有些老人甚至見證了它的消逝和新生。 重造後的荔枝灣湧有著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 它隱藏于繁華喧囂的城市, 遊人沿著河湧慢慢行走, 只見小橋流水, 廊橋樓閣, 感受著它的詩意與雅致。

荔枝灣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一處著名景區。 荔枝灣有新舊之分。 舊者位於荔灣路駟馬湧彩虹橋附近, 是荔枝灣故址。 新荔枝灣指位於龍津路到多寶路一帶, 即泮塘周圍的(上、下)西關湧, 從清末起被稱為新荔枝灣。 如今的“荔枝灣”, 多指後者。

“荔枝紅熟, 綠樹叢中, 如綴如繒, 遊人乘畫舫泛舟溪中, 歌吹相鑒。 ”

過去荔枝灣, 河水清澈, 兩岸樹木茂盛。

20世紀30年代, 一艘小遊艇在經過荔枝灣的河湧,

在岸邊還有些水牛在嬉戲。

20世紀30年代的文塔。 龍津西路泮溪酒家對面, 隱居著一個小庭院, 名“雲津苑”, 裡面有一座被視為“風水寶物”的古塔——文塔。

二十世紀80年代的荔枝灣, 逆光下的荔枝灣湧, 榕樹婆娑、波光粼粼、木船搖曳, 一派南國水鄉美色。

昔日荔枝灣上。 遊人泛舟溪上。

1958年。 開闢了荔灣湖公園, 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 河道仍能北通逢源橋, 南至多寶橋, 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隨著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 新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臭水溝, 1985年前後, 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 泮溪酒家至逢源橋一段水道也被覆蓋, 荔灣湧的名稱一度成為歷史。

廣州亞運會前夕, 開始複建荔枝灣湧。 2010年10月16日淩晨, 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 短短6個月, 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 從歷史重回現實。 荔枝灣工程也成為廣州亞運的“代表作”和珍貴遺產。

廣報全媒體記者 高鶴濤 楊耀燁 攝

不少市民在河邊閒情漫步,釣魚自樂。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荔枝灣五秀橋。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華燈初上,遊人乘花艇夜遊荔枝灣湧,在大紅燈籠的映照下,荔枝灣湧別有一番嶺南水鄉的愜意。

廣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荔枝灣湧一帶夜景。廣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蛻變後的荔枝灣湧,成為了市民遊客青睞的景點。每年的節假日,荔枝灣湧還會舉辦各種活動,開展各種表演,吸引遊客。

第七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五月五·龍船鼓”活動。荔枝灣水上舞臺進行了迎屈子、奠幣、初獻、亞獻、終獻、引福受胙、焚祝、投獻送屈子等端午傳統祭拜儀式表演。

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中秋時節,荔園內舉行傳統祭月儀式,與市民遊客穿越時空,向月神示敬,感受別樣的中秋佳節。

身著漢服的姑娘在荔園放燈、表演,並把月餅分與市民遊客。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春節期間,荔枝灣裡年味十足。往來遊客爆滿,短短一條50米左右的湧邊小路,工藝品店、廣州特色小吃店門前都被遊人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大戲臺上好戲陸續上演,市民和遊客為了“睇”好戲,在舞臺前“擔凳仔,霸頭位”,沒有搶到“凳仔”的人就只好在後排墊腳欣賞了。

廣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

如今的荔枝灣湧一改之前的舊貌

一躍成為了充滿廣州嶺南味道的景點,

為市民遊客提供了休閒熱鬧的好地方。

廣報全媒體記者 高鶴濤 楊耀燁 攝

不少市民在河邊閒情漫步,釣魚自樂。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荔枝灣五秀橋。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華燈初上,遊人乘花艇夜遊荔枝灣湧,在大紅燈籠的映照下,荔枝灣湧別有一番嶺南水鄉的愜意。

廣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荔枝灣湧一帶夜景。廣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蛻變後的荔枝灣湧,成為了市民遊客青睞的景點。每年的節假日,荔枝灣湧還會舉辦各種活動,開展各種表演,吸引遊客。

第七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五月五·龍船鼓”活動。荔枝灣水上舞臺進行了迎屈子、奠幣、初獻、亞獻、終獻、引福受胙、焚祝、投獻送屈子等端午傳統祭拜儀式表演。

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中秋時節,荔園內舉行傳統祭月儀式,與市民遊客穿越時空,向月神示敬,感受別樣的中秋佳節。

身著漢服的姑娘在荔園放燈、表演,並把月餅分與市民遊客。廣報全媒體記者 駱昌威 攝

春節期間,荔枝灣裡年味十足。往來遊客爆滿,短短一條50米左右的湧邊小路,工藝品店、廣州特色小吃店門前都被遊人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大戲臺上好戲陸續上演,市民和遊客為了“睇”好戲,在舞臺前“擔凳仔,霸頭位”,沒有搶到“凳仔”的人就只好在後排墊腳欣賞了。

廣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

如今的荔枝灣湧一改之前的舊貌

一躍成為了充滿廣州嶺南味道的景點,

為市民遊客提供了休閒熱鬧的好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