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冰花男孩”進京,不讚美苦難,也不要誇大幸運!

01

雲南昭通市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 時至今日不知有沒有後悔。

半個月前, 要不是他隨手轉發了監考老師拍的一張照片,

“冰花男孩”小福滿也不會以滿頭冰花、小臉通紅、雙手皴裂的調皮形象, 被猝不及防地拽入公眾視野, 觸動有過苦難童年的幾代國人的共情, 引發網上網下的各種話題對戰。

儘管, 輿情剛剛發酵時, 付恒在接受採訪時說, 不願意曝光小福滿的全名, 不希望大家只關注小福滿一人, 但洶湧的輿論和瘋狂的愛心, 還是很快淹沒了一位鄉村校長微弱的聲音。

如今, 小福滿不僅被貼上“非主流網紅”的標籤, 成為官媒和自媒的報導物件, 而且就連他家的私事也被扒拉得人盡皆知:

他爸爸17歲就和他媽媽結婚生了他姐姐, 屬於不合法的早婚;他媽媽生下小福滿後, 嫌棄他爸爸窮, 離家出走, 至今未歸;小福滿和姐姐跟隨年邁的爺奶,

過著負債累累的生活……

當然, 也有好消息:

小福滿收到了好心人寄來的衣物和捐款, 他所在魯甸縣也收到了捐助, 當地部分貧困小學安裝了取暖器, 一些貧困少年得到了幫扶。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 在有關方面的幫助下, 從未走出大山的小福滿和姐姐, 由爸爸王剛奎帶領, 第一次坐上飛機抵達北京, 參觀了天安門、北京市公安局, 還走進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從沒有見過“這麼多的車、這麼高的樓、這麼直的路”的小福滿, 以他8歲年紀掌握的有限詞彙, 已無法表達內心的激動, 以至於面對現場直播的媒體時, 語無倫次, 錯話不斷。

理解他。 對於一個8歲的山區少年來說, 從老家魯甸到首都北京, 不僅隔著地圖上翻山越嶺的2000多公里距離,

還隔著心理上難以適應的18層階梯。

但不知為何, 看著這幾天頻頻曝光於鏡頭下, 被媒體翻來覆去詢問的小福滿, 被某些人打著各種名義關懷的小福滿, 我心中總有說不出的難過。

這不僅僅因為, 一個備受關注的小福滿背後, 還有千萬名沉默難捱的留守兒童, 更因為, 這背負苦難而換來的短暫幸運, 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 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考驗。

02

當初, 那個衣著單薄、頭頂雪花的小福滿, 讓很多人想起小時候苦難而倔強的自己。

今天, 這個來到帝都、語無倫次的小福滿, 又讓很多人想起小時候窮孩子走富親戚的經歷。

那不是愉快的經歷, 儘管一路充滿新奇。

8歲那年, 因為一場病, 我第一次隨父親到市里。

在此之前, 我去過最繁華的地方, 是集會時的我們鄉;見過的最美的人, 是鄉里賣水果燙頭髮的那個女人;吃過最好吃的零食, 是我媽從街上買回來的芝麻糖。

所以那天, 進城看完病後, 背著一壺芝麻油的我爸, 帶我去了市內一個遠方親戚家。

親戚家住在獨門獨戶的兩層小樓內,

她家有個小姑娘, 比我大兩歲。 那天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 已經不記得了。

我記得的是, 看著她家滿櫃子的書本, 一箱子的玩具, 還有包裝精美的糖果, 我想摸又不敢摸、想看又不敢看、想吃又不敢說的拘謹和壓抑。

離開時, 親戚塞給我一個小方盒, 上面寫著英文, 我也看不懂, 就嘟囔著說“這是什麼呀”, 她家那個紮著長馬尾穿著紅皮鞋的小姐姐, 臉一揚不屑地說:“這都不知道, 巧克力啊, 真是鄉巴佬!”

那時, 我連“鄉巴佬”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 但還是聽出這個不友好的詞, 充滿了輕蔑和敵意。

沒有比較, 就不知道差距;有了比較, 就開始有了嫌棄。

回到家後, 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家是那麼破, 父母是那麼窮, 自己穿得是那麼難看, 吃的食物是那麼難以下嚥。

直到多年後,我慢慢長大,經歷一些人和事,才懂得當時的自己,是因為自尊心嚴重受挫後對周遭產生了深深的敵意。

我講這個經歷,並非指責那些幫助小福滿圓夢的人,更不是說讓井底之蛙永遠停留在井底就是好的。

我只是提醒:對於一個心理尚且稚嫩的少年來說,天堂地獄兩重天的境遇,會給他帶來難以消化的心理落差。

作為同樣出身窮苦的人,我為小福滿這從天而降的好運欣慰,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問:

當關注度過去,當媒體開始書寫下一個熱點,當在北京逛一圈的小福滿再次返回那個負債累累的家,再次回到那群和他同樣貧困卻沒他那麼幸運的少年中間,那些不易覺察卻又沉如磐石的比較和嫌棄、憤懣和不公,會不會在他心底和周遭彌漫?

因苦難而被樹成典型的小福滿,會不會激發他人“不恨貧窮恨不公”的心理,進而成為眾矢之的?

又或者,他這樣成名的幸運之路,會不會讓其他山區少年,發現投機取巧的捷徑,而忘記真正的幸運不過是苦盡甘來的厚積薄發?

03

我們關注小福滿,但這不該成為他日後成長路上的無形負擔。

我們關心好少年,但這不該讓他歷經暫時光明跌入永久黑暗。

我曾遇見過一位默默資助貧困生的兄長。

他有兩家企業,不算大富,但也算有錢。

他的資助方式很特別,就是讓老師為他挑選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他來資助,從高一至大學畢業,20個孩子,他堅持資助十多年。

他有“三不原則”:

不見受助的孩子,不讓受助的孩子知道他是誰,不能讓其他孩子知道哪些孩子接受捐助。

“我小時候窮過,知道窮的苦,不願把這些孩子特殊化。”私下聊起這事兒時他說。

炒作苦難去行善,是偽善;利用孩子去出名,是惡名。

真正的幫助,應該是默默進行又持之以恆的,救助唯有變成愛的模樣,它才會激發受助者內心的力量。

很多大張旗鼓的善,大都是居心叵測的秀;一些默默相助的幫,恰恰是發自肺腑的愛。

關注小福滿,關愛留守兒童,幫助山區孩子,這沒有錯。

但不要打著這樣的旗號去讚美苦難、去謳歌不幸,甚至是去標榜自己,去撈取名利。

因為,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件事,一旦丟掉了初心,勢必會殃及無辜。最受傷的,往往是弱小而單純的孩子們。

原本在大山深處頭頂冰花快樂生活的小福滿們,不該受這樣的傷害。

04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不管救助制度如何完善,我們都有義務告訴我們的孩子們:

任何人的歸宿都是自己。

他人的幫助和暫時的好運,的確能帶來一時的改觀,卻無法帶來一生的豐盈。

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生活在池塘底的那群調皮搗蛋、問題重重的孩子們,有幸遇見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門特。

不歧視、不武斷、不打壓的克萊門特,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帶領孩子們在音樂中遨遊,讓孩子們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他們是有價值的,是可以被尊重的,是有資格走出鄉村和困頓的。

這些內心的力量被激發的孩子們,在克萊門特的影響下,不僅聽見了自己對自由和夢想的召喚,而且明白原來他們生活中也有美好和春天。

而這美好和春天,並不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他們自己,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追求去爭取的,需要他們每個個體團結起來對抗殘酷和不公,叫板命運和現實的。

是的,真正的幫助,從來不是給那些貧困的孩子一些錢物,讓他們在看似好運中獲得物質上的暫時滿足,而是激發他們看見自我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春天,讓他們在自我覺醒中明白努力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05

把小福滿帶進公眾視野的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最明白這個道理。

當小福滿走上過山車般的幸運之路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接踵而至的媒體說:

一個人生活的突變會改變性格,我擔心福滿的生活再也回不到曾經的平靜,擔心他因此改變曾經堅韌、獨立、自強的品質。

脫貧一定要靠自己。

最初看見那張照片時,我被他那堅韌樂觀的品質打動。而現在我怕大量的物質幫助,會滋生孩子的惰性甚至貪婪。

這是一位常年堅守貧困山區教育工作者的擔憂。

他深知輿論的兇險,更明瞭典型的壓力。

他自始至終的心願,都不是宣揚一個孩子的堅韌,而是關注一群孩子的命運。

他從頭到尾的企盼,都不是改變一個小福滿的明天,而是帶給放牛班的孩子們一個春天。

這,才是一個良心教育者的赤誠和良善。

作者:劉娜

吃的食物是那麼難以下嚥。

直到多年後,我慢慢長大,經歷一些人和事,才懂得當時的自己,是因為自尊心嚴重受挫後對周遭產生了深深的敵意。

我講這個經歷,並非指責那些幫助小福滿圓夢的人,更不是說讓井底之蛙永遠停留在井底就是好的。

我只是提醒:對於一個心理尚且稚嫩的少年來說,天堂地獄兩重天的境遇,會給他帶來難以消化的心理落差。

作為同樣出身窮苦的人,我為小福滿這從天而降的好運欣慰,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問:

當關注度過去,當媒體開始書寫下一個熱點,當在北京逛一圈的小福滿再次返回那個負債累累的家,再次回到那群和他同樣貧困卻沒他那麼幸運的少年中間,那些不易覺察卻又沉如磐石的比較和嫌棄、憤懣和不公,會不會在他心底和周遭彌漫?

因苦難而被樹成典型的小福滿,會不會激發他人“不恨貧窮恨不公”的心理,進而成為眾矢之的?

又或者,他這樣成名的幸運之路,會不會讓其他山區少年,發現投機取巧的捷徑,而忘記真正的幸運不過是苦盡甘來的厚積薄發?

03

我們關注小福滿,但這不該成為他日後成長路上的無形負擔。

我們關心好少年,但這不該讓他歷經暫時光明跌入永久黑暗。

我曾遇見過一位默默資助貧困生的兄長。

他有兩家企業,不算大富,但也算有錢。

他的資助方式很特別,就是讓老師為他挑選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他來資助,從高一至大學畢業,20個孩子,他堅持資助十多年。

他有“三不原則”:

不見受助的孩子,不讓受助的孩子知道他是誰,不能讓其他孩子知道哪些孩子接受捐助。

“我小時候窮過,知道窮的苦,不願把這些孩子特殊化。”私下聊起這事兒時他說。

炒作苦難去行善,是偽善;利用孩子去出名,是惡名。

真正的幫助,應該是默默進行又持之以恆的,救助唯有變成愛的模樣,它才會激發受助者內心的力量。

很多大張旗鼓的善,大都是居心叵測的秀;一些默默相助的幫,恰恰是發自肺腑的愛。

關注小福滿,關愛留守兒童,幫助山區孩子,這沒有錯。

但不要打著這樣的旗號去讚美苦難、去謳歌不幸,甚至是去標榜自己,去撈取名利。

因為,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件事,一旦丟掉了初心,勢必會殃及無辜。最受傷的,往往是弱小而單純的孩子們。

原本在大山深處頭頂冰花快樂生活的小福滿們,不該受這樣的傷害。

04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不管救助制度如何完善,我們都有義務告訴我們的孩子們:

任何人的歸宿都是自己。

他人的幫助和暫時的好運,的確能帶來一時的改觀,卻無法帶來一生的豐盈。

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生活在池塘底的那群調皮搗蛋、問題重重的孩子們,有幸遇見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門特。

不歧視、不武斷、不打壓的克萊門特,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帶領孩子們在音樂中遨遊,讓孩子們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他們是有價值的,是可以被尊重的,是有資格走出鄉村和困頓的。

這些內心的力量被激發的孩子們,在克萊門特的影響下,不僅聽見了自己對自由和夢想的召喚,而且明白原來他們生活中也有美好和春天。

而這美好和春天,並不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他們自己,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追求去爭取的,需要他們每個個體團結起來對抗殘酷和不公,叫板命運和現實的。

是的,真正的幫助,從來不是給那些貧困的孩子一些錢物,讓他們在看似好運中獲得物質上的暫時滿足,而是激發他們看見自我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春天,讓他們在自我覺醒中明白努力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05

把小福滿帶進公眾視野的轉山包小學校長付恒,最明白這個道理。

當小福滿走上過山車般的幸運之路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接踵而至的媒體說:

一個人生活的突變會改變性格,我擔心福滿的生活再也回不到曾經的平靜,擔心他因此改變曾經堅韌、獨立、自強的品質。

脫貧一定要靠自己。

最初看見那張照片時,我被他那堅韌樂觀的品質打動。而現在我怕大量的物質幫助,會滋生孩子的惰性甚至貪婪。

這是一位常年堅守貧困山區教育工作者的擔憂。

他深知輿論的兇險,更明瞭典型的壓力。

他自始至終的心願,都不是宣揚一個孩子的堅韌,而是關注一群孩子的命運。

他從頭到尾的企盼,都不是改變一個小福滿的明天,而是帶給放牛班的孩子們一個春天。

這,才是一個良心教育者的赤誠和良善。

作者:劉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