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出職業院校禮儀教學的三大誤區

“知禮通天下,達禮走天下”。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教育之邦, 尤其對於培養直接服務於社會的基本勞動者的職業院校而言, 很多的專業學習都應從禮儀學習開始。 目前, 許多職業院校的多數專業都開設了禮儀課程, 但結合筆者日常教學和交流的經驗, 審視當前禮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還存在三大誤區:

誤區一:重“洋”輕“中”。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 中外文化的融合是必然趨勢, 學習借鑒西方的禮儀文化也日益成為一種時尚, 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全盤西化或盲目模仿西方禮儀的樣式。 禮儀作為文化形態的象徵與體現,

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這種潛藏在禮儀形式深處的文明因素, 決定了不同國家的禮儀具有很大的差別, 並且由這種差別產生的鴻溝是不能單純地通過形式的模仿而跨越的。 在目前禮儀教學實踐中, 存在的內容“西化”問題, 容易給學生帶來觀念上的誤導。

誤區二:重“儀”輕“禮”。

從禮儀的內在結構來看, 它包括“禮”和“儀”兩個基本方面。 其中, “禮”是精神內核, 是思想基礎, “儀”是行為表現, 是外在形式, 兩者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內容是根本性的, 是起決定作用的, 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 起配合作用。 因此, 相對“儀”而言, “禮”是最重要的。 然而, 我們卻經常將禮儀教學形式化, 把其變成一種簡單的動作和表情的演練,

比如教人微笑露幾顆牙齒。 這可能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導向, 似乎禮儀只是一系列優雅的動作表情組合和漂亮的外表著裝, 這對於準確掌握禮儀的內涵, 正確應用禮儀知識必將產生不良影響。

誤區三:重“知”輕“行”。

對於具體的禮儀規範, 瞭解它是一回事, 而進行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 如果把禮儀規範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來傳授, “光說不練”是行不通的, 只有經過實際的訓練, 禮儀教學才能收到較好的成效。 學習禮儀, 知道了禮儀的規範和要求, 就應該付諸行動, 按禮儀的規範、要求去做。 如果學習了禮儀之後, 掌握了有關禮儀知識, 並且也會實際操作, 但就是不願身體力行, 學的是一套, 而實際做的則是另一套, 這樣的禮儀教學肯定是不成功的。

針對以上誤區, 筆者所在學院的禮儀教學團隊經過實踐探索, 提出並踐行了以下三條優化策略, 提升了禮儀教

第一, 強化傳統禮儀文化的教學。 “禮”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 世界上每個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 我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 也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禮儀制度, 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 美國學者亞瑟·亨·史密斯說:“即使是對中國人具有過分偏見的批評家, 他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已經把禮貌昇華到一個完美的高度, 這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且未曾體驗的、想不到甚至幾乎不可想像的高度。 ”傳統禮儀是一種長期積澱的民族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

其中既有落後的因素也有進步的因素。 在禮儀教學中, 我們立足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用辯證的觀點來分析和評價傳統的禮儀道德, 繼承精華, 去其糟粕。 當然, 當今世界已進入“地球村”時代, 世界各國人民間的交往空前活躍, 在相互往來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許多現代的、國際性的禮儀, 所以禮儀教學還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 為此, 我們將傳統禮儀與現代禮儀創造性地結合起來, 在講清楚傳統禮儀的思想內涵及其精髓的基礎上, 精選出一些現代禮儀規範來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二, 使學生瞭解禮儀文化的內涵。 禮儀教學如果只是單純地傳授禮儀規範知識和訓練禮儀操作規範, 可能會在課堂上收到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

但實際上, 學生學的只是些沒有“心法”的“空招式”, 不能做到觸類旁通, 達不到禮儀應用的更高境界。 而且, 隨著課程的結束和時間的推移, 學生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和督促, 其言行舉止極有可能會回復到學習禮儀之前的狀態。 因此, 我們在禮儀教學時, 著力挖掘出禮儀規則背後深刻的禮儀文化底蘊, 使學生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即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與演練的同時, 更重要的是掌握禮儀的規律, 透徹瞭解蘊含在禮儀形式背後的人倫道德、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內涵及禮儀的“真、善、美”。 只有這樣, 學生才有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各種實際情境中, 始終保持一種應付自如的禮儀風範。

第三, 實行講練結合的教學法。 禮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學生在掌握禮儀常識後,必須進行一些操作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先對禮儀知識進行綜合闡述,並通過多媒體課件和親身示範等方式展示標準禮儀,然後安排學生進行具體禮節規範的訓練。除了日常的禮儀教學,我們還專門設立了專業禮儀訓練實踐周,新生入學後不久,即接受一至兩周的職業禮儀的集中訓練。禮儀學習不但要使人們形成對禮儀的認知,而且要求實現禮儀行為上的自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陶冶、磨煉、學習和實踐。因此,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交往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對別人、對組織的各種關係中,認識自己的哪些行為是符合禮儀規範要求的,哪些行為是不符合禮儀規範要求的,從而克服自己的“非禮”行為,培養自己的禮儀品質。

禮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學生在掌握禮儀常識後,必須進行一些操作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先對禮儀知識進行綜合闡述,並通過多媒體課件和親身示範等方式展示標準禮儀,然後安排學生進行具體禮節規範的訓練。除了日常的禮儀教學,我們還專門設立了專業禮儀訓練實踐周,新生入學後不久,即接受一至兩周的職業禮儀的集中訓練。禮儀學習不但要使人們形成對禮儀的認知,而且要求實現禮儀行為上的自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陶冶、磨煉、學習和實踐。因此,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交往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對別人、對組織的各種關係中,認識自己的哪些行為是符合禮儀規範要求的,哪些行為是不符合禮儀規範要求的,從而克服自己的“非禮”行為,培養自己的禮儀品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