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程耳重讀《黃金時代》:王小波的小說成功地抵禦了時間

中青線上北京4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蔣肖斌) 距離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猝然離世, 已經20年了。 在這期間, 王小波的書至少被20家出版機構出版, 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書店, 被幾代讀者朝拜。

程耳, 這個極有腔調的導演, 以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驚豔了無數文藝青年。 他最近重讀了《黃金時代》——這部王小波最重要的作品, 在今天的一場紀念活動中, 他說:“20多年過去了, 王小波先生的小說成功抵禦了時間。 他的語言與敘事中的自由, 他的冷靜與深情, 他的超越時代的價值, 他的幽默與荒誕, 使他騰空而起, 時至今日,

仍然俯視著今天的時代。 ”

程耳認為, 任何創作從根本來說, 無非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表現。 王小波身處他的時代, 寫《黃金時代》這樣的故事, 卻很少寫王二穿什麼樣的衣服。 “有一個原因是王二對自己比較自信, 基本赤身裸體;但我相信更大的原因是, 王小波意識到, 服裝是一個年代最表層的時代精神的體現。 他去除了這些風一刮就能吹走的時代精神, 直面身體, 只有這樣, 才能刺穿皮囊、直達肌裡。 這是他的小說從根源上作為好小說的基礎。 ”

程耳說:“無論哪一種創作、哪一種藝術, 更高的境界是幽默和荒誕。 看王小波的作品, 我常常看著看著就笑了, 偶爾會哈哈大笑。 這種幽默才是滲透到一個創作者身上最不可取代、也最難實現的一種高度。

讓程耳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是, 王二站在樹上, 看到有一個人被很長的長槍捅進身體, 王二說, “瞧著吧, 只能發母音不能發輔音了”。 “‘瞧著吧’, 是王小波的幽默, ‘只能發母音不能發輔音’, 是王小波的冷靜和客觀——僅僅描述當下而不做任何評判, 但實際上是對死亡的一種判定。 ”

李銀河曾說:“小波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絕對美好、絕對超凡脫俗的精神家園, 在那裡, 有古希臘的哲人在大街上徜徉;有古中國的佳絕人物神采飛揚地在古長安城的空中像大鳥一樣掠過;有我們的同齡人在街道工廠聽老師傅吟唱令人捧腹的詠歎調;有未來人類在白銀時代的驚悚遭遇。 ”

在程耳看來, 王小波的敘事是少有的自由,

“他剛剛還在寫1968年的天空是紅色的, 但是下一行就寫到1977年去了。 我個人看法, 這是王小波為自己創造的黃金時代。 真正的黃金時代可能從未到來, 更無從談消亡。 因為不存在, 所以王小波才要寫”。

王小波鼓勵大家特立獨行, 堅持自己的想法, 凡事都要叩問一番,

不可照單全收;掌握思維的樂趣, 獨立思考, 勇敢打破禁忌和愚昧。 王小波甚至把這提到了道德的高度, 認為不思考的愚蠢簡直是一種邪惡, 不讓人思考更是罪上加罪。

王小波的同齡人大都經歷過那樣一個時代——看待事物黑白分明、非好即壞, 缺乏隱私, 缺乏對個體價值的重視, 缺乏基本常識。 而王小波與這種“過去的話語”模式一刀兩斷, 他想在顛覆傳統話語的同時, 來確立一種更加接近生活本原的說話方式, 有讀者曾感歎, “多年一直在信守著的東西, 那麼輕易地就被王小波的文字給化解掉了”。

“其實20年的時間不算太長, 但王小波在他的人物和環境之間、人物和時代之間, 找到了一個更為宏觀的平衡點。 ”程耳說,

就像《黃金時代》裡寫, “既然摧殘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就應該下山接受這種摧殘”——他站在更宏觀、更俯視的角度看待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裡發生的所有事件。 (文化副刊部編輯)

責編:劉盼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