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殊聖臘八節,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要吃粥更要施粥

2018年1月24日, 農曆臘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又稱成道會、成道節。

屆時, 五臺山各大寺院及其他團體會舉行祈福法會及施粥活動,

歡迎有緣眾生前來參與。

於此日行持戒殺、戒淫、食素、施食、供養、佈施、誦經、念佛、印經等等諸多善事, 其功德都會比平日行相同善法所得功德增上百千萬倍, 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農曆臘月初八, 古代稱為“臘日”, 俗稱“臘八節”。 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 故而也稱“佛成道節”, 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節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每逢農曆十二月初八都有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習慣, 寓意吉祥和健康。

臘八節由來

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 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 棄位出家, 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 乃至日食一麻一麥, 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 終於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 忱迷於聲色犬馬之中,

過份享樂, 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著於苦行, 只是使肉體上受苦, 也是徒增對於身的執著, 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捨棄苦樂二邊, 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 於是, 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 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 走下尼連禪河, 讓長年清淨的流水, 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 一名難陀, 一名波羅, 素日裡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 心中甚是感動敬佩。

這時見釋迦牟尼已願受願, 忙選擇肥壯的母牛, 入河洗浴乾淨, 擠取乳汁, 蒸成乳糜, 盛了滿碗, 捧到他面前, 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 發願說:“今食飲食, 得充氣力, 以保留智慧年壽, 為度眾生。 ”遂即服食。

自此, 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 一月之後, 體力強健, 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 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 更覺得遍體清涼, 光彩煥發。

之後, 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 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 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 端坐思惟, 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

寧可碎此身, 終不起此座!”

如此,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 時至臘月初七日。 這天晚上,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 示現種種禪定境界, 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 洞見三界因果。

臘月初八日淩晨, 明星出現天上, 他豁然大悟, 得無上大道, 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 臘月初八,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 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 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佛經上說, 釋迦牟尼成佛之時, 大地震動, 諸天神人齊贊, 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 一時休息, 天鼓齊鳴, 發出妙響, 天雨曼陀羅花, 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臘八粥

由於牧牛女供養乳糜的典故,

後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 于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 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 稱為“臘八粥”, 也叫“七寶五味粥”。

相沿至今, 此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 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 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 就開始忙碌起來, 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 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 再用微火燉, 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 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後, 要先供佛供僧。 之後要贈送親友, 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 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臘八粥, 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 被認為是好兆頭, 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臘八節施粥

每年的臘月初八,佛教的各個寺院、居士林、佛教團體、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舉。古往今來,臘八舍粥的傳習,在佛門弟子和信眾中蔚然成風。

舍粥的目的,概約有三: 一是體現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與具體實踐,通過舍粥,賑濟一切貧寒饑民以溫飽; 二是使得一些欲求世間福報的人們,得以廣種善根福田,成就福祿壽禧財等等果報的福德因緣; 三是對於一些佛法的修持者來說,舍粥一來可以有助於修道功德資糧的積累和增上,二來是體現和修證佛教中“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一種方式方法和具體實踐。

因此,每年一進冬月、時近臘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門信眾,便開始籌備粥料,供養寺院,以備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個寺院、居士林、佛教團體、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開始大鍋熬粥,曆通宵,至初八醜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門前擺上案桌,公開舍粥。

每年,各地方的臘八舍粥,場面都是非常的溫馨、祥和、歡喜、熱鬧,正所謂“佛音寥寥,豆香纏纏;喜鵲催夜,銅鍋當風”,成為了“臘八節”的一道靚麗、獨特、壯觀的風景線。

臘八節施粥

每年的臘月初八,佛教的各個寺院、居士林、佛教團體、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舉。古往今來,臘八舍粥的傳習,在佛門弟子和信眾中蔚然成風。

舍粥的目的,概約有三: 一是體現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與具體實踐,通過舍粥,賑濟一切貧寒饑民以溫飽; 二是使得一些欲求世間福報的人們,得以廣種善根福田,成就福祿壽禧財等等果報的福德因緣; 三是對於一些佛法的修持者來說,舍粥一來可以有助於修道功德資糧的積累和增上,二來是體現和修證佛教中“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一種方式方法和具體實踐。

因此,每年一進冬月、時近臘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門信眾,便開始籌備粥料,供養寺院,以備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個寺院、居士林、佛教團體、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開始大鍋熬粥,曆通宵,至初八醜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門前擺上案桌,公開舍粥。

每年,各地方的臘八舍粥,場面都是非常的溫馨、祥和、歡喜、熱鬧,正所謂“佛音寥寥,豆香纏纏;喜鵲催夜,銅鍋當風”,成為了“臘八節”的一道靚麗、獨特、壯觀的風景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