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銀監會強監管進行時:金融反腐再升級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燕|北京報導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期)

視覺中國

1月13日, 銀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 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各級監管機構, 抓住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要求, 嚴查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空轉的行為, 嚴查“陽奉陰違”或選擇性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和監管要求的行為。

銀監會表示, 2018年將重點圍繞8個方面、22個要點繼續開展整治銀行業亂象的工作, 包括:違反宏觀調控政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不當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違法違規展業等。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8年, 銀行業將對“三三四十”的查處情況進行評估整改, 同時結合新的“八亂象”邊排查邊整改, 貫穿全年。 在2018年年中、年末, 銀行業機構需提交排查整改的工作報告。

“要把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作為一項常態化的重點工作, 將整治亂象轉化為內控管理自覺行為, 真正敬畏規則、合規經營。 ”銀監會要求, “對督導發現存在不重視、行動慢、落實差, 甚至搞形式主義等情況, 要嚴肅通報、追責問責。 ”

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上,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 過去5年來, 中國銀行業已經成長為全世界最大的銀行體系, 要堅決抵禦和化解新形勢下的金融風險, 要進一步深化銀行業的改革開放。 “可以說, 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 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 還需繼續加大整治力度。 ”

“三三四十”大檢查收官

“強監管、強問責”是銀監會貫穿2017年全年的工作基調,

隨著郭樹清去年2月接任銀監會主席以來, 銀監會接連發文, 在銀行業掀起了一場監管風暴。

針對銀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在2015年開展“兩加強, 兩遏制”的基礎上, 銀監會在2017年初陸續開展“三三四十”(“三違反”指違法、違規、違章;“三套利”指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四不當”指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十亂象”指股權和對外投資、機構及高管、規章制度、業務、產品、人員行為、行業廉潔風險、監管履職、內外勾結違法、涉及非法金融活動10個方面市場亂象)等專項治理行動。

至2017年12月, 銀監會于當年3月末啟動的“三三四十”大檢查收官, 查出問題5.97萬個, 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 其中, 各級監管機構分別檢查發現“三違反”問題11534個,

涉及金額4.15萬億元;發現“三套利”問題4060個, 涉及金額3.78萬億元;發現“四不當”問題1.28萬個, 涉及業務金額6.16萬億元;發現“十亂象”問題3.13萬個, 涉及金額3.56萬億元。

2017年銀監會行政處罰金額及責任人均創下歷史紀錄:一年來, 銀監系統做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 罰沒29.32億元, 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 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

銀監會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1月末, 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自2010年來首次收縮, 餘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 擠壓出了銀行業虛增的泡沫。 與此同時, 2017年前11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有所放緩, 其中同業理財累計淨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 委託貸款中的“金融機構委託貸款”同比少增889億元,

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的逾50%降到19%。

“亂搞同業、亂加杠杆、亂做表外業務等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不規範行為, 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在2017年年底的發佈會上表示。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剛表示, 宏觀層面上, 過去金融市場風險積累並有所顯現, 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引發資產泡沫, 市場流動性緊張、股市波動、債市波動等風險引發高度關注;從實體層面來看, 2016年下半年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實體經濟增長企穩, 經濟工作的中心從原來的穩增長逐步轉移到防風險方面。 在這種背景下, “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成為監管工作重要內容, 銀監會通過“三三四十”專項整頓在短期內將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化解。

監管直指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從去年一年查處的問題來看,同業業務異化、表外業務繁榮,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銀行體系發展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突出表現在部分銀行體系資金空轉、層層嵌套規避監管投向限制性行業和領域,跨市場、跨業務交叉風險隱患較高等方面。尤其是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的資金,存在嚴重脫實向虛,鏈條層層疊加延長的問題。

郭樹清指出,之所以確定同業、理財、表外這3個重點領域作為整治對象,是因為這3個領域覆蓋了比較突出的風險點,同時還有與其相關的操作性風險。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檢查“三套利”的過程中,發現監管套利突出表現在同業、理財、資管業務、銀信合作、部分表外業務等跨市場、跨行業交叉性金融業務中。具體而言,一是規避監管指標約束套利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違反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政策進行套利。其中,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兩高一剩”等行業“輸血”的現象比較嚴重。

此外,銀監會還發現,資金在銀行體系內迴圈,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所弱化,利用關聯關係進行變相利益輸送,來調節財務或調節報表的問題嚴重。其中,違規向關聯方授信、轉移資產或提供其他服務,涉及金額 801.57億元;違反或規避並表管理規定,金額41.75億元。

根據銀監會披露的資料,不當交易涉及金額占比占到了“四不當”的96%,以同業、理財、信託為主。在這些不當交易中,同業問題主要集中於同業投資,主體為特定目的載體(SPV)投資,在同業業務發現問題涉及的金額和筆數中占比均在50%左右;理財問題主要是違規開展資金池運作模式,在理財產品之間相互交易、相互調節收益。

銀監會相關人士還透露,部分銀行通過以短補長的方式,滾動募集中短期產品來對接非標或長期持有的債券資產,形成期限錯配、潛在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總體可控,但由於多種原因,仍然處於風險易發多發期。”郭樹清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目前影子銀行存量依然較高,違法違規金融行為還時有發生,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健康現象和國際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金融體系形成衝擊。由此構成的“灰犀牛”和“黑天鵝”隱患威脅著我國的金融穩定。

政府部門化解系統性風險的決心,在剛剛過去的一周裡可見一斑。兩天之內,銀監會連續下發3份文件,直指商業銀行公司股份治理、委託貸款和大額風險暴露。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對於大部分商業銀行來說,這一年來,面對監管層的“急風驟雨”,不少銀行已經在逐漸縮減表外業務。其中,最難減,也是銀行最不願意減的,就是銀行理財。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末,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高達102.1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中金公司固收團隊的研報指出,銀行理財及其委外資金已經成為過去幾年債市最大的需求力量。在業內看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銀行理財將迎來變局。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銀監會2018年重點關注的8個方面,繼續對銀行開展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作出了要求。銀監會提出,不得以信貸資產或資管產品為基礎資產,通過特定目的載體以打包、分層、份額化銷售等方式,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以外的場所發行類資產證券化產品,實現資產非潔淨出表並減少資本計提等。這意味著銀行資產借私募ABS出表的做法被叫停。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剛認為,從監管政策來看,2017年的專項治理重點劍指資金空轉,2018年銀行需要進一步調整經營模式,逐步打消不符合實體經濟的過度擴張的想法。

金融反腐再升級

就在剛剛過去的年尾,全國股份制銀行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被免職。據記者瞭解,蔡國華被免職與2016年恒豐銀行高管私分公款、違規股權運作有關。

恒豐銀行2016年年報顯示,其不良資產超過800億元。據報導,該行總資產1.42萬億元,實際貸款僅5119億元,大量資產靠同業資產的空轉虛增,核心存款嚴重不足。2017年,恒豐銀行寧波、重慶、青島、杭州、煙臺分行均因違規票據業務被處罰。

恒豐銀行出事暴露出了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下隱藏的問題。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從2007年末的54.1萬億元增至2017年11月末的244萬億元,在年近17%的增速下,各種新興的資管亂象演變為利益輸送的隱蔽管道。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發佈的2017年銀行家調查報告稱,近七成銀行家認為信貸類業務是案件風險排查的首要關注點。

1月13日,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發佈。其中,金融信貸作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腐敗問題”之一,被首次列舉出來。

銀行存在的腐敗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2017年至今,已經有多名銀行高管甚至一把手因貪腐問題落馬,包括交通銀行原首席風險官楊東平、中國進出口銀行北京分行原行長李昌軍、江蘇銀行原黨委書記王建華、內蒙古銀行原副行長延城、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李志剛、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原理事長萬仁禮、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原理事長雷志強、涼山州商業銀行原董事長郝衛甯等。

近期出臺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直指商業銀行股東亂象,將股東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合併計算等,提出銀行股東入股數量限制採用“兩參或一控”原則,並明確銀監會延伸調查權,建立了從股東、商業銀行到監管部門的“三位一體”的穿透監管框架。

此外,銀監會系統中的“害群之馬”也被陸續查處。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銀監會黨委組織部原副部長竇仁政、銀行業協會原黨委書記王岩岫、遼寧銀監局原局長李林、河南南陽銀監分局原局長姜鳳黎等官員都相繼被查。

2017年9月末,70後反腐幹將李欣然出任中央紀委駐銀監會紀檢組組長、銀監會黨委委員。簡歷顯示,李欣然在中央紀委系統內部工作了22年,從中央紀委研究室幹部做到了中央紀委第七紀檢室主任。

業內猜測,銀行業的金融反腐將會再次升級。

銀監會通過“三三四十”專項整頓在短期內將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化解。

監管直指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從去年一年查處的問題來看,同業業務異化、表外業務繁榮,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銀行體系發展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突出表現在部分銀行體系資金空轉、層層嵌套規避監管投向限制性行業和領域,跨市場、跨業務交叉風險隱患較高等方面。尤其是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的資金,存在嚴重脫實向虛,鏈條層層疊加延長的問題。

郭樹清指出,之所以確定同業、理財、表外這3個重點領域作為整治對象,是因為這3個領域覆蓋了比較突出的風險點,同時還有與其相關的操作性風險。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檢查“三套利”的過程中,發現監管套利突出表現在同業、理財、資管業務、銀信合作、部分表外業務等跨市場、跨行業交叉性金融業務中。具體而言,一是規避監管指標約束套利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違反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政策進行套利。其中,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兩高一剩”等行業“輸血”的現象比較嚴重。

此外,銀監會還發現,資金在銀行體系內迴圈,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所弱化,利用關聯關係進行變相利益輸送,來調節財務或調節報表的問題嚴重。其中,違規向關聯方授信、轉移資產或提供其他服務,涉及金額 801.57億元;違反或規避並表管理規定,金額41.75億元。

根據銀監會披露的資料,不當交易涉及金額占比占到了“四不當”的96%,以同業、理財、信託為主。在這些不當交易中,同業問題主要集中於同業投資,主體為特定目的載體(SPV)投資,在同業業務發現問題涉及的金額和筆數中占比均在50%左右;理財問題主要是違規開展資金池運作模式,在理財產品之間相互交易、相互調節收益。

銀監會相關人士還透露,部分銀行通過以短補長的方式,滾動募集中短期產品來對接非標或長期持有的債券資產,形成期限錯配、潛在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總體可控,但由於多種原因,仍然處於風險易發多發期。”郭樹清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目前影子銀行存量依然較高,違法違規金融行為還時有發生,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健康現象和國際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金融體系形成衝擊。由此構成的“灰犀牛”和“黑天鵝”隱患威脅著我國的金融穩定。

政府部門化解系統性風險的決心,在剛剛過去的一周裡可見一斑。兩天之內,銀監會連續下發3份文件,直指商業銀行公司股份治理、委託貸款和大額風險暴露。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對於大部分商業銀行來說,這一年來,面對監管層的“急風驟雨”,不少銀行已經在逐漸縮減表外業務。其中,最難減,也是銀行最不願意減的,就是銀行理財。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末,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高達102.1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中金公司固收團隊的研報指出,銀行理財及其委外資金已經成為過去幾年債市最大的需求力量。在業內看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銀行理財將迎來變局。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銀監會2018年重點關注的8個方面,繼續對銀行開展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作出了要求。銀監會提出,不得以信貸資產或資管產品為基礎資產,通過特定目的載體以打包、分層、份額化銷售等方式,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以外的場所發行類資產證券化產品,實現資產非潔淨出表並減少資本計提等。這意味著銀行資產借私募ABS出表的做法被叫停。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剛認為,從監管政策來看,2017年的專項治理重點劍指資金空轉,2018年銀行需要進一步調整經營模式,逐步打消不符合實體經濟的過度擴張的想法。

金融反腐再升級

就在剛剛過去的年尾,全國股份制銀行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被免職。據記者瞭解,蔡國華被免職與2016年恒豐銀行高管私分公款、違規股權運作有關。

恒豐銀行2016年年報顯示,其不良資產超過800億元。據報導,該行總資產1.42萬億元,實際貸款僅5119億元,大量資產靠同業資產的空轉虛增,核心存款嚴重不足。2017年,恒豐銀行寧波、重慶、青島、杭州、煙臺分行均因違規票據業務被處罰。

恒豐銀行出事暴露出了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下隱藏的問題。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從2007年末的54.1萬億元增至2017年11月末的244萬億元,在年近17%的增速下,各種新興的資管亂象演變為利益輸送的隱蔽管道。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發佈的2017年銀行家調查報告稱,近七成銀行家認為信貸類業務是案件風險排查的首要關注點。

1月13日,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發佈。其中,金融信貸作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腐敗問題”之一,被首次列舉出來。

銀行存在的腐敗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2017年至今,已經有多名銀行高管甚至一把手因貪腐問題落馬,包括交通銀行原首席風險官楊東平、中國進出口銀行北京分行原行長李昌軍、江蘇銀行原黨委書記王建華、內蒙古銀行原副行長延城、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李志剛、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原理事長萬仁禮、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原理事長雷志強、涼山州商業銀行原董事長郝衛甯等。

近期出臺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直指商業銀行股東亂象,將股東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合併計算等,提出銀行股東入股數量限制採用“兩參或一控”原則,並明確銀監會延伸調查權,建立了從股東、商業銀行到監管部門的“三位一體”的穿透監管框架。

此外,銀監會系統中的“害群之馬”也被陸續查處。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銀監會黨委組織部原副部長竇仁政、銀行業協會原黨委書記王岩岫、遼寧銀監局原局長李林、河南南陽銀監分局原局長姜鳳黎等官員都相繼被查。

2017年9月末,70後反腐幹將李欣然出任中央紀委駐銀監會紀檢組組長、銀監會黨委委員。簡歷顯示,李欣然在中央紀委系統內部工作了22年,從中央紀委研究室幹部做到了中央紀委第七紀檢室主任。

業內猜測,銀行業的金融反腐將會再次升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