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門中的“八大菩薩”,他們各自弘法的道場不可不知

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 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

大乘佛教創立後, 根據“人人具有佛性, 人人皆可成佛”的佛理, 把凡是立下宏願,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 而在佛教中最著名的有“八大菩薩”。

文殊菩薩

生於印度舍衛國, 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 常隨侍釋尊左右, 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文殊”是妙的意思, 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文殊菩薩司理智慧, 與普賢菩薩相對。 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 頂結五髻, 表大日之五智, 左手執青蓮花, 花上有梵篋, 右手執金剛劍。 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 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 文殊菩薩的道場設於五臺山, 農曆四月初四為文殊菩薩誕辰紀念日。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行、願弘深的典範, 世稱為十大願王, 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密宗稱普賢菩薩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 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 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 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 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 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 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

頭戴五佛冠, 形如滿月童子, 普賢菩薩的道場設於峨眉山, 農曆二月廿一日為普賢菩薩聖誕日。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 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 都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

密宗觀音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 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 另外加上聖觀音, 稱為七觀音。 觀音的造像很多, 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 而中國民間則多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其道場設於普陀山, 陰曆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日。

金剛手菩薩

又稱秘密主, 常侍衛于佛, 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 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 金剛手菩薩通常身現一手持鈴, 一手持金剛杵之相, 象徵"堅固不壞 之菩提心"。 他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合稱三族姓尊, 密宗以他為最初的起源。 金剛手菩薩的道場設於狼山。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福德之寶藏如同虛空無限之意,虛空藏菩薩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並能滿足世間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願,使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虛空藏聖名。虛空藏菩薩形像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美妙而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其道場並不固定,遍盡法界。

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所以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其道場設于九華山,農曆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日。

彌勒菩薩

因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所以被稱為慈氏,彌勒菩薩出身于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記為下一任佛陀。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眾人喜愛,彌勒菩薩以超世間的忍辱大行於世,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中國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位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淩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彌勒菩薩的道場設於梵淨山。

除蓋障菩薩

據佛經記載,除蓋障菩薩的修行歷史異常悠久,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其弘化功績不勝枚舉。而這位大菩薩代表的清除蓋障、消災免難也是當今世人所急需的,據《大日經》疏中描述此聖尊:“左手執蓮華,華上置摩尼寶珠,右手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施一切眾生無畏,滿其所願也”。毫無疑問,虔誠的禮敬這位大菩薩,謹言慎行並清心寡欲,便可逐步減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礙,乃是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的關鍵所在,除蓋障菩薩因為遍盡法界,因此也沒有固定的道場。

在這八大菩薩中,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彌勒菩薩則具超人的忍辱,彌勒菩薩的忍辱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在彌勒《忍辱偈》中有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和“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為福德之寶藏如同虛空無限之意,虛空藏菩薩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並能滿足世間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願,使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虛空藏聖名。虛空藏菩薩形像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美妙而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其道場並不固定,遍盡法界。

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所以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現出家菩薩像,其雕像為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其道場設于九華山,農曆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日。

彌勒菩薩

因彌勒的梵文意義為慈愛,所以被稱為慈氏,彌勒菩薩出身于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記為下一任佛陀。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眾人喜愛,彌勒菩薩以超世間的忍辱大行於世,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中國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位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淩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彌勒菩薩的道場設於梵淨山。

除蓋障菩薩

據佛經記載,除蓋障菩薩的修行歷史異常悠久,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其弘化功績不勝枚舉。而這位大菩薩代表的清除蓋障、消災免難也是當今世人所急需的,據《大日經》疏中描述此聖尊:“左手執蓮華,華上置摩尼寶珠,右手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施一切眾生無畏,滿其所願也”。毫無疑問,虔誠的禮敬這位大菩薩,謹言慎行並清心寡欲,便可逐步減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礙,乃是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的關鍵所在,除蓋障菩薩因為遍盡法界,因此也沒有固定的道場。

在這八大菩薩中,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彌勒菩薩則具超人的忍辱,彌勒菩薩的忍辱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在彌勒《忍辱偈》中有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和“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