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家轉發:擁擠踩踏求生自救要訣

春節、元宵節即將來臨, 人們在過節時會逛商場、超市、遊樂場、體育館、電影院等公共娛樂場所, 而這些地方可能會因狹窄的樓道或空間有限, 容易發生踩踏事件。 當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時, 一定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 2月10日, 太原警方發佈“擁擠踩踏求生十法”, 供市民參考。

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 應該馬上避到一旁, 但是不要奔跑, 以免摔倒;

如果路邊有商店等可以暫時躲避的地方,

可以暫避一時。 切記不要逆著人流前進, 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 一定要先穩住雙腳。 切記遠離店鋪的玻璃窗, 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紮傷;

遭遇擁擠的人流時, 一定不要採用體位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 即使鞋子被踩掉, 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者系鞋帶;

如果有可能, 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 例如路燈柱之類, 待人群過去後, 迅速而鎮定地離開現場;

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到了, 馬上要停下腳步, 同時大聲呼救, 告知後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當帶著孩子遭遇擁擠的人群時, 最好把孩子抱起來, 避免其在混亂中被踩傷;

當被捲入擁擠的人群中時, 儘量面對電線杆、牆壁等堅固物體,

用雙手撐住, 保持胸前空間, 防止因擁擠導致窒息;

若被推倒, 要設法靠近牆壁。 面向牆壁, 身體蜷成球狀, 雙手在頸後扣緊, 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

擁擠踩踏事故發生後, 一方面趕快報警, 等待救援, 另一方面, 在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前, 要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自救和互救。

人群擁擠踩踏事故應急對策

2010年11月22日晚, 在柬埔寨傳統送水節最後一天的慶祝活動中, 首都金邊市區連接鑽石島的一座橋發生晃動, 引起人們恐慌, 導致相互擁擠踩踏, 造成345人死亡、410受傷。 該事件使得公共聚集場所的人群擁擠踩踏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我國近年來在各種大型活動中擁擠踩踏事故也時有發生, 中小學生擁擠踩踏事故尤為突出。 2010年11月29日, 新疆阿克蘇市阿克蘇第五小學的學生在課間操時, 從樓上蜂擁而下, 前面的學生摔倒後引起踩踏事故, 最終造成41人受傷。

不同人群擁擠踩踏事故在發生場所、發生的具體部位、所涉及的人群以及發生誘因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

事故成因各不相同, 相應的人群安全應急管理對策也應各有側重。 為便於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大型活動主辦方以及各類相關生產經營單位預測預防和有效降低人群擁擠踩踏風險, 本文根據踩踏事故的主要特點, 分析了事故成因, 並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踩踏事故特點

我國自1960年至2010年共發生66起人群擁擠踩踏事故, 其中發生在體育場所的占1.51%, 歌舞廳、音樂會等娛樂場所占1.51%, 學校占66.67 %, 公園、城市中心區等節慶活動場所占9.09%, 慈善或商業促銷活動場所占15.5%, 其他場所占6.06%。 從年代變化看, 20世紀60年代發生7起, 死亡488人;70年代發生6起, 死亡172人;80年代發生20起, 死亡1129人;90年代發生29起, 死亡2910人;進入21世紀的10年間共發生155起, 死亡3773人。 通過數位對比, 發現隨著社會發展,人群密度越來越高,大型活動日漸增多,人群擁擠踩踏事故風險也隨之增加,但由於安全意識、硬體設施和安全管理水準的提高,事故造成的平均嚴重程度有所降低。

從事故案例看,擁擠踩踏事故不僅發生在室內,在室外開放環境中也時有發生。但具體分析各事故案例中最初發生擁擠踩踏的具體部位,發現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擁擠踩踏事故發生的初始具體部位總集中在樓梯、坡道、出入口(包括固定建築物和車船等移動交通工具)、橋樑隧道等人群流動的瓶頸部位。

此外,活動開始前、活動結束後的入場和散場階段是擁擠踩踏事故的高發時段。從事故的統計情況看,在入場時(包括入場前)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占26.09%,在散場時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占24.15%。

擁擠踩踏事故的成因

通過分析擁擠踩踏事故特點,發現人群密度高往往是發生擁擠踩踏事故的重要條件,但在一般情況下,即使人員密度很高,擁擠踩踏事故的發生也需要一定直接誘因,最常見的是人群中有人摔倒使得整個人群如多米諾骨牌般瞬間失穩。導致有人摔倒的情形多種多樣,如在樓梯、坡道上自己絆倒或被別人推倒、在入口處因入口突然開放被推倒或擠倒等。在高密度人群中,周圍建築物在人群推擠過程中發生破壞,如牆、門倒塌或欄杆損毀同樣可能誘發人群失穩從而導致擁擠踩踏。在個別案例中,員警等維持秩序人員的一些不當行為(如鳴槍示警、施放催淚彈等)也會加劇人群緊張和恐慌,從而誘發人群失穩。

另外,還有一類特殊情形,即正常情況下場所內人群密度不高,但由於發生火災等突發情況,導致人們在出口附近被擠壓致死。在火災嚴重的情況下,火災煙氣和擠壓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當火災威脅不大、出現誤報警或火災及其他謠言時,若造成人員恐慌而急於逃命,特別在安全出口受限的情況下,可能會單純由於擠壓造成人員傷亡。

就一般規律而言,擁擠踩踏事故的成因可大致概括為:在特定場所的特定活動中,因特定誘發事件的出現,在特定部位發生了人群失穩,從而造成人員傷亡。

以柬埔寨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為例分析,2010年11月22日是柬埔寨一年一度的傳統送水節的最後一天。有近300萬人從全國各地趕到金邊歡度節日,觀看王宮前洞裡薩河上的龍舟大賽及其他地方的慶祝活動,而鑽石島是重要慶祝活動地點之一。連接鑽石島與金邊市區共有兩座景觀橋,即鑽石橋和鳳橋,兩座橋分別負責進島和出島,都是單向通行的。在22日的龍舟比賽之後,一些在岸邊觀看完龍舟比賽的群眾湧向鑽石橋,試圖過橋登上湄公河鑽石島欣賞在島上舉行的音樂會。由於當時控制不力,鑽石橋在事發時已經變成了雙向通行。鑽石橋是一座斜拉橋,由於橋上人流高度密集產生了晃動,有四五個人出現眩暈並摔倒。此時,有人就認為橋要垮塌並大聲喊叫,擁擠的人群開始相互推搡,隨後發生踩踏事件,從而引發了這起重大傷亡事件。

在本例中,特定活動為送水節的龍舟大賽和鑽石島的音樂會,特定場所為市區河岸和鑽石島,而鑽石橋則是龍舟大賽後由市區進入鑽石島的必經之路,即本例中的特定部位。本例中的誘發事件則稍顯複雜,呈一種漸進關係,首先是橋樑晃動造成個別人眩暈摔倒,其次是個別人的眩暈摔倒加大了人們對橋樑晃動的恐懼,誤信了橋要垮塌的謠言。

所有案例分析均表明,重大人群擁擠踩踏傷亡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活動前的人群風險預測和準備不足,未能實現消除和控制誘發事件的發生。在人員踩踏擁擠事故案例中,有許多是在誘發事件出現瞬間便隨之發生了災難性後果,如2004年發生在北京密雲的密虹橋擁擠踩踏事故,起初只是一人不慎跌倒,但隨即人群發生擁擠,最終造成37人死亡。對於此類事件,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風險評估、控制和防範。

同樣,也有許多案例,在誘發事件發生後,管理人員還有一定的時間採取控制補救措施,但是若應急準備不足,誘發事件發生後,應急指揮處置不力,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寶貴時間,迅速有效地採取強力補救控制措施,也會造成重大人群擁擠踩踏傷亡。

擁擠踩踏事故對策

通過對人群擁擠踩踏事故特點和成因分析,從人群安全應急管理角度而言,擁擠踩踏事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應急管理者或活動組織方事先應進行風險評估,制定具體可行的活動組織方案和應急預案,進行充分的應急準備。風險評估內容應包括活動可能涉及的人群規模、活動場所的安全容量、活動組織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整個活動期間場所內的人流流動模式、場所內的關鍵部位、可能出現的誘發事件、所需配備的應急力量及裝備等。

針對所面臨的風險,制定最佳的活動組織方案,以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在此基礎上,配備足夠的應急力量和裝備,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可能的情況下還要開展相關演練,以便應急預案中所涉及的各方能夠充分瞭解其在預案中角色、任務和行動程式,確保緊急情況下預案能夠及時有效啟動實施。各方應該熟知彼此關鍵人員的聯繫方式。

在活動開始前,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廣播、安全告知單),對參與活動的群眾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識別和應對特定風險的能力、自我保護意識,避免緊急情況出現大規模恐慌情緒。還要在活動場所內有計劃地佈置安保或工作人員,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和制止誘發事件,穩定控制人群情緒。

此外,組織方還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入場和散場有序,盡可能地將進入場所的人群總量控制在場所的安全容量以內。

一旦發生事故,應迅速進行事態評估,阻止事態發展,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在活動中,一旦出現突發情況,相關人員在履行自身職責開展先期處置的同時,應儘快報告指揮人員。指揮人員收到報告資訊後,應儘快組織人員對事態進行評估,充分考慮事態發展走向及可能的連鎖反應及後果,迅速確定有效的處置方案;確保所有安保人員和工作人員之間通信聯繫暢通。根據具體情況,將相關資訊及時告知參加活動的人群,避免其因情況不明產生或聽信謠言,造成人群恐慌。事先佈置在關鍵部位的人員應充分發揮作用,配合總體應急回應決策,穩定和指揮周邊群眾有序行動。

事故後,要迅速查明公佈事故真相,採取補償和補救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發生。在事故查處過程中,調查組要及時公佈查處進展,穩定社會情緒;對受害者及其家屬儘快進行賠償;懲處教育事故責任人;研究事故深層次的技術原因,制定或更新技術標準規範;加強日常安全管理,提高應急準備和回應能力。

編輯 楊 璿

將雙臂抬至胸前位置,給胸腔一個空隙,這樣能使心、肺不受擠壓,極大減少傷害。

發現隨著社會發展,人群密度越來越高,大型活動日漸增多,人群擁擠踩踏事故風險也隨之增加,但由於安全意識、硬體設施和安全管理水準的提高,事故造成的平均嚴重程度有所降低。

從事故案例看,擁擠踩踏事故不僅發生在室內,在室外開放環境中也時有發生。但具體分析各事故案例中最初發生擁擠踩踏的具體部位,發現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擁擠踩踏事故發生的初始具體部位總集中在樓梯、坡道、出入口(包括固定建築物和車船等移動交通工具)、橋樑隧道等人群流動的瓶頸部位。

此外,活動開始前、活動結束後的入場和散場階段是擁擠踩踏事故的高發時段。從事故的統計情況看,在入場時(包括入場前)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占26.09%,在散場時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占24.15%。

擁擠踩踏事故的成因

通過分析擁擠踩踏事故特點,發現人群密度高往往是發生擁擠踩踏事故的重要條件,但在一般情況下,即使人員密度很高,擁擠踩踏事故的發生也需要一定直接誘因,最常見的是人群中有人摔倒使得整個人群如多米諾骨牌般瞬間失穩。導致有人摔倒的情形多種多樣,如在樓梯、坡道上自己絆倒或被別人推倒、在入口處因入口突然開放被推倒或擠倒等。在高密度人群中,周圍建築物在人群推擠過程中發生破壞,如牆、門倒塌或欄杆損毀同樣可能誘發人群失穩從而導致擁擠踩踏。在個別案例中,員警等維持秩序人員的一些不當行為(如鳴槍示警、施放催淚彈等)也會加劇人群緊張和恐慌,從而誘發人群失穩。

另外,還有一類特殊情形,即正常情況下場所內人群密度不高,但由於發生火災等突發情況,導致人們在出口附近被擠壓致死。在火災嚴重的情況下,火災煙氣和擠壓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當火災威脅不大、出現誤報警或火災及其他謠言時,若造成人員恐慌而急於逃命,特別在安全出口受限的情況下,可能會單純由於擠壓造成人員傷亡。

就一般規律而言,擁擠踩踏事故的成因可大致概括為:在特定場所的特定活動中,因特定誘發事件的出現,在特定部位發生了人群失穩,從而造成人員傷亡。

以柬埔寨發生的擁擠踩踏事故為例分析,2010年11月22日是柬埔寨一年一度的傳統送水節的最後一天。有近300萬人從全國各地趕到金邊歡度節日,觀看王宮前洞裡薩河上的龍舟大賽及其他地方的慶祝活動,而鑽石島是重要慶祝活動地點之一。連接鑽石島與金邊市區共有兩座景觀橋,即鑽石橋和鳳橋,兩座橋分別負責進島和出島,都是單向通行的。在22日的龍舟比賽之後,一些在岸邊觀看完龍舟比賽的群眾湧向鑽石橋,試圖過橋登上湄公河鑽石島欣賞在島上舉行的音樂會。由於當時控制不力,鑽石橋在事發時已經變成了雙向通行。鑽石橋是一座斜拉橋,由於橋上人流高度密集產生了晃動,有四五個人出現眩暈並摔倒。此時,有人就認為橋要垮塌並大聲喊叫,擁擠的人群開始相互推搡,隨後發生踩踏事件,從而引發了這起重大傷亡事件。

在本例中,特定活動為送水節的龍舟大賽和鑽石島的音樂會,特定場所為市區河岸和鑽石島,而鑽石橋則是龍舟大賽後由市區進入鑽石島的必經之路,即本例中的特定部位。本例中的誘發事件則稍顯複雜,呈一種漸進關係,首先是橋樑晃動造成個別人眩暈摔倒,其次是個別人的眩暈摔倒加大了人們對橋樑晃動的恐懼,誤信了橋要垮塌的謠言。

所有案例分析均表明,重大人群擁擠踩踏傷亡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活動前的人群風險預測和準備不足,未能實現消除和控制誘發事件的發生。在人員踩踏擁擠事故案例中,有許多是在誘發事件出現瞬間便隨之發生了災難性後果,如2004年發生在北京密雲的密虹橋擁擠踩踏事故,起初只是一人不慎跌倒,但隨即人群發生擁擠,最終造成37人死亡。對於此類事件,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風險評估、控制和防範。

同樣,也有許多案例,在誘發事件發生後,管理人員還有一定的時間採取控制補救措施,但是若應急準備不足,誘發事件發生後,應急指揮處置不力,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寶貴時間,迅速有效地採取強力補救控制措施,也會造成重大人群擁擠踩踏傷亡。

擁擠踩踏事故對策

通過對人群擁擠踩踏事故特點和成因分析,從人群安全應急管理角度而言,擁擠踩踏事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應急管理者或活動組織方事先應進行風險評估,制定具體可行的活動組織方案和應急預案,進行充分的應急準備。風險評估內容應包括活動可能涉及的人群規模、活動場所的安全容量、活動組織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整個活動期間場所內的人流流動模式、場所內的關鍵部位、可能出現的誘發事件、所需配備的應急力量及裝備等。

針對所面臨的風險,制定最佳的活動組織方案,以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在此基礎上,配備足夠的應急力量和裝備,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可能的情況下還要開展相關演練,以便應急預案中所涉及的各方能夠充分瞭解其在預案中角色、任務和行動程式,確保緊急情況下預案能夠及時有效啟動實施。各方應該熟知彼此關鍵人員的聯繫方式。

在活動開始前,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廣播、安全告知單),對參與活動的群眾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識別和應對特定風險的能力、自我保護意識,避免緊急情況出現大規模恐慌情緒。還要在活動場所內有計劃地佈置安保或工作人員,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和制止誘發事件,穩定控制人群情緒。

此外,組織方還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入場和散場有序,盡可能地將進入場所的人群總量控制在場所的安全容量以內。

一旦發生事故,應迅速進行事態評估,阻止事態發展,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在活動中,一旦出現突發情況,相關人員在履行自身職責開展先期處置的同時,應儘快報告指揮人員。指揮人員收到報告資訊後,應儘快組織人員對事態進行評估,充分考慮事態發展走向及可能的連鎖反應及後果,迅速確定有效的處置方案;確保所有安保人員和工作人員之間通信聯繫暢通。根據具體情況,將相關資訊及時告知參加活動的人群,避免其因情況不明產生或聽信謠言,造成人群恐慌。事先佈置在關鍵部位的人員應充分發揮作用,配合總體應急回應決策,穩定和指揮周邊群眾有序行動。

事故後,要迅速查明公佈事故真相,採取補償和補救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發生。在事故查處過程中,調查組要及時公佈查處進展,穩定社會情緒;對受害者及其家屬儘快進行賠償;懲處教育事故責任人;研究事故深層次的技術原因,制定或更新技術標準規範;加強日常安全管理,提高應急準備和回應能力。

編輯 楊 璿

將雙臂抬至胸前位置,給胸腔一個空隙,這樣能使心、肺不受擠壓,極大減少傷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