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017年零售大盤點:無人便利店起飛進行時

近兩年, 創業圈流行著這麼一句話——“站在風口上, 豬都會飛”。

提及2017年零售行業“風口上的豬”, 恐怕少不了無人便利店。 從亞馬遜開創無人零售新模式,

到國內大面積鋪設模式的無人便利店落地, 再到風口形成, 創業、融資頻現熱潮……

這一年, 國內無人便利店行業從無到有, 至今已然是零售領域不可輕視的一枚新秀。 無人便利店這趟乘風起飛的歷程, 走得看似順利, 卻也不乏波折。

噴薄而出的新風口

就在2016年接近尾聲之際, 世界電商巨頭亞馬遜向傳統零售界投下了一顆“核彈”——利用電腦視覺技術, 實現免排隊的實體商店Amazon Go。 遺憾的是, 受技術及成本等諸多因素制約, Amazon Go未能在商業用途上做到大面積鋪開, 目前還是一家處於“內測”階段的商店。

不得不說, 這顆“核彈”的破壞力確實還欠缺些火候, 但其穿透力卻非同小可。 隨著亞馬遜開線下無人商店的消息漂洋過海,

輻射到中國的零售圈, 嗅到風口的創業者無不為這樣一個信號感到興奮——無人便利店的時代已經來了!

不過, 有一個煩惱擺在面前, Amazon Go看似高大上, 技術壁壘卻始終是個問題, 該如何實現無人便利店的大批量複製和鋪開, 此前並沒有可以套用的範本。

在這樣的僵局下, 率先做出行動的, 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者。

2017年2月,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深蘭與阿裡系下的芝麻信用合作, 推出快貓無人值守智慧門店和“拿了就走, 免現場結算”的take go信用結算系統。 這次由深蘭所展示的無人零售技術, 與Amazon Go在理念上大致一脈相承, 都提供了一種“拿了就走”的快捷購物及支付方式。

不過此時, 大規模鋪開的無人便利店模式仍未完全成型, 自然也還未到成為風口的時機。

風口已到一鳴驚人

一直到2017年6月, 在這恐怕已經沒什麼人還繼續惦記著Amazon Go的時刻, 無人便利店突然出手, 搞出一堆大新聞, 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內, 店鋪落地, 企業合作, 融資投資, 與之相關的消息被接連熱炒, 傳得不亦樂乎。

這頭“豬”, 總算迎來乘風起飛的時機了。

2017年6月初, 在經歷了近10個月的測試後, 繽果盒子與歐尚集團合作的無人值守便利店登陸上海。 與Amazon Go運用的“黑科技”不同, 繽果盒子在支付及商品識別上, 採用的是技術門檻、成本相對低廉的RFID技術, 這也為無人便利店實現大規模複製提供了一個範本。

此前深藍推出的take go系統也在商業用途上有了進展。 6月25日, 深藍科技聯合娃哈哈共同推出無人智慧零售店TakeGo, 預計在三年內供應10萬台, 未來十年內計畫擴大到百萬台。

以繽果盒子進駐上海為開端, 一系列無人便利店項目紛紛落地, 聞風而動的資本也向無人便利店撲了過來。 6月28日, “F5未來商店”對外宣稱獲得創新工廠的3000萬元A+輪投資。 7月3日, “繽果盒子”也正式宣佈完成超過1億元的A輪融資。 僅在一周的時間內, 無人便利店融資金額就超過1.3億元。

無人便利店領域已然是一派熙熙冉冉, 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自然也不打算看熱鬧, 趁熱打鐵再添上一把火。 7月8日, 阿裡實驗室對標Amazon Go的無人商店——“淘咖啡”在杭州淘寶造物節上正式亮相。 阿裡這一佈局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並沒有將 “淘咖啡”商業化鋪開的打算,而是意在借助這一實驗性產物,為為協力廠商提供無人購物技術整套解決方案。

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阿裡這樣的巨頭有如風向標,其出手足以傳達出一個信號:無人便利店確確實實已經站在風口之上。易觀在《2017中國無人便利店發展專題分析》中就認為,阿裡的淘咖啡引發了業界對無人便利店的關注,就此引爆國內新興無人便利店。

“行規”出臺回歸初心

6月到7月,無人便利店占盡風口與風頭,不可謂不風光。然而隨著曝光度的增加,無人便利店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表露無遺。

7月9日,就在阿裡的“淘咖啡”對外公佈後一天,在上海落地近一個月的繽果盒子上海首店就傳出因為持續高溫導致店內溫度過高,不得不對外停運的消息。另據《澎湃新聞》報導,7月13日,繽果盒子因被舉報涉嫌違建而遭到城管調查。

這也引起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關注。7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無人便利店需去“虛火”》的評論文章,指出無人便利店在看似火爆的背後,存在設計缺陷、技術漏洞以及開發、維護需要大量投入等問題。

隨後8月8日,新華社也在《多地出現無人便利店,是新的創業風口還是資本噱頭?》一文中指出,無人便利店未來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在於其運營能力。

此後針對無人便利店行業存在的無序競爭、過度氾濫以及缺乏統一安全標準等問題,媒體輿論也紛紛介入討論。無人便利店該如何繼續發展下去,對內對外都需要有個“譜”。在相關行業協會帶頭下,一系列“行規”的制定被排上日程。

10月24日,國內無人店領域行業組織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無人店分會發佈了《中國無人店業務經營指導規範(意見徵詢稿)》,其中有關“安全”的內容佔據了非常大的篇幅。

隨後在11月3日舉行的2017中國零售創新峰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發佈了《無人值守商店運營指引》,與此前的《指導規範》相似,購物安全仍是這份《指引》最為關注的問題。雖然這只一份指引性檔,其作用更大在於建立入行門檻的同時,讓規範企業日後在相關政策協調、與相關部門溝通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爭議中的“飛豬”

據鯨准資料庫2017年10月發佈的資料,我國目前已有約138家無人零售企業,其中57家獲得融資,總融資額超48億元。另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7無人零售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1月,無人便利店項目已經吸金超過10億元。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7年5月發佈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資料,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達1300億。報告同時還指出,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現上漲趨勢,雖然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但仍面臨選址難的問題。

北京函數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趙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無人店的人工僅為傳統店的1/8或1/6。無人便利店的出現,對於如何在大批量佈局連鎖便利店的同時,降低租金和人工成本,至少算是給出了一個回答。

不過,在部分業界人士看來,無人便利店更傾向於一種“偽需求”。前阿裡巴巴CEO衛哲曾對無人便利店模式公開提出反對,他認為零售店裡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是要變成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做無人便利店的價值還不如自動販賣機。

而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教授張銳也表示,目前大多數無人便利店還沒有產生盈利,商業模式也未真正形成,目前無人便利店仍存在成本控制、技術瓶頸、服務體驗等諸多痛點。

也有部分人士認為,現在談盈利和商業模式還為時過早。互聯網專家王越在接受央廣網採訪時表示,無人店是未來生活的大方向,但它更多的是體現新技術、新場景的“試驗田”,盈利不是無人店在短期內的主要目標。和共用單車類似,目前無人店仍以投資為主,需要挖掘出很多試錯的地方。

就在2017年12月25日,福州首家無人便利店在經營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後,目前已處於停擺狀態。據該便利店的相關負責人稱,由於公司新的發展計畫和租金問題,可能會換址經營。儘管並非企業倒閉,但局部停擺的跡象已經足以說明無人便利店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盲目佈局依然存在運營難以為繼的風險。

F5未來商店創始人、CEO徐海成曾預言,2018年將是無人便利店的“爆發元年”。言外之意,儘管2017年無人便利店聲勢浩大,但仍未迎來發展巔峰,而行業的真正爆發,還要看來年。有直播、共用單車這些舊風口作前車之鑒,在無人便利店行業呈現群雄並立的局勢下,隨“爆發期”而來的行業洗牌恐怕也是在所難免。

繽果盒子CEO陳子林曾表示,想在2018年底,實現開5000家店,翻30倍的目標。輪番爭議擋不住一顆要浪的心,無人便利店這頭“豬”已經飛了起來,還試圖在2018年幹出更大的事業。至於它將像汪峰唱的那樣“飛得更高卷起風暴”,還是猝不及防摔成死豬,恐怕還要在風口消停之時,看它自己能否獨立飛下去。

作者:愛德華

阿裡這一佈局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並沒有將 “淘咖啡”商業化鋪開的打算,而是意在借助這一實驗性產物,為為協力廠商提供無人購物技術整套解決方案。

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阿裡這樣的巨頭有如風向標,其出手足以傳達出一個信號:無人便利店確確實實已經站在風口之上。易觀在《2017中國無人便利店發展專題分析》中就認為,阿裡的淘咖啡引發了業界對無人便利店的關注,就此引爆國內新興無人便利店。

“行規”出臺回歸初心

6月到7月,無人便利店占盡風口與風頭,不可謂不風光。然而隨著曝光度的增加,無人便利店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表露無遺。

7月9日,就在阿裡的“淘咖啡”對外公佈後一天,在上海落地近一個月的繽果盒子上海首店就傳出因為持續高溫導致店內溫度過高,不得不對外停運的消息。另據《澎湃新聞》報導,7月13日,繽果盒子因被舉報涉嫌違建而遭到城管調查。

這也引起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關注。7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無人便利店需去“虛火”》的評論文章,指出無人便利店在看似火爆的背後,存在設計缺陷、技術漏洞以及開發、維護需要大量投入等問題。

隨後8月8日,新華社也在《多地出現無人便利店,是新的創業風口還是資本噱頭?》一文中指出,無人便利店未來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在於其運營能力。

此後針對無人便利店行業存在的無序競爭、過度氾濫以及缺乏統一安全標準等問題,媒體輿論也紛紛介入討論。無人便利店該如何繼續發展下去,對內對外都需要有個“譜”。在相關行業協會帶頭下,一系列“行規”的制定被排上日程。

10月24日,國內無人店領域行業組織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無人店分會發佈了《中國無人店業務經營指導規範(意見徵詢稿)》,其中有關“安全”的內容佔據了非常大的篇幅。

隨後在11月3日舉行的2017中國零售創新峰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發佈了《無人值守商店運營指引》,與此前的《指導規範》相似,購物安全仍是這份《指引》最為關注的問題。雖然這只一份指引性檔,其作用更大在於建立入行門檻的同時,讓規範企業日後在相關政策協調、與相關部門溝通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爭議中的“飛豬”

據鯨准資料庫2017年10月發佈的資料,我國目前已有約138家無人零售企業,其中57家獲得融資,總融資額超48億元。另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7無人零售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1月,無人便利店項目已經吸金超過10億元。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7年5月發佈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資料,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達1300億。報告同時還指出,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現上漲趨勢,雖然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但仍面臨選址難的問題。

北京函數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趙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無人店的人工僅為傳統店的1/8或1/6。無人便利店的出現,對於如何在大批量佈局連鎖便利店的同時,降低租金和人工成本,至少算是給出了一個回答。

不過,在部分業界人士看來,無人便利店更傾向於一種“偽需求”。前阿裡巴巴CEO衛哲曾對無人便利店模式公開提出反對,他認為零售店裡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是要變成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做無人便利店的價值還不如自動販賣機。

而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教授張銳也表示,目前大多數無人便利店還沒有產生盈利,商業模式也未真正形成,目前無人便利店仍存在成本控制、技術瓶頸、服務體驗等諸多痛點。

也有部分人士認為,現在談盈利和商業模式還為時過早。互聯網專家王越在接受央廣網採訪時表示,無人店是未來生活的大方向,但它更多的是體現新技術、新場景的“試驗田”,盈利不是無人店在短期內的主要目標。和共用單車類似,目前無人店仍以投資為主,需要挖掘出很多試錯的地方。

就在2017年12月25日,福州首家無人便利店在經營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後,目前已處於停擺狀態。據該便利店的相關負責人稱,由於公司新的發展計畫和租金問題,可能會換址經營。儘管並非企業倒閉,但局部停擺的跡象已經足以說明無人便利店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盲目佈局依然存在運營難以為繼的風險。

F5未來商店創始人、CEO徐海成曾預言,2018年將是無人便利店的“爆發元年”。言外之意,儘管2017年無人便利店聲勢浩大,但仍未迎來發展巔峰,而行業的真正爆發,還要看來年。有直播、共用單車這些舊風口作前車之鑒,在無人便利店行業呈現群雄並立的局勢下,隨“爆發期”而來的行業洗牌恐怕也是在所難免。

繽果盒子CEO陳子林曾表示,想在2018年底,實現開5000家店,翻30倍的目標。輪番爭議擋不住一顆要浪的心,無人便利店這頭“豬”已經飛了起來,還試圖在2018年幹出更大的事業。至於它將像汪峰唱的那樣“飛得更高卷起風暴”,還是猝不及防摔成死豬,恐怕還要在風口消停之時,看它自己能否獨立飛下去。

作者:愛德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