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如果國寶會說話》到《創新中國》CCTV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今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節目自1月18日首映式之後, 僅人工智慧配音這一突破點就引發了全民關注:

播音界人士在探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能否取代配音工作;科技界的學者在普及人工智慧合成的聲音和現在類似天貓精靈的電子合成音區別在哪裡;

愛浪漫的女孩們則興致勃勃地想像, 是否有一天人工智慧可以合成心愛之人的聲音跟自己道晚安;還有人覺得如果人工智慧可以還原天堂的聲音或許可以產生一種新的陪伴方式。

對於一部聚焦中國最前沿科技發展的紀錄片來說, 既能產生科技領域的探討又能引起普通人的關注, 同時產生具有延展性的跨領域探討, 這是影片得到認可最直接的證明。

其實在大眾印象裡, 紀錄片都專業、垂直且嚴肅, 但央視紀錄頻道似乎有意打破這種局限。 前段時間在B站上頗受歡迎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在宣傳方面主攻年輕人, 輕鬆俏皮的風格圈粉不少, 拓寬了收視群體。

《創新中國》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開年的一部大型紀錄片, 從科技出發, 講述了中國的創新發展。

用關鍵字連結資訊點 構成邏輯清晰的故事集合

《創新中國》共分為六集, 圍繞“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潮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進行分集講述,

其中涉及到了生命科學、新能源探索、中國製造等熱門話題。

資訊是第一集紀錄片的核心詞, 影片用“資訊”這個核心元素將幾個和資訊有關的科技聯繫起來。

順豐無人機、顛覆現有汽車製造邏輯的無人駕駛汽車、專為中國農業大資料服務的衛星、騰訊的物聯網大樓、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構建的智慧城市系統、量子電腦, 幾個在普通人看來關聯不大的領域被有機串聯, 內容又與生活相關, 緩解了專業知識造成的收看門檻, 同時恰當把握科普知識深淺程度。

順豐無人機

量子電腦

騰訊物聯網大樓

例如, 無人駕駛汽車在大眾概念裡並不是一項新鮮的技術, 很多汽車能夠自動泊車和倒車。 但無人駕駛技術的實用性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即使發展到可以單獨上路, 也可能因為無法準確判斷路況而產生眾多安全隱患。

《創新中國》中介紹的無人駕駛汽車則並不是大眾觀念裡的無人駕駛概念, 設計師在介紹時一句:“顛覆固有邏輯, 不安方向盤, 汽車自己知道路線”就清晰簡明地表達出要點。

無人駕駛汽車

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的拍攝有個廢片比, 即拍了之後沒有用到的素材和用到的素材之間的比例。 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其實也存在廢片比,觀眾看似自然的一句同期採訪,拍攝人員可能錄了幾十遍再從中選一句最適用的。

所以不得不說《創新中國》在科普程度的把握上深淺適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聚焦人物個體或群像 講述中國創新故事

在《創新中國》開播之前,筆者以為這就是一檔科教類型的紀錄片,擔心人工智慧配音的創新點不足以支撐大家看完“枯燥”的科技類型的紀錄片。

看完首期節目後,筆者暗自為製作團隊點贊,影片並不僅是一部講科技的片子,更是一部生動的講述中國創新故事的紀錄片。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眼淚,騰訊物聯網大樓的奇思妙想,吳甘沙顛覆性設計無人駕駛汽車時的困難以及無人機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時科研人員臉上的微笑,這些情境和細節的選取都能為觀眾帶來情感的震盪,由此產生共鳴。人物的故事賦予《創新中國》情感和溫度,更是通過聚焦人物,以小見大記錄創新故事。

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

人工智慧配音開世界之先河 創新不止激發全民熱議

正如筆者在開篇所提到的,《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這一點已經在網上引起熱議,能跳脫節目本身延展衍生出其他領域的話題討論,這就是影片得到認可的一個標準。

《創新中國》還原央視已逝著名播音員李易的聲音,還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其中。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時,第一部紀錄片《美麗中國》就是李易老師配的音,之後頻道播出的很多紀錄片都由李易老師配音,他的聲音可以說是央視紀錄頻道的“標誌聲音”。

播音員李易

如今斯人已逝,大家深情不變,在影片拍攝期間主創團隊瞭解到人工智慧聲音合成技術時,不禁想以此向為紀錄片付出的人們致敬。因為一份深情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因為一份膽識,製作團隊和科大訊飛的工程師將想法變為現實,這也是對創新精神最好的實踐。

《創新中國》和它的名字一樣,從節目創意、節目展示、節目內容全方位展現“創新精神”,這種突破也源於頻道的責任感和包容性,要做年輕人喜歡的,更多人接受的紀錄片。有了《如果國寶會說話》、《創新中國》這些優質的央視製造,央視紀錄頻道正在尋找一條中國紀錄片的創新之路。

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其實也存在廢片比,觀眾看似自然的一句同期採訪,拍攝人員可能錄了幾十遍再從中選一句最適用的。

所以不得不說《創新中國》在科普程度的把握上深淺適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聚焦人物個體或群像 講述中國創新故事

在《創新中國》開播之前,筆者以為這就是一檔科教類型的紀錄片,擔心人工智慧配音的創新點不足以支撐大家看完“枯燥”的科技類型的紀錄片。

看完首期節目後,筆者暗自為製作團隊點贊,影片並不僅是一部講科技的片子,更是一部生動的講述中國創新故事的紀錄片。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阿裡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眼淚,騰訊物聯網大樓的奇思妙想,吳甘沙顛覆性設計無人駕駛汽車時的困難以及無人機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時科研人員臉上的微笑,這些情境和細節的選取都能為觀眾帶來情感的震盪,由此產生共鳴。人物的故事賦予《創新中國》情感和溫度,更是通過聚焦人物,以小見大記錄創新故事。

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

人工智慧配音開世界之先河 創新不止激發全民熱議

正如筆者在開篇所提到的,《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這一點已經在網上引起熱議,能跳脫節目本身延展衍生出其他領域的話題討論,這就是影片得到認可的一個標準。

《創新中國》還原央視已逝著名播音員李易的聲音,還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其中。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時,第一部紀錄片《美麗中國》就是李易老師配的音,之後頻道播出的很多紀錄片都由李易老師配音,他的聲音可以說是央視紀錄頻道的“標誌聲音”。

播音員李易

如今斯人已逝,大家深情不變,在影片拍攝期間主創團隊瞭解到人工智慧聲音合成技術時,不禁想以此向為紀錄片付出的人們致敬。因為一份深情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因為一份膽識,製作團隊和科大訊飛的工程師將想法變為現實,這也是對創新精神最好的實踐。

《創新中國》和它的名字一樣,從節目創意、節目展示、節目內容全方位展現“創新精神”,這種突破也源於頻道的責任感和包容性,要做年輕人喜歡的,更多人接受的紀錄片。有了《如果國寶會說話》、《創新中國》這些優質的央視製造,央視紀錄頻道正在尋找一條中國紀錄片的創新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