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生動實踐(二)

1月16日, 成都市民在青龍湖享受冬日暖陽下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活。 本報記者 吳傳明 攝

本報記者 江芸涵 王成棟 殷鵬

2017年底公佈的一張成績單令人關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中組部聯合公佈《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

四川的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這個“第三”的含金量非同一般:生態保護指數考核評定指標共分為10項, 涉及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新增礦山恢復治理等, 四川均得高分。

一個個資料, 一抹抹綠色, 標注砥礪奮進的五年。

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戰略思想為統攬, 四川鎖定天藍、地綠、水淨的奮鬥目標, 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勇氣向污染宣戰, 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動綠色轉型, 一大批生態領域的沉屙頑疾得到清除,

一系列困擾百姓生活的環境難題得以破解,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鋪展開來。

擔責——

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 是歷史重托, 是國家使命, 是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趁著冬季枯水期, 放水後的觀音湖加快了生態修復、河道治理、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工作, 遂寧市域水系持續打響“環境保衛戰”。

眼下, 放眼全省, 隨處是環保的戰場、攻堅的前線。

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 是一片生態沃土。 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 是歷史重托, 是國家使命, 是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去幾十年,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但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路子, 帶來環境問題和生態惡化, 部分地方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甚至已接近極限。

四川也沒能倖免。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党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美麗中國”成為發展的新目標。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9100萬巴蜀兒女的共同願景。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效益, 四川從“成長陣痛”中驚醒。

因為使命在肩。 四川地處長江上游, 森林廣袤、物種富集, 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 既關係到巴山蜀水的秀美風光和多彩人文, 更關係到國家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

因為發展需要。 “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

不僅不能帶來經濟高速增長, 而且會引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最終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得不償失。

因為百姓期待。 人們普遍告別了“盼溫飽”“求生存”的時期, 進入“促環保”“要生態”的階段, 期盼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 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

2013年,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 要求四川一定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好,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方美麗的土地,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總書記的指示, 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

密集推出——2013年5月, “實現偉大中國夢 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省推開, “美麗”是夢想的主色調之一。

2016年7月, 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 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

2017年5月,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願景, “美麗”被放在首位: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 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 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抓手——

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加減法”, 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改革法治“兩手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超越和揚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引領社會各界形成新的發展觀、政績觀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翻開嶄新一頁。

定策——

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1月15日,甘孜州色達縣的大風吹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拍拍身上的沙粒,附近的生態管護員們沖上康馬郎多草原的沙丘,重新清理沙障:“跟縣委縣政府簽了管護合同,身後就是自己的家,誰都不敢大意!”

生態環境是全民共有的財富,這是社會的共識。如何將共識上升為社會契約,轉化為剛性制度?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四川響亮作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不斷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制度化,在於厘清重點、責任和界線——

厘清重點,關鍵是下好產權制度改革這個先手棋,實現權與責相統一。2016年,全省全面啟動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明確每一處不動產和自然生態空間的所有權、使用權;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啟動試點,短短一年內,劃入區所有的森林、草原、河流和土地均有了產權證……四川每一座山、每一棵樹,都有了自己的管護者。

厘清責任,關鍵是做好傳導政府壓力這篇大文章,實現責與為相結合。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省委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明確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導者、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2014年,率先開展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離任生態審計試點;2016年,全面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2017年,明確黨政雙責,全面推進實施河長制……一次次加壓,一步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

厘清界線,關鍵是明確政府與市場的不同角色,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2014年四川啟動市場化治沙試點,允許市場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新一輪退耕還林;2016年,沉寂多年的碳排放交易再次開啟;同一年,資源有償使用及生態補償制度確立;2017年,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推向縱深。

統計顯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農業水權交易試點啟動僅半年多,全省改革區的農業水價平均下降12-40元/畝。困擾四川多年的農業用水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頑疾有望根治。這,正是市場的魔力,也是市場的魅力。

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四川,需要壓實政府責任、用好市場手段,更需要法治護航。

生態的方圓,從立規開始。

立規,既要查缺補漏,也要與時俱進。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結束了四川野保“重動物,輕植物”的歷史;2015年,《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增加刑事處罰條款,結束了打擊非法采砂“只能罰款”的尷尬局面;2015年,《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實施,在地方層面上,首次明確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治理責任與獎懲機制……一部部地方法規的出爐,支撐起四川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化的底氣。

執法必嚴,以法律的名義還生態以尊嚴。

這是一場動真碰硬的攻堅戰。2016年,首批“環保員警”在德陽上崗,自此環保執法不再是“無牙老虎”;2017年,21個市州環保法官全部就位,環保司法更為專業、精准。

這是一場旗幟鮮明的持久戰。2013年起,四川每年都發起旨在打擊涉林犯罪的專項執法行動。五年來,全省累計打擊各類非法採伐林木、偷盜獵野生動植物案件近5萬起。同一時間,千里川江之上,四川年年啟動非法采砂專項執法,數十個職能部門全程參與……

抓住重點,放眼全域;立足當下,謀劃長遠——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川逐步搭建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善為——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聚焦重點,補齊短板,立足長遠,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水、淨土

短短11天,困擾成都市龍泉驛區蘆溪河社區3組居民20餘年的磚廠徹底根除——當地按照“窯子倒、房子拆、土地退”的標準,將18家24門以下的磚瓦企業全面拆除,共兌現獎勵資金6048萬元。

雷霆萬鈞,高效整改,如此“超常規”動作,全省各地並不鮮見。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漸進過程。面對綠色大考,省委主動作為、科學謀劃,持續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全面提升環境品質,讓人居環境更加貼近自然生態。

注重問題導向,有的放矢——以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科學統籌、鐵腕治汙,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拖了全省的後腿,誠懇接受批評。”去年7月,因省級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進度較慢,資陽、甘孜、涼山三地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省政府約談。一個月後,瀘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因同樣原因被約談。

約談絕不走過場。省政府的三個“不允許”振聾發聵:絕對不允許做樣子,絕對不允許做表面文章,更不允許弄虛作假。截至2017年12月30日,省級督察發現的8924個各類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已超9成。

注重關鍵領域,攻堅破難——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雄偉壯麗的貢嘎山清晰可見。”去年成都收穫235個優良天,創下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的最好水準,越來越多的成都人樂於在微信朋友圈曬藍天。

守護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以最大力度破除污染沉屙。2016年底,首批432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專案集中開工,總投資542億元。去年底,第二批重大專案再度上馬,總投資增至737億元……

重拳出擊,成效初顯。2017年全省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雙降”,優良天數同比上升,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出川斷面水質目標超額完成,國家考核我省的所有環境品質指標全面完成。

青山就是美麗。2016年,四川啟動“全面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大力推進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短短兩年,全省累計營造林面積超過2100萬畝,超出3個自貢市大小,森林覆蓋率超過38%。

注重長效機制,立足長遠——既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又要打攻堅戰持久戰。

揮起考核“指揮棒”。四川加大環保主導力度,地方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中,環保指標權重已由2013年的8%逐步提高到13%。

打出政策“組合拳”。2016年,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區)建立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2017年,新修訂的《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出臺,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對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責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堅決守護綠水青山,正變成一場人人參與的全民行動。

看變——

統籌推進生態、生活和生產三大轉變,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全省綠色發展新格局形成

沒修一座水電站,沒砍一根木頭,沒開一個礦。這是過去三年雅安市寶興縣交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同樣是在這三年,寶興縣GDP增速均超過10%,遠高於全國和全省同期。境內的夾金山等景區,接待遊客量和直接收入的年增幅均超過20%。連續多年,萬元GDP單位能耗降幅均超過10%。悄然間,以往以水電、木頭和石材為支柱產業的寶興,完成了動能轉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代的呼喚、責任的擔當,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更是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

處於決勝全面小康衝刺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雙加速時期的四川,該如何回應呼喚、擔當責任、勇於變革?

責任當前,四川領命前行。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定力,把綠色發展新理念和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全省統籌推進生態、生活、生產三個轉變,不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新格局。

這是一場新舊動能的大轉換——從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開始,從政府決策入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落後產能淘汰,一手抓新業態、新產業培育。

看除舊。五年來,全省共淘汰化解鋼鐵過剩產能872萬噸,關停小煤礦753處、削減產能7129萬噸;至去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達8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43個百分點。

看布新。重點發力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去年,全省GDP比上年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個百分點。增長的背後,是轉型迸發出的新動力:全省工業版圖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七大優勢產業占比提高3.6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蹄疾步穩。

這是一場群策群力的攻堅戰——從正視問題開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凝聚各方共識中,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彙聚綠色發展合力。

聽民意。從2016年開始,連續兩年,成都市長邀請線民喝茶座談,共商抗霾大計;去年,省環保廳廳長邀請19名網友代表座談,“拒絕套路,啥都能問”;隨後,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舉報電話和郵箱向全省公開……一次次碰撞,一次次互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更精准、更有力。

解民憂。面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環境問題,四川自我加壓,明確限時銷號。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結束後,“12369”環保熱線仍然開通,受理舉報,接受監督,力度不減。

這是一場綠色低碳的生活革命——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再到綠色生活,綠色低碳正從四川人的內心渴望外化成行為自覺。

忽如一夜春風來,去年開始,共用單車和垃圾分類在蓉城快速鋪開。僅以垃圾分類為例,實施不到一年,全市垃圾分類覆蓋面已經超過53萬戶,生活垃圾簡單處理率驟減。這不僅是一本經濟賬,更是綠色文明的一個風向標。

這五年,四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愈發牢固,群眾生態獲得感日益增強。

這五年,四川經濟發展生機勃勃,新興產業動能十足,可持續發展勢頭強勁。

這五年,四川綠色風尚落地開花,低碳生活日益成為主流,美麗四川的畫卷徐徐展開。

原標題: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改革法治“兩手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超越和揚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引領社會各界形成新的發展觀、政績觀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翻開嶄新一頁。

定策——

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1月15日,甘孜州色達縣的大風吹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拍拍身上的沙粒,附近的生態管護員們沖上康馬郎多草原的沙丘,重新清理沙障:“跟縣委縣政府簽了管護合同,身後就是自己的家,誰都不敢大意!”

生態環境是全民共有的財富,這是社會的共識。如何將共識上升為社會契約,轉化為剛性制度?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四川響亮作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不斷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制度化,在於厘清重點、責任和界線——

厘清重點,關鍵是下好產權制度改革這個先手棋,實現權與責相統一。2016年,全省全面啟動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明確每一處不動產和自然生態空間的所有權、使用權;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啟動試點,短短一年內,劃入區所有的森林、草原、河流和土地均有了產權證……四川每一座山、每一棵樹,都有了自己的管護者。

厘清責任,關鍵是做好傳導政府壓力這篇大文章,實現責與為相結合。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省委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明確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導者、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2014年,率先開展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離任生態審計試點;2016年,全面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2017年,明確黨政雙責,全面推進實施河長制……一次次加壓,一步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

厘清界線,關鍵是明確政府與市場的不同角色,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2014年四川啟動市場化治沙試點,允許市場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新一輪退耕還林;2016年,沉寂多年的碳排放交易再次開啟;同一年,資源有償使用及生態補償制度確立;2017年,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推向縱深。

統計顯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農業水權交易試點啟動僅半年多,全省改革區的農業水價平均下降12-40元/畝。困擾四川多年的農業用水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頑疾有望根治。這,正是市場的魔力,也是市場的魅力。

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四川,需要壓實政府責任、用好市場手段,更需要法治護航。

生態的方圓,從立規開始。

立規,既要查缺補漏,也要與時俱進。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結束了四川野保“重動物,輕植物”的歷史;2015年,《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增加刑事處罰條款,結束了打擊非法采砂“只能罰款”的尷尬局面;2015年,《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實施,在地方層面上,首次明確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治理責任與獎懲機制……一部部地方法規的出爐,支撐起四川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化的底氣。

執法必嚴,以法律的名義還生態以尊嚴。

這是一場動真碰硬的攻堅戰。2016年,首批“環保員警”在德陽上崗,自此環保執法不再是“無牙老虎”;2017年,21個市州環保法官全部就位,環保司法更為專業、精准。

這是一場旗幟鮮明的持久戰。2013年起,四川每年都發起旨在打擊涉林犯罪的專項執法行動。五年來,全省累計打擊各類非法採伐林木、偷盜獵野生動植物案件近5萬起。同一時間,千里川江之上,四川年年啟動非法采砂專項執法,數十個職能部門全程參與……

抓住重點,放眼全域;立足當下,謀劃長遠——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川逐步搭建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善為——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聚焦重點,補齊短板,立足長遠,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水、淨土

短短11天,困擾成都市龍泉驛區蘆溪河社區3組居民20餘年的磚廠徹底根除——當地按照“窯子倒、房子拆、土地退”的標準,將18家24門以下的磚瓦企業全面拆除,共兌現獎勵資金6048萬元。

雷霆萬鈞,高效整改,如此“超常規”動作,全省各地並不鮮見。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漸進過程。面對綠色大考,省委主動作為、科學謀劃,持續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全面提升環境品質,讓人居環境更加貼近自然生態。

注重問題導向,有的放矢——以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科學統籌、鐵腕治汙,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拖了全省的後腿,誠懇接受批評。”去年7月,因省級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進度較慢,資陽、甘孜、涼山三地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省政府約談。一個月後,瀘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因同樣原因被約談。

約談絕不走過場。省政府的三個“不允許”振聾發聵:絕對不允許做樣子,絕對不允許做表面文章,更不允許弄虛作假。截至2017年12月30日,省級督察發現的8924個各類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已超9成。

注重關鍵領域,攻堅破難——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雄偉壯麗的貢嘎山清晰可見。”去年成都收穫235個優良天,創下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的最好水準,越來越多的成都人樂於在微信朋友圈曬藍天。

守護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以最大力度破除污染沉屙。2016年底,首批432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專案集中開工,總投資542億元。去年底,第二批重大專案再度上馬,總投資增至737億元……

重拳出擊,成效初顯。2017年全省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雙降”,優良天數同比上升,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出川斷面水質目標超額完成,國家考核我省的所有環境品質指標全面完成。

青山就是美麗。2016年,四川啟動“全面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大力推進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短短兩年,全省累計營造林面積超過2100萬畝,超出3個自貢市大小,森林覆蓋率超過38%。

注重長效機制,立足長遠——既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又要打攻堅戰持久戰。

揮起考核“指揮棒”。四川加大環保主導力度,地方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中,環保指標權重已由2013年的8%逐步提高到13%。

打出政策“組合拳”。2016年,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區)建立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2017年,新修訂的《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出臺,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對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責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堅決守護綠水青山,正變成一場人人參與的全民行動。

看變——

統籌推進生態、生活和生產三大轉變,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全省綠色發展新格局形成

沒修一座水電站,沒砍一根木頭,沒開一個礦。這是過去三年雅安市寶興縣交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同樣是在這三年,寶興縣GDP增速均超過10%,遠高於全國和全省同期。境內的夾金山等景區,接待遊客量和直接收入的年增幅均超過20%。連續多年,萬元GDP單位能耗降幅均超過10%。悄然間,以往以水電、木頭和石材為支柱產業的寶興,完成了動能轉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代的呼喚、責任的擔當,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更是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

處於決勝全面小康衝刺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雙加速時期的四川,該如何回應呼喚、擔當責任、勇於變革?

責任當前,四川領命前行。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定力,把綠色發展新理念和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全省統籌推進生態、生活、生產三個轉變,不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新格局。

這是一場新舊動能的大轉換——從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開始,從政府決策入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落後產能淘汰,一手抓新業態、新產業培育。

看除舊。五年來,全省共淘汰化解鋼鐵過剩產能872萬噸,關停小煤礦753處、削減產能7129萬噸;至去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達8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43個百分點。

看布新。重點發力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去年,全省GDP比上年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個百分點。增長的背後,是轉型迸發出的新動力:全省工業版圖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七大優勢產業占比提高3.6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蹄疾步穩。

這是一場群策群力的攻堅戰——從正視問題開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凝聚各方共識中,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彙聚綠色發展合力。

聽民意。從2016年開始,連續兩年,成都市長邀請線民喝茶座談,共商抗霾大計;去年,省環保廳廳長邀請19名網友代表座談,“拒絕套路,啥都能問”;隨後,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舉報電話和郵箱向全省公開……一次次碰撞,一次次互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更精准、更有力。

解民憂。面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環境問題,四川自我加壓,明確限時銷號。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結束後,“12369”環保熱線仍然開通,受理舉報,接受監督,力度不減。

這是一場綠色低碳的生活革命——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再到綠色生活,綠色低碳正從四川人的內心渴望外化成行為自覺。

忽如一夜春風來,去年開始,共用單車和垃圾分類在蓉城快速鋪開。僅以垃圾分類為例,實施不到一年,全市垃圾分類覆蓋面已經超過53萬戶,生活垃圾簡單處理率驟減。這不僅是一本經濟賬,更是綠色文明的一個風向標。

這五年,四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愈發牢固,群眾生態獲得感日益增強。

這五年,四川經濟發展生機勃勃,新興產業動能十足,可持續發展勢頭強勁。

這五年,四川綠色風尚落地開花,低碳生活日益成為主流,美麗四川的畫卷徐徐展開。

原標題: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