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1、讓他們學會暫停自己的情緒

“衝動是魔鬼”, 我們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當人在情緒而非理智操控的情況下,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 往往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情緒激烈的時候,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從潛意識做主掌控的“衝動反應”狀態, 進入到意識做主掌控的“理性回應”狀態。 只有在意識主宰的情況下, 人才有辦法去做新的選擇, 才能夠有效地去解決情緒問題。 那麼怎麼才能從潛意識狀態, 就是情緒控制的狀態進入到理智控制的狀態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暫停, 讓自己先冷靜, 然後再處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喜歡在生氣的時候動手打人的孩子, 可以讓孩子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 預先設置只要舉起手, 在腦子裡馬上就會有聲音大聲喊“停”!

在寶寶小的時候, 跟他們講道理他們是聽不懂的, 這時候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先把寶寶從激動的情緒中“拔”出來, 不讓寶寶在情緒泥潭裡哭鬧打滾兒。 在孩子冷靜之後, 再慢慢告訴他們哭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即使特別想要什麼, 也要學會等一等。

2、冷靜之後, 引導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大一點的孩子, 當孩子的情緒波動暫停以後, 父母就要讓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 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這就需要父母成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認可孩子的情緒, 而不是壓制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

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們還要説明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 找到一些恰當的與情緒對應的詞語, 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讓孩子更清楚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 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 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

2)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感受的身體反應。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 讓孩子瞭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 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從而識別情緒。 比如, 當人們害羞時, 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 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

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 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視覺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視覺化材料, 聲情並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 在生活中, 提前預防比臨時管教要有效的多。 平時, 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 也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 來為孩子創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 比如, 讀一讀故事書, 讓寶寶瞭解在幼稚園會遇到的情形, 與寶寶聊聊, 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有什麼感受, 等等。

3、進入小社會, 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不分對錯的, 都是人性的體現。 任何人都會體會到快樂、痛苦、抑鬱、嫉妒等令人愉悅和令人傷心的情緒。 而父母卻往往不希望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

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孩子就會去壓抑這些不良情緒。 情緒是可以面對的, 不需要被壓抑的, 是可以被接納的, 疏導的。 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 並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 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 自控能力就會逐步增強。 延遲滿足訓練, 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一種好方法。 實質上, 就是通過等待, 讓孩子明白, 從想要到得到, 需要一個過程, 並不是依靠情緒就可以解決的。 慢慢培養孩子對情緒的自控能力, 也能夠早一點從自我中心裡走出來, 理解別人的感受。

4、家長是最好的榜樣, 讓孩子體驗父母如何管理情緒

言傳身教是訓練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 我們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 提升孩子對情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在真實的場景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家長是孩子最初的學習物件, 如果家裡環境溫馨平和, 凡是都有商有量, 孩子也會成長的更加隨和, 在情緒上不會大起大落;如果家裡經常發生矛盾,吵吵鬧鬧,那麼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認為情緒的發洩是一種常態。同樣當孩子犯錯,惹大人生氣的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也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相信每個家長都曾有被孩子氣得想打人的經歷,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會把這種惡劣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畢竟,教育的目的是説明孩子成長,而非用懲罰來管制一時。用一句老話來說:你今天在孩子身上播種下的,明天就會從孩子身上看到。

在情緒上不會大起大落;如果家裡經常發生矛盾,吵吵鬧鬧,那麼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認為情緒的發洩是一種常態。同樣當孩子犯錯,惹大人生氣的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也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相信每個家長都曾有被孩子氣得想打人的經歷,但是並非所有家長都會把這種惡劣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畢竟,教育的目的是説明孩子成長,而非用懲罰來管制一時。用一句老話來說:你今天在孩子身上播種下的,明天就會從孩子身上看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