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隻狐狸的啟示(小故事大智慧)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 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 令人垂涎欲滴。

當然, 這種美味也逃不過附近的狐狸們。

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 不願就此放棄, 機會難得啊!

想了一會兒, 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 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

因此, 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 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第一狐狸採用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它面對問題, 沒有逃避, 也沒有放棄。

它學習他人經驗, 取他人之所長, 補自己之所短, 最後, 利用工具, 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 以它的個頭, 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 它心裡想, 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 吃到了也很難受, 還不如不吃。

於是, 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

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

即, 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 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的現象。

這種心理令狐狸錯失了機會, 並放棄爭取這個機會。

第三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一本勵志書, 深深地被書中的話語打動。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 它想:我可以向上跳, 只要我努力, 我就一定能夠得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

可是事與願違, 它跳得越來越低。

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 獻身做了肥料。

第三只狐狸的行為,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

即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 令自己又焦慮, 又低效, 甚至一無所得。

有時我們也稱這種心理病症為強迫症。

強迫症的存在, 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任何問題都能套用一個解決方案,

要看問題的實際情況、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

願望落空了, 便破口大駡。

它撕咬自己能碰到的藤, 正巧被農夫發現, 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第四只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

這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應對方式。

于人於己都有害無利。

並且, 它會讓你在無形中, 失去社會好感度, 以後尋求合作, 就難上加難。

第五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 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 便傷心地哭起來了。

它傷心自己為什麼如此矮小, 如果像大象那樣, 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

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 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 本以為能吃到, 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第五只狐狸的表現, 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

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 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 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以此減輕焦慮。

經常出現倒退現象的人, 會顯得極其軟弱無能, 無法應對挑戰,

實現自我難上加難。

第六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 心想, 既然我吃不到葡萄, 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

既然這樣的話, 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

即, 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投射於他人, 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

但是, 許多人與事, 往往都是超越自己理解範圍的。

而更多人, 也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第七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

它心想, 聽別的狐狸說, 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 既然我吃不到葡萄, 何不嘗一嘗檸檬呢, 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

因此, 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第九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

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八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

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第八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

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九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

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第九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

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

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

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第十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

它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一個人會收穫什麼,源於他付出什麼行動。

付出什麼行動,源於他的觀念與心理。

說到這裡,想必你已經明白了一切。

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八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

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第八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

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九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

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第九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

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

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

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第十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

它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一個人會收穫什麼,源於他付出什麼行動。

付出什麼行動,源於他的觀念與心理。

說到這裡,想必你已經明白了一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