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慢性病都是這樣得的,看完此案例才明白,身體自己是最好的醫生

感謝閱讀!

2015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發佈了一份叫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的文件。 檔顯示, 在2012年, 全國超重和肥胖患者3.5億, 高血壓患者超2億, 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 血脂異常的1.6億人。 這還是12年的資料, 一晃又過去5年了。

我知道這個資料, 嚇唬不到你, 老實說, 也嚇不到我。 咱該怎麼生活, 還怎麼生活。 但這個資料, 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 至少有兩點, 第一, 西醫對於防治慢性病, 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如果你不小心患上慢性病, 你可以選擇西醫治療, 但你一定不要把希望全部寄託在西醫上。 第二, 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

可能對健康的損害很大。 這說明我們的健康智商, 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高。 很多人抱怨, 空氣不好, 水不好, 壓力大, 食物也不安全, 這是事實。 但身體是我們自己的, 你不能因為大環境不好, 就對自己的身體不加保護。 即便環境再不友好, 我們仍然有大量的優化空間, 足以幫助我們把身體變好。 我在多處提到, 要更健康, 以應對不再健康的世界, 這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健康智慧。

比如, 想一想慢性病到底是怎麼得的?都知道慢病的發病週期長, 那在這漫長的週期裡,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不加管控, 任由慢性病發展變重呢?舉個例子。 鼻子裡吸進了灰, 人會打噴嚏, 眼睛進了沙子, 會流眼淚, 感冒了, 會發燒咳嗽, 吃得不乾淨, 會拉肚子, 感覺很冷, 會哆嗦打冷顫, 這些都是身體在面對傷害時, 做出的保護反應。 你看看, 針對不同的威脅, 身體有對應的保護反應, 可見身體的保護系統, 其實是很發達的。 為什麼這個保護機制, 在慢性病面前, 就失效了呢。

再想深一層。 發燒,

既然是身體感染後的保護反應, 目的當然是啟動大量的免疫細胞, 去殺死病毒和細菌, 那發燒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嗎?為什麼要退燒呢?我見過不少養生的論述, 都提到同一個觀點, 就是發燒和發炎, 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在起作用, 你用藥物、輸液來降溫和消炎, 這是在幫倒忙。 初聽覺得有理, 細思這裡面有問題。 持續發燒, 會把人燒糊塗, 這是常識。 即便發燒沒有嚴重到那種程度, 但這完全可以說明, 發燒是對身體有害的。 退燒一定沒錯, 但這些養生觀點, 未必就不對。 因為抗生素可以殺菌消炎, 這會將身體的有益菌也同時殺死, 有益菌, 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力量, 殺了它, 免疫力就會下降。 免疫力下降了, 就更加容易感冒, 而且感冒了就更加難好,
這是大家常說的, 習慣輸液以後, 以後不輸液就沒有效果。 牽一髮而動全身, 正是此意。

有人就說了, 用物理降溫。 古人不都是用冷毛巾敷額頭嗎?這是個好辦法, 很多人也都知道, 但是為什麼現在用得少呢?因為發現管用的時候不多, 原因一是現在人的免疫力下降了, 受細菌和病毒侵襲後, 身體的免疫力, 不足以獨自消滅這些侵略者。 二是細菌和病毒, 在與抗生素的鬥爭中, 進化升級了, 前段時間網上熱傳的超級細菌, 就是這樣來的。 敷毛巾可能沒有用, 反而會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這就是一個矛盾, 幫助身體退燒, 不是太好, 不幫助身體退燒, 也不好。 凡事, 都要付出代價。 發燒, 對身體不好, 但這是身體免疫系統,

為了對抗細菌和毒素, 必須付出的代價。 慢性病, 正是身體為了對付急性病, 啟動保護機制留下的後遺症, 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體現。

再以糖尿病為例。 糖尿病是怎麼回事呢, 有點專業知識的人可能知道, 糖尿病是由高血糖轉變而來。 但這個轉變的過程中, 血糖並不總是過高的,也有偏低的時候,有時高有時低,醫學稱之為血糖波動。這就是身體的調控機制在起作用。當血糖過高,尤其是我們吃的精緻糖過多時,身體檢測到血糖升高的速度很快,就會讓胰島細胞,加班加點的生產胰島素,胰島素升高以後,肝臟和肌細胞,就會將血液中多餘的糖分,吸收並儲存為糖原,以備不時之需。這有點像節假日,商家搞促銷活動,要完成更多銷量,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商家會招聘一些兼職。促銷完成後,兼職人員會被遣散。

同樣的,面對大量的血糖,胰島素分泌一定會增加,這就是醫學所說的高胰島素血症。血糖降下去以後,這些多餘的胰島素怎麼辦呢,要去解除自己的職務,卸甲歸田。專業詞語,叫做滅活。它們會被送到肝臟處,肝臟會將它們代謝掉。如果這些激素,沒有及時的滅活,它們繼續發揮作用,血糖就會降低,這就是低血糖。低血糖一旦發生,這意味著血液中的營養減少,身體必須做出調控,胰島素分泌開始減少,肝臟將肝糖原分解為血糖,釋放到血液中,維持血糖濃度的平衡。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人都喜歡存錢,兜裡有錢膽子大。身體也喜歡儲蓄。肝臟儲備糖原,是為了在緊急情況時,給身體提供能量,是起救駕保命的作用,比如你激烈運動等特殊情況下,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就需要有能量儲備。但現在沒什麼緊急情況,僅僅是因為進食了一些糖分,你胰島素錯誤判斷情況,一時增多一時減少,血糖最後是穩定了,但卻導致肝臟消耗了儲備糖原,雖然肝臟還是會想辦法,將糖原儲備回去,但這終究不是件好事。

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肝臟,會對胰島素分佈的血糖回收指令,不太信服,也就是說,胰島素不三令五申的督促,肝臟不以為然。這個時候胰島素如果不增加,肝臟就不回收血糖。這在醫學上,叫做胰島素抵抗。當出現胰島素抵抗之後,胰島也變得消積了,簡單理解就是,反正我說話你也不聽了,我就懶得說了,我說也說得沒勁。於是胰島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減少以後,血糖就會很容易升高。即便到了這個時候,身體仍然沒有放棄調控機制。

血糖高,對血管臟器都有很大危害,胰島素是指望不上了,身體必須想其他辦法降低血糖。那怎麼辦呢?讓這多餘的糖,從尿液裡面排出去。糖尿糖尿,就是尿裡面有糖。血液中的糖,要到尿裡面去,就必須通過腎臟的過濾。這個方法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腎臟非常的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受傷害,那就讓這多餘的糖,沉積到腳底去,這就是糖尿病病足。如果腳底和腎臟都受不了,身體還會想辦法。肝臟是主要的血糖分發者,當這多餘的血糖,哪裡也去不了的時候,肝臟就想到了自己,肝開竅於目,肝臟會把這多餘的糖,運輸到眼睛裡面去,這就是糖尿病眼病。眼病、足病和腎病,是糖尿病的三大併發症。

從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規律,身體在面對急性情況時,總會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本來是臨時應急方案,但卻因為我們沒有做出任何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優化,不得不反復使用,這就帶來了很多後遺症。上面僅僅是舉了糖尿病的例子,其實大部分慢性病都存在這個規律。可以這樣概括,任何慢性病,都是身體為了應對緊急情況,不得已採取調整保護措施,希望為身體爭取恢復時間,所帶來的後遺症的積累效應。我們只有優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身體好不容易為我們爭取到的恢復時間內,幫助身體進行自我恢復。也正為如此,才有醫生提出,用生活方式解決生活方式病。

血糖並不總是過高的,也有偏低的時候,有時高有時低,醫學稱之為血糖波動。這就是身體的調控機制在起作用。當血糖過高,尤其是我們吃的精緻糖過多時,身體檢測到血糖升高的速度很快,就會讓胰島細胞,加班加點的生產胰島素,胰島素升高以後,肝臟和肌細胞,就會將血液中多餘的糖分,吸收並儲存為糖原,以備不時之需。這有點像節假日,商家搞促銷活動,要完成更多銷量,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商家會招聘一些兼職。促銷完成後,兼職人員會被遣散。

同樣的,面對大量的血糖,胰島素分泌一定會增加,這就是醫學所說的高胰島素血症。血糖降下去以後,這些多餘的胰島素怎麼辦呢,要去解除自己的職務,卸甲歸田。專業詞語,叫做滅活。它們會被送到肝臟處,肝臟會將它們代謝掉。如果這些激素,沒有及時的滅活,它們繼續發揮作用,血糖就會降低,這就是低血糖。低血糖一旦發生,這意味著血液中的營養減少,身體必須做出調控,胰島素分泌開始減少,肝臟將肝糖原分解為血糖,釋放到血液中,維持血糖濃度的平衡。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人都喜歡存錢,兜裡有錢膽子大。身體也喜歡儲蓄。肝臟儲備糖原,是為了在緊急情況時,給身體提供能量,是起救駕保命的作用,比如你激烈運動等特殊情況下,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就需要有能量儲備。但現在沒什麼緊急情況,僅僅是因為進食了一些糖分,你胰島素錯誤判斷情況,一時增多一時減少,血糖最後是穩定了,但卻導致肝臟消耗了儲備糖原,雖然肝臟還是會想辦法,將糖原儲備回去,但這終究不是件好事。

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肝臟,會對胰島素分佈的血糖回收指令,不太信服,也就是說,胰島素不三令五申的督促,肝臟不以為然。這個時候胰島素如果不增加,肝臟就不回收血糖。這在醫學上,叫做胰島素抵抗。當出現胰島素抵抗之後,胰島也變得消積了,簡單理解就是,反正我說話你也不聽了,我就懶得說了,我說也說得沒勁。於是胰島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減少以後,血糖就會很容易升高。即便到了這個時候,身體仍然沒有放棄調控機制。

血糖高,對血管臟器都有很大危害,胰島素是指望不上了,身體必須想其他辦法降低血糖。那怎麼辦呢?讓這多餘的糖,從尿液裡面排出去。糖尿糖尿,就是尿裡面有糖。血液中的糖,要到尿裡面去,就必須通過腎臟的過濾。這個方法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腎臟非常的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受傷害,那就讓這多餘的糖,沉積到腳底去,這就是糖尿病病足。如果腳底和腎臟都受不了,身體還會想辦法。肝臟是主要的血糖分發者,當這多餘的血糖,哪裡也去不了的時候,肝臟就想到了自己,肝開竅於目,肝臟會把這多餘的糖,運輸到眼睛裡面去,這就是糖尿病眼病。眼病、足病和腎病,是糖尿病的三大併發症。

從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規律,身體在面對急性情況時,總會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本來是臨時應急方案,但卻因為我們沒有做出任何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優化,不得不反復使用,這就帶來了很多後遺症。上面僅僅是舉了糖尿病的例子,其實大部分慢性病都存在這個規律。可以這樣概括,任何慢性病,都是身體為了應對緊急情況,不得已採取調整保護措施,希望為身體爭取恢復時間,所帶來的後遺症的積累效應。我們只有優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身體好不容易為我們爭取到的恢復時間內,幫助身體進行自我恢復。也正為如此,才有醫生提出,用生活方式解決生活方式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