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嚴監管下的銀行資產配置趨勢

目前商業銀行主要資產投資方向如何, 嚴監管環境下的銀行業將如何配置資產, 能否回歸存貸業務為主體、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商業銀行資產配置對債市影響幾何呢?

作者/明明 來源/明晰筆談 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

原標題/嚴監管下, 銀行資產配置走向何方?

2013年以來, 銀行業在發展傳統借貸業務的同時, 為擴大盈利、規避監管, 積極發展同業、理財以及各種表外業務, 帶來大量利潤的同時, 多層嵌套和加杠杆也積聚著系統性風險。 隨著金融去杠杆進度加速, 這些創新業務模式恐難以為繼。 2017年下半年,

十九大確立“雙支柱”宏觀調控體系和金委會的建立開啟了新一輪更猛烈的管控風暴, 兩個月的時間內密集發佈多項重要文件。 目前商業銀行主要資產投資方向如何, 嚴監管環境下的銀行業將如何配置資產, 能否回歸存貸業務為主體、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商業銀行資產配置對債市影響幾何呢?

一、宏觀視角看商業銀行資產配置及趨勢

表內資產配置方面, 大型銀行資產結構穩定, 中小銀行偏好股權及其他投資。 通過分析存款行金融機構資金運用方向可以發現, 2015年至2016年底, 銀行業整體的貸款與資金運用總額之比呈快速下降趨勢, 同時期股權及其他投資占比明顯提升, 在存貸利差縮小的情況下, 商業銀行傾向於將資金投向盈利性相對更高的股權及其他投資。

股權及其他投資形式多樣, 包括資管計畫、同業理財等, 在2016年以前規模增長較快, 嚴監管時期規模增加放緩甚至減少說明監管取得一定的成效。 2017年初金融去杠杆加速與嚴監管迫使銀行將資金更多地配置到穩定性更強的債券, 因此2017年初至今債券投資占比上升, 股權及其他投資比例下降, 貸款也略有上升。 單看大型國有銀行, 貸款和債券配置比例基本保持穩定, 說明嚴監管對於中小銀行的資產配置影響較大, 而大型國有銀行並不需要顯著調整資產配置比例以適應監管指標。

監管風暴成效大, 理財業務規模下降幅度明顯。 2016年以來一行三會重視控制銀行理財規模的過快增長, 2017年4月銀監會發佈《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將同業業務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 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要求重點關注同業業務、銀行理財和表外業務。 截至2017年6月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同比增長低於10%, 而環比自2016年底就出現了負增長。 此外, 銀監會發佈的《銀行資金空轉減少的勢頭繼續保持和鞏固》中提到, 2017年8月理財產品同比增速降至6.5%, 如果這一勢頭保持,2018年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大概率已經進入負增長。銀行同業專屬理財產品在2017年出現大幅下降,由2016年末的59900億元下降至2017年6月的46100億元。根據DM同業平臺發佈的2017同業理財半年報,同業表外業務回歸表內明顯,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降,2017年12月末參與機構數量較6月下降近4成。

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控制良好,各類型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均進入負增長。雖然缺乏2017年下半年理財產品規模資料,但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利差縮小,同業理財規模加速收縮,我們可以預計2017年下半年理財產品規模大概率保持環比負增長的態勢。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占比最高,環比增速下降最快,或將成為拉動理財產品總規模加速收縮的主要力量。

二、不同規模商業銀行表內資產結構和表外業務規模的變化

五大國有銀行存放同業規模縮小,短期債券持有增加。經過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公佈的年報和半年報數據的整理後發現,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五大行銀行間存放同業規模明顯下降,交易性金融資產中債券投資保持高增長。不同銀行間的變化趨勢並不一致,如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存放同業資產下降很迅速,而工商銀行仍然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的交易性債券投資中,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金融債占比較大,信用債投資的規模和增長均並不顯著。五大行資產負債表其他主要資產科目並沒有顯著變化,信貸規模增長貢獻了總資產規模增長的50%以上,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速穩定。五大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金融資產配置保持以長期債券投資為主的格局,同時短期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上升,一方面是受表外業務回表的推動,另一方面與符合監管指標情況下控制期限錯配,增加銀行盈利能力有關係。

股份制銀行存放同業規模大幅下降,交易性金融資產高速增長後穩定。我們選擇了中信行業分類股份制銀行的8家上市銀行,分別為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分析財報中各資產項後發現,最能體現同業理財監管對股份制銀行影響的指標是存放同業規模和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的變化,這與前面分析的五大行財務資料相一致。從財務資料走勢分析,股份制銀行和五大行基本一致,但從時間點看,二者走勢存在時間差。五大行存放同業科目在2015年至2016年年中達到高點,隨後存放同業規模開始快速下降,而股份制銀行該項在2016年底達到最高,可以解釋這一點的是監管部門對同業業務規模的控制首先從五大行著手,進而涉及到股份制銀行。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預測,在去年9月至今同業監管重炮轟擊下,存放同業規模或將繼續縮減,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或將大部分流向交易性金融資產,增持債券和權益證券。

表外業務規模擴張過度,預計2018年將進入規模縮小期。2017年7月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2016年末銀行業表外業務餘額為253.52萬億元,較2015年末提高12.04%。根據五大行定期報告計算,2017年上半年表外項目餘額增長達到8%,超過了2016年增速。2017年下半年表外業務的無序擴張更加受到重視,銀監會明確提出引導表外業務回表,因此可以預計未來表外業務規模或將步同業理財業務的後塵,出現較大幅度的規模縮減。

三、2018年商業銀行將如何應對不斷加碼的監管

2018年伊始,一行三會出臺的監管檔從頻率到強度均和2017年下半年不在一個水平線上。1月13日,銀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以下簡稱“銀監發4號文”),就檔內容而言,可以看做是2017年3月以來“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的升級版。銀監發4號文對銀行業的規範很全面,對於商業銀行資產端結構調整有影響的主要集中在第3條和第6條。第3條禁止違規開展同業、理財、表外、合作業務,嚴格控制影子銀行業務,進一步限制多層嵌套。2017年下半年,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規模已成下降趨勢,表外業務規模也不再快速增長,可以預計2018年同業、理財業務規模下降將成趨勢,表外業務回歸表內也幾乎成為必然事件。第6條提出了不准違規開展存貸業務和票據業務,引導商業銀行回歸表內信貸。

表外業務回表後資本充足率要求疊加資產端規模的限制或將擠壓債券配置空間。嚴監管下銀行同業、理財等業務規模仍可能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各類資產回表將增加總資產規模,這就對銀行保證監管部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維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銀行可能減少對流動性較低和存在風險的債券。

其次,金融去杠杆不斷深化,重點控制負債專案的過度擴張,將引起負債端更加緊張,與此同時也將限制銀行資產端總體規模銀行可能通過減少持有債券來對沖表外業務回錶帶來的杠杆率的上升。

從資產結構上看,債券配置空間減小,信貸業務規模有望上升,加之銀監發4號文對違規信貸的監管和控制,銀行或將更多資金用於支援實體經濟融資;從銀行盈利能力上看,債券和其他資產配置比例的下降可能限制銀行的盈利水準。

如果這一勢頭保持,2018年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大概率已經進入負增長。銀行同業專屬理財產品在2017年出現大幅下降,由2016年末的59900億元下降至2017年6月的46100億元。根據DM同業平臺發佈的2017同業理財半年報,同業表外業務回歸表內明顯,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降,2017年12月末參與機構數量較6月下降近4成。

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控制良好,各類型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均進入負增長。雖然缺乏2017年下半年理財產品規模資料,但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利差縮小,同業理財規模加速收縮,我們可以預計2017年下半年理財產品規模大概率保持環比負增長的態勢。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占比最高,環比增速下降最快,或將成為拉動理財產品總規模加速收縮的主要力量。

二、不同規模商業銀行表內資產結構和表外業務規模的變化

五大國有銀行存放同業規模縮小,短期債券持有增加。經過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公佈的年報和半年報數據的整理後發現,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五大行銀行間存放同業規模明顯下降,交易性金融資產中債券投資保持高增長。不同銀行間的變化趨勢並不一致,如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存放同業資產下降很迅速,而工商銀行仍然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的交易性債券投資中,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金融債占比較大,信用債投資的規模和增長均並不顯著。五大行資產負債表其他主要資產科目並沒有顯著變化,信貸規模增長貢獻了總資產規模增長的50%以上,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速穩定。五大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金融資產配置保持以長期債券投資為主的格局,同時短期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上升,一方面是受表外業務回表的推動,另一方面與符合監管指標情況下控制期限錯配,增加銀行盈利能力有關係。

股份制銀行存放同業規模大幅下降,交易性金融資產高速增長後穩定。我們選擇了中信行業分類股份制銀行的8家上市銀行,分別為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分析財報中各資產項後發現,最能體現同業理財監管對股份制銀行影響的指標是存放同業規模和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的變化,這與前面分析的五大行財務資料相一致。從財務資料走勢分析,股份制銀行和五大行基本一致,但從時間點看,二者走勢存在時間差。五大行存放同業科目在2015年至2016年年中達到高點,隨後存放同業規模開始快速下降,而股份制銀行該項在2016年底達到最高,可以解釋這一點的是監管部門對同業業務規模的控制首先從五大行著手,進而涉及到股份制銀行。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預測,在去年9月至今同業監管重炮轟擊下,存放同業規模或將繼續縮減,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或將大部分流向交易性金融資產,增持債券和權益證券。

表外業務規模擴張過度,預計2018年將進入規模縮小期。2017年7月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2016年末銀行業表外業務餘額為253.52萬億元,較2015年末提高12.04%。根據五大行定期報告計算,2017年上半年表外項目餘額增長達到8%,超過了2016年增速。2017年下半年表外業務的無序擴張更加受到重視,銀監會明確提出引導表外業務回表,因此可以預計未來表外業務規模或將步同業理財業務的後塵,出現較大幅度的規模縮減。

三、2018年商業銀行將如何應對不斷加碼的監管

2018年伊始,一行三會出臺的監管檔從頻率到強度均和2017年下半年不在一個水平線上。1月13日,銀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以下簡稱“銀監發4號文”),就檔內容而言,可以看做是2017年3月以來“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的升級版。銀監發4號文對銀行業的規範很全面,對於商業銀行資產端結構調整有影響的主要集中在第3條和第6條。第3條禁止違規開展同業、理財、表外、合作業務,嚴格控制影子銀行業務,進一步限制多層嵌套。2017年下半年,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等規模已成下降趨勢,表外業務規模也不再快速增長,可以預計2018年同業、理財業務規模下降將成趨勢,表外業務回歸表內也幾乎成為必然事件。第6條提出了不准違規開展存貸業務和票據業務,引導商業銀行回歸表內信貸。

表外業務回表後資本充足率要求疊加資產端規模的限制或將擠壓債券配置空間。嚴監管下銀行同業、理財等業務規模仍可能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各類資產回表將增加總資產規模,這就對銀行保證監管部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維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銀行可能減少對流動性較低和存在風險的債券。

其次,金融去杠杆不斷深化,重點控制負債專案的過度擴張,將引起負債端更加緊張,與此同時也將限制銀行資產端總體規模銀行可能通過減少持有債券來對沖表外業務回錶帶來的杠杆率的上升。

從資產結構上看,債券配置空間減小,信貸業務規模有望上升,加之銀監發4號文對違規信貸的監管和控制,銀行或將更多資金用於支援實體經濟融資;從銀行盈利能力上看,債券和其他資產配置比例的下降可能限制銀行的盈利水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