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即教育”意味著什麼?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這是陶行知先生主要宣導的教育理念。

這三句話陶行知到底想要說什麼?我們先不必深究, 如有需要可自行百度即可。 今天我想從當今父母培養子女的角度, 來從我的角度解讀一下“生活即教育”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我們先定義一下, 教育是什麼。 簡單來說, 教育就是讓被教育者獲得身心成長的一種手段。 這個教育的定義, 有別于通常意義上的知識傳播, 或者價值觀灌輸。

生活即教育, 我們可以理解為生活本身就是人身心成長的最重要組成, 它是自有人類以來一直都在進行著的,

也永遠不會結束的一種身心成長過程。 它不會因為你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 或者你是否意識到教育正在發生, 而有所改變。

比如, 胎兒自出生之後, 他便開始了屬於他自己獨有的生活。 他餓了, 便要吃奶。 於是他就開始尋找乳房, 逐漸掌握了吃奶的技術。 通過吃奶這件事情, 他熟悉了母親的味道, 後來便認識了母親。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那就是生存技術的掌握、嗅覺、視覺等諸多感覺器官的發育與成熟, 並開始在合適的時機應用。 這就是生存本能驅動下, 嬰兒自主開始的學習過程。 這個過程, 是現實生活給初生嬰兒帶來的教育。

嬰兒還不會說話, 但是他一定有自己的需求存在。 比如冷暖、饑渴等需求需要傳遞給自己的母親,

於是他學會了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母親不理解他的需求, 或者不能及時滿足他的需求, 他便嚎啕大哭, 根本不管你正在忙著做什麼。 這就是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 他學會了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才會教育自己的母親多關注自己的孩子, 多去照顧自己的孩子, 只有這樣這個嬰兒才能存活。 這就是嬰兒在生活中去教育自己的父母, 讓他們學會做父母之事。 如果你不學, 或者不肯做好父母, 他便用哭鬧來製造緊張和焦慮, 從而讓你被迫做出改變。

如果母親能夠及時地理解孩子的需求, 及時地做出相應的行動來回饋嬰兒的需求, 這個嬰兒就能學會用微笑來獎勵父母當下正確的行為。

嬰兒的微笑, 能夠讓父母大為寬心, 因為這意味著嬰兒的精神狀態良好, 智力發育正常, 當下需求得到滿足。 父母通過嬰兒的微笑, 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這就是生活自然而然地教育會獎勵父母的嬰兒, 會照顧好自己孩子的父母。

可能您會覺得, 嬰兒的這些行為, 僅僅與生存本能有關。 那我們再說說幼兒的身心發展。

當嬰兒具有一定行動能力和語言能力之後, 他便脫離了嬰兒階段, 成長為一個幼兒。 這時候已經具備了離開父母身邊的能力, 也具備了表達自己需求和情緒的能力。 這時候, 他們便要逐漸遠離父母的身體, 去探索周邊的事物。 比如, 翻箱倒櫃去尋找各種物品, 拆分或者砸壞各種物品, 還喜歡去嘰裡旮旯兒轉轉,

瞭解一下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東西。 這就是他們在生活中的場景中去認識事物, 瞭解環境的構成, 並熟悉環境中所有的事物, 以便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環境, 也能在危險到達時迅速脫離這個環境。 這種為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所開展的認知活動, 它並非由父母或者教育者設計而開展的, 他僅需在真實生活的環境中自然而然開始的。 這些認知活動, 既是一種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過程, 更是他們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感說, 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活動, 幼兒簡直不知道能做什麼。 莫非要他們正襟危坐地學習嗎?莫非要他們躺著只去長身體嗎?

所以, 幼兒的生活, 實質上就是由基本的生存、自我學習與教育的認知活動組成。

正所謂生活即教育。

可能您還會說, 這不還是本能的趨勢嗎?確實是, 人的生活, 不就是受本能的驅使而進行的生存與發展的活動嗎?比如你上班、你掙錢、你找物件結婚、你生小孩, 你所有的生活, 不都是受本能驅使而開始的生存與發展的活動嗎?

這裡所指的教育, 是促進人的心智發展的手段, 或者過程。 但是很多家長認為, 教育就是要可以去設計, 正襟危坐地教授點什麼東西。 甚至很多家長還認為, 兒童不接受所謂的教育, 是無法生存與發展的, 是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的。 為了讓自己孩子們能夠擁有生存能力, 搞了很多所謂的教育概念, 比如情商教育、挫折教育等等, 用一些教材, 或者用培訓的方式去指導孩子成長。

說實話,這太低級了。這些東西,怎麼可能與一個兒童想要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本能驅動力量相提並論?如果一個兒童天生的生存與發展的本具智慧不存在,人類恐怕早已滅絕,更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

回到生活及教育的話題。舉一個更為實際的例子。比如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睡覺,被老師發現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1、老師跟家長溝通;

2、老師跟孩子談話;

3、家長跟孩子談話;

4、大家一起來分析原因。比如是不是晚上睡覺太晚?為什麼太晚?是不是玩的時間太多或者寫作業太慢?

5、找到原因後研究對策,然後開始試行;

4、孩子認識到錯誤而做出改進的保證;

……

孩子的這個錯誤得到妥善的解決了。孩子開始認識到,上課睡覺,會影響學習成效,同時也會給其它同學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務必要改正。所以這個孩子就努力使自己上課不再有睡覺的可能。與此同時,父母從這個過程中開始思考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開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的身心繼續成長,以後他會明白,不僅上課不能睡覺,也不能唱歌,更不能跳舞。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帶來和上課睡覺差不多的結果,比如課堂效率下降、影響別人的學習狀態等等。

這就是教育的發生。這個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學校正常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當這件事情出現之後,教育就發生了。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那麼顯著教育也沒有發生。也就是說,生活中真實的事情,真實的需求,才是教育發生的根本。如果你試圖提前告訴學生上課不能睡覺,不能打人,要努力學習,認真聽講,這些東西,就不再促進教育的發生,它實質上是一種要求、規則,是強迫別人執行,所以它並不存在任何教育的意義。

當然,我這麼說並非是指規則沒有意義。我說的是,脫離真實生活的發生,提前去進行刻意的教育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每一個小學生都會被要求做手抄報。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能明白,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有很多認知和能力成長的機會。比如説明孩子規劃一個主題內容的聚合,比如説明孩子提高圖文版式設計的能力,並通過班級展示來學習到更美更合理的設計,並逐漸悟到這種平面圖文的設計規律。比如能夠讓孩子學會組織內容、精簡內容、調整內容;比如能夠讓孩子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新問題;比如能夠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並能從成功的作品中獲得自信,等等。

如此多的進步可能,如此多的認知發展機會,那我們是不是要提前讓孩子去學一下手抄報的技術呢?這是很多家長喜歡的思維模式,那就是花錢去學點才藝,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至於落後。

其實沒有必要。老師要求孩子們做手抄報,這是孩子學習生活中存在的真實需求。既然學校有這樣的要求,那麼我們就帶著孩子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好,一點一滴地去認真對待吧。所以,這種真實的學習生活的要求,就是孩子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這就是生活帶來的教育的可能。

又比如說,一個孩子學會了偷錢。

偷錢這種行為大家都不會認可,因為它未被社會的公平性,侵犯了他人的財產,堅決要制止。但是,制止或者懲罰就可以了嗎?

不是的。作為父母,要開始反思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我們認為,十有八九是孩子沒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或者他們的合理需求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於是他們便自己想辦法解決。所以出現了偷錢的行為。當然也許還有其它的原因,這裡不再詳細解讀。

正是因為生活中,我們的言行導致了孩子偷錢的結果,所以我們開始反思,我們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確保孩子沒有偷錢的必要同時也借此機會闡明做人做事做學問應該有的態度和姿勢。這個過程,教育就發生了。這是真實的生活所創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所包含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除了真實生活中出現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時機之外,維持生活本身的運營,也無時無刻在發生著教育的作用。

比如,你不認真,就學不好。你學不好就會成績下降。成績下降就會導致考學困難。考不上好學校,你的生活就沒有更多的選擇。你的行為帶來的一定的結果。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個結果,你都只能接受它。當然,你可能會難受,或者難過,這種不好的感受反過來讓你反思,讓你重新審視你的言行是否符合規律。這就是現實生活的現狀,正在教育你,幫助你調整行為態度。

比如一個父母不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天天拿著學習成績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去剝奪他們的權利,去毀滅他們的希望,這一切都以某種愛的名義實施。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但是,你的孩子可能會厭學,可能會輟學,可能會抑鬱,可能會自殺。現實生活一定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當你被打疼了,害怕了,你就必然會調整你的行為態度,換一種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直到你的孩子變得更好。一旦做錯,現實馬上又會給你一記新的耳光,直到你調整好你的父母行為。生活會驅使你去改變錯誤的行徑,最終符合規律方可。這不是教育是什麼?

總之,基於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必然會讓你通過生活來進行自我教育。如果你做人做事做學問不符合規律,那麼現實生活就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從而讓你調整。

說實話,這太低級了。這些東西,怎麼可能與一個兒童想要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本能驅動力量相提並論?如果一個兒童天生的生存與發展的本具智慧不存在,人類恐怕早已滅絕,更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

回到生活及教育的話題。舉一個更為實際的例子。比如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睡覺,被老師發現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1、老師跟家長溝通;

2、老師跟孩子談話;

3、家長跟孩子談話;

4、大家一起來分析原因。比如是不是晚上睡覺太晚?為什麼太晚?是不是玩的時間太多或者寫作業太慢?

5、找到原因後研究對策,然後開始試行;

4、孩子認識到錯誤而做出改進的保證;

……

孩子的這個錯誤得到妥善的解決了。孩子開始認識到,上課睡覺,會影響學習成效,同時也會給其它同學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務必要改正。所以這個孩子就努力使自己上課不再有睡覺的可能。與此同時,父母從這個過程中開始思考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開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的身心繼續成長,以後他會明白,不僅上課不能睡覺,也不能唱歌,更不能跳舞。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帶來和上課睡覺差不多的結果,比如課堂效率下降、影響別人的學習狀態等等。

這就是教育的發生。這個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學校正常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當這件事情出現之後,教育就發生了。如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那麼顯著教育也沒有發生。也就是說,生活中真實的事情,真實的需求,才是教育發生的根本。如果你試圖提前告訴學生上課不能睡覺,不能打人,要努力學習,認真聽講,這些東西,就不再促進教育的發生,它實質上是一種要求、規則,是強迫別人執行,所以它並不存在任何教育的意義。

當然,我這麼說並非是指規則沒有意義。我說的是,脫離真實生活的發生,提前去進行刻意的教育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每一個小學生都會被要求做手抄報。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能明白,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有很多認知和能力成長的機會。比如説明孩子規劃一個主題內容的聚合,比如説明孩子提高圖文版式設計的能力,並通過班級展示來學習到更美更合理的設計,並逐漸悟到這種平面圖文的設計規律。比如能夠讓孩子學會組織內容、精簡內容、調整內容;比如能夠讓孩子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新問題;比如能夠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並能從成功的作品中獲得自信,等等。

如此多的進步可能,如此多的認知發展機會,那我們是不是要提前讓孩子去學一下手抄報的技術呢?這是很多家長喜歡的思維模式,那就是花錢去學點才藝,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至於落後。

其實沒有必要。老師要求孩子們做手抄報,這是孩子學習生活中存在的真實需求。既然學校有這樣的要求,那麼我們就帶著孩子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好,一點一滴地去認真對待吧。所以,這種真實的學習生活的要求,就是孩子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這就是生活帶來的教育的可能。

又比如說,一個孩子學會了偷錢。

偷錢這種行為大家都不會認可,因為它未被社會的公平性,侵犯了他人的財產,堅決要制止。但是,制止或者懲罰就可以了嗎?

不是的。作為父母,要開始反思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我們認為,十有八九是孩子沒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或者他們的合理需求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於是他們便自己想辦法解決。所以出現了偷錢的行為。當然也許還有其它的原因,這裡不再詳細解讀。

正是因為生活中,我們的言行導致了孩子偷錢的結果,所以我們開始反思,我們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確保孩子沒有偷錢的必要同時也借此機會闡明做人做事做學問應該有的態度和姿勢。這個過程,教育就發生了。這是真實的生活所創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所包含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除了真實生活中出現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時機之外,維持生活本身的運營,也無時無刻在發生著教育的作用。

比如,你不認真,就學不好。你學不好就會成績下降。成績下降就會導致考學困難。考不上好學校,你的生活就沒有更多的選擇。你的行為帶來的一定的結果。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個結果,你都只能接受它。當然,你可能會難受,或者難過,這種不好的感受反過來讓你反思,讓你重新審視你的言行是否符合規律。這就是現實生活的現狀,正在教育你,幫助你調整行為態度。

比如一個父母不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天天拿著學習成績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去剝奪他們的權利,去毀滅他們的希望,這一切都以某種愛的名義實施。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但是,你的孩子可能會厭學,可能會輟學,可能會抑鬱,可能會自殺。現實生活一定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當你被打疼了,害怕了,你就必然會調整你的行為態度,換一種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直到你的孩子變得更好。一旦做錯,現實馬上又會給你一記新的耳光,直到你調整好你的父母行為。生活會驅使你去改變錯誤的行徑,最終符合規律方可。這不是教育是什麼?

總之,基於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必然會讓你通過生活來進行自我教育。如果你做人做事做學問不符合規律,那麼現實生活就會給你一記響亮的耳光,從而讓你調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