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脫貧攻堅我們在行動】大竹縣唐小佩:不戀“高管”做“村官”

四川新聞網達州3月14日訊今年40歲的唐小佩, 出生於四川省大竹縣白塔街道西城社區;丈夫劉剛, 是楊通鄉陽光村土生土長的“村裡娃”。 2003年, 夫妻倆南下打工。 多年拼搏, 兩人先後當上企業高管, 薪酬豐厚, 還經營著一份自己的產業, 成為鄉親們羡慕不已的“大老闆”。 而現在, 夫妻倆依然是“老闆”, 不同的是, 他們經營的大竹縣太陽花農業專業合作社已在家鄉——楊通鄉陽光村“落地生根”。 2016年, 合作社實現收入960萬元, 解決周邊村民務工110人。 如今, 提起唐小佩夫婦, 鄉親們除了羡慕, 更多了一份敬重。

“能人助村”, 她找到了“拉鄉親們一把”的秘訣

從“白領女高管”到“致富帶頭人”, 唐小佩角色的轉變源自於大竹實施的“能人助村”行動計畫。

大竹縣是傳統農業大縣, 也是省定貧困縣。 長期以來, 農村人口量大面寬與基層難管難治的問題相互交織;農村幹部年齡學歷斷層、思路僵化、缺乏帶動力的現狀與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不適應。 如何破局?引用“能人資源”, 發展“歸雁經濟”成為了突破口。

作為省定貧困村, 楊通鄉陽光村的困境和很多發展滯後的村子相似:年輕人外出打工, 老人兒童留守, 勞動力不足, 土地閒置撂荒, 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每次回鄉, 鄉親們都管我叫‘老闆’, 我卻聽出了‘弦外之音’——你在外面發達了, 卻安於享受, 不拉鄉親們一把,

算什麼能耐?”逐漸的, 唐小佩有了回鄉創業的念想。

2013年初, 一個偶然的機會, 唐小佩在網上看到大竹縣“回引在外能人, 助力農村發展”的報導。 “能人助村”的思路在她內心產生了強烈共鳴。

2013年7月, 她毅然放棄了在廣東的優厚待遇和舒適生活, 懷揣所有積蓄回到了家鄉, 她期待著“能為家鄉帶來變化的同時, 自己也能得到鄉親們的認可”。

如何發力, 另闢蹊徑開啟“能人思維”是關鍵

2014年初, 首期投入資金800萬元, 流轉土地385畝——大竹縣太陽花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太陽花食品公司相繼應運而生。 唐小佩準備大幹一場, 可創業的興奮勁還沒過, 打擊就一個接著一個來。

“在農業、農村這門學問面前, 我就像一個剛進幼稚園的孩子。 ”結果可想而知:種果樹,

要麼死掉、要麼不結果;搞養殖, 疫病防控不到位, 存活率低;原本準備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紛紛轉為觀望。

“兩口子在外面發展得那麼好, 現在回來伺候田土, 看來這事不靠譜。 ”鄉親們的議論讓唐小佩“壓力山大”。

“‘能人助村’計畫的出發點, 就是要利用‘能人’在外的眼界和思路, 走出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盲目上項目、粗放搞擴張, 豈不是又重回‘老路’?”楊通鄉黨委書記袁冬冰的一席話提醒了她。

“陽光村有自身的村情民情, 找到一條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是關鍵。 ”得益於在企業多年的管理經驗, 唐小佩迅速調整思路, 開始尋找癥結、對症下藥。

她的第一步棋落在了產業佈局上。 種植業投入高、見效慢, 養殖業收益高、風險大。 為了兼顧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

她巧妙地找到了鄉村旅遊業這個平衡點。 “圍繞鄉村旅遊打造產業帶, 走出一條農旅文融合發展的新路。 ”

果樹前兩三年不掛果, 周圍建起農家樂;魚塘不僅搞養殖, 還能舉辦釣魚比賽。 “能人思維”一打開, 230多畝桃樹、葡萄、核桃, 50多畝魚塘、豬場、雞場的“農旅文產業園”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 為了激發貧困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唐小佩探索出了“合作社+貧困戶+黨支部+產業”發展模式, 配套各產業建立了相應的利益連結機制。 “比如葡萄園, 種植、管護全部由合作社負責, 通過‘721’利益連結模式分紅, 也就是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各占70%、20%、10%, 這樣就規避了貧困戶的風險, 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

一套“組合拳”下來, 觀望的村民吃了“定心丸”。

全村3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吸收入社, 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流轉土地入股再加返聘務工。 2016年, 貧困戶人均增收達2600元。

“能人”當“村官”, 身份轉變引發“裂變效應”

常言道:金杯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 唐小佩的付出得到了全體村民的認可和擁戴。 2016年12月, 大竹縣啟動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 唐小佩以高票當選為陽光村支部書記。 “這是鄉親們對我最大的認可肯定, 唯有再接再厲回報這份信任和期待!”唐小佩坦言。

據瞭解, 2013年換屆以來, 大竹縣共有146名“能人”進入了村“兩委”班子, 有25人走上了黨組織書記崗位, 39個“後進村”借力“能人”實現了轉化升級。

從“高管”到“村官”, 唐小佩的身份轉變也使得“能人助村”產生了“裂變效應”。 在陽光村, 越來越多的“在外能人”正加入到回鄉創業的隊伍中來。

“如果不是唐書記親身示範和大力幫助,說實話,我還沒有足夠勇氣回鄉搞養殖。”陽光村6組村民劉平一直在上海打工。2014年底,劉平回了趟老家,通過實地調查瞭解,辭掉在上海的工作,很快建立了生態養殖場。

如今,劉平的養殖場年出欄山羊近百頭,出欄生豬50頭,出欄肉鴨200餘隻,年銷售收入近10萬元。“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劉平說,下一步,他打算註冊家庭農場,有了太陽花合作社在技術、資訊、銷售管道上的有力支援,他有信心做大做強。

“合作社正在重點培育的家庭農場有13家。讓這些家庭農場形成集群效應,全村產業實現既有長線發展專案,又有‘短平快’項目,種植、養殖形成立體、迴圈、生態發展格局,形成穩固的特色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增強。”回引能人,助力脫貧攻堅,對於唐小佩來說,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越來越多的“在外能人”正加入到回鄉創業的隊伍中來。

“如果不是唐書記親身示範和大力幫助,說實話,我還沒有足夠勇氣回鄉搞養殖。”陽光村6組村民劉平一直在上海打工。2014年底,劉平回了趟老家,通過實地調查瞭解,辭掉在上海的工作,很快建立了生態養殖場。

如今,劉平的養殖場年出欄山羊近百頭,出欄生豬50頭,出欄肉鴨200餘隻,年銷售收入近10萬元。“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劉平說,下一步,他打算註冊家庭農場,有了太陽花合作社在技術、資訊、銷售管道上的有力支援,他有信心做大做強。

“合作社正在重點培育的家庭農場有13家。讓這些家庭農場形成集群效應,全村產業實現既有長線發展專案,又有‘短平快’項目,種植、養殖形成立體、迴圈、生態發展格局,形成穩固的特色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增強。”回引能人,助力脫貧攻堅,對於唐小佩來說,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