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延伸黨建觸角 夯實基層基礎 鞏固支部堡壘

濉溪縣劉橋鎮火神廟村河西黨支部火神廟自然莊黨小組正在議事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當前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各種利益矛盾交織複雜化的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如何更好地發揮聯繫服務群眾的作用,鞏固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是各級黨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堅決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特別是把報告中提出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落實到工作實踐中,主動順應群眾期待,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在全鎮各行政村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做法,全力激發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強化基層黨組織“造血功能”,有力延伸了黨建觸角、夯實了基層基礎、鞏固了黨支部的堡壘作用,達到了幹群同心同向同德、社會共建共治共用的良好效果。

困惑——

黨員活動難組織 幹群管理難到位 堡壘作用難發揮

劉橋鎮東靠濉溪縣主城區,扼守淮北市西大門,占地面積8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35個自然莊、19個黨總支、2117名黨員,因鎮域面積大、自然莊多、黨員人數多,加之村級以下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本身存在服務功能局限,全鎮基層黨組織工作處於被動“三難”局面。

首先,黨員活動難組織。 隨著黨員人數的逐年增加,基層工作任務強度的不斷增大,鎮村黨支部每年除了組織召開七一表彰、民主生活會等規定性會議外,很難組織起其他更符合黨員“口味”、更“接地氣”的活動,可見以支部為單位的黨組織生活形式已難以滿足黨員個體需要。

其次,幹群管理難到位。 農村黨員群眾多居住分散、就業不集中、流動性較大,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吸引力較低,都在一定層面上導致對黨員群眾的管理服務難到位、不到位。

第三,堡壘作用難發揮。 因村級以下黨組織所搭建的為民服務平臺較少,黨員作用發揮多依賴于自覺自發,群眾訴求經常不能及時得到解決,久而久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遭到“腐蝕性”削弱,造成一些重點工作進展緩慢,甚至久推不動。

破題——

圍繞一個目標 調動兩個主體 發揮三大作用 強化四大保障

面對基層黨組織工作情況複雜、涉及面廣、任務繁重等諸多挑戰,濉溪縣劉橋鎮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把黨的組織和工作置於基層最前沿、群眾第一線,通過在全鎮除搬遷安置以外的13個村118個自然莊建立了79個黨小組,圍繞一個目標、調動兩個主體、發揮三大作用、強化四大保障,切實把組織優勢融合為破局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強大力量,產生了巨大持久的“黨小組效應”。

圍繞一個目標。 濉溪縣劉橋鎮結合鎮域發展實際,打破固化支部模式,明確提出了以“緊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當前黨政中心工作,著力推廣‘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實踐,打通全鎮黨員管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步路’,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淮北篇章貢獻更多劉橋力量”為主要內容的工作目標。

調動兩個主體。 要進一步擦亮黨員本色,必須找准黨建工作用力方向,要最終獲得群眾認可,必須盡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切實調動黨員、群眾兩個主體。 一是調動黨員主體。 明確黨員責任崗位,充分發揮黨員在精准扶貧、信訪維穩、文明創建、移風易俗、“三大革命”等重點工作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此基礎上,鎮包片包村黨員幹部每週一下午固定開展入戶連心“大走訪”活動,農技、民政、社保等業務部門的黨員還帶著筆記型電腦,開展“背包式”走訪。 截至目前,全鎮黨員幹部先後開展各類“送溫暖”入戶扶貧4800餘次,村主要幹道扶貧政策解讀320餘次,發放精准扶貧宣傳折頁1.2萬餘份;自然莊黨小組共接待群眾1400餘人次,調處矛盾糾紛383件,化解信訪隱患265件;570余名黨員志願者加入到鎮文明創建隊伍,全力助力鎮容鎮貌的“靚化”;累計徵集各類意見建議2200條次,涉及集體經濟發展、棚改搬遷安置、環境污染治理、農田水利和道路建設等方面內容。 二是調動群眾主體。堅持做到“始終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扎實推進“無職黨員1 10聯繫群眾制”,讓群眾利益訴求“有門”,切實用走近群眾提高群眾的滿意度,用服務群眾換取群眾的幸福度。過去,很多群眾普遍反映,黨組織只到村級,反映問題只能去村部,即便去了,在排隊辦完自家的事務後,看到人數有限的村幹部都在忙,也沒有機會和村幹部交流,難免對黨的政策、工作等方面有想不通、不支持、不理解的地方,久而久之,參與度、熱情度都在慢慢冷卻,現在,因為每個自然莊都建立了黨小組,每家還有自己的黨員連絡人,不僅只要出了家門就能反映在生產生活上的問題,而且黨員態度特別認真負責,能現場解決的絕不推諉拖延,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立刻登記在群眾來訪台賬上限時給予答覆,這樣的便捷和效率是前所未有的,作為群眾,自然會大力支持黨的各項工作。

發揮三大作用。一是延伸黨建觸角。通過“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做法,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觸角”得以延伸到自然莊一級,真正把黨的工作做到了全鎮群眾的“自家門口”、做到了群眾的“心坎兒上”。王堰村黨總支書記王修設滿臉笑容地說:“棚戶區改造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其他地方的經驗來看,因未能深入傾聽群眾的呼聲等各種原因,在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王堰村是棚改重點村,工作壓力很大。在2017年下半年的時候,全鎮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群眾反映問題可以直接到家門口找黨小組,這樣以來,我們前後通過群眾來訪梳理問題295條,解決問題295條,且實現‘零上訪’。我們村涉及近2300餘名群眾的棚改工作能開展的如此順利,確實得益於家門口的黨小組啊。”二是夯實基層基礎。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核心是群眾,進一步提升黨員服務能力至關重要,劉橋鎮通過推行黨小組做法,推動黨員進行一線錘煉,進一步克服“本領恐慌”、消除“象牙塔思維”。劉橋村選調大學生村官柳潔表示,自己是研究生畢業,未就業前認為村一級工作應該很輕鬆,工作後才發現,劉橋村“兩委”班子僅有6人,但一個村的群眾卻近6000人,1:1000的服務比例實在令人力不從心,進而造成群眾工作不具體、不及時、不深入,群眾滿意度自然不高。後來,劉橋鎮在劉橋村的自然莊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試點,自己有幸成為第一批自然莊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把黨小組親切的稱之為“大管家”、“先鋒驛站”、“家門口的黨小組”等,群眾滿意認可了、自己的服務能力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工作越做越扎實,著實令人備受鼓舞。三是鞏固支部堡壘。通過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心下移、關心下移,使得幹群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不斷增強,支部堡壘作用愈發堅實。王堰村黃莊群眾黃文田說:“過去部分黨員幹部‘無事不登三寶殿’,後來儘管一直在開展“大走訪”活動,黨員幹部能夠撲下身子來村裡,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要辦事,很多時候還得去村部,不是很方便,總覺得歸屬感、幸福感提不上去。不過,現在大有改觀,自從莊裡建了黨小組,出了家門步行2分鐘就到,前兩天還過去諮詢了精准扶貧‘雨露計畫’的相關政策,工作人員耐心地講解了相關內容,還現場操作演示線上申請的方法。黨的服務越來越到位了,確實很滿意,會發動全家人、全村人大力支持鎮委的各項工作。”

強化四大保障。一是隊伍保障。同步完善黨小組組織架構,各村黨總支決定自然莊黨小組數量和黨員組成、由各自然莊黨小組黨員選舉產生黨小組組長,做到自然莊黨小組成立流程規範、隊伍素質保證、民聲聽取到位;同步配備黨小組先鋒人員,結合大走訪活動,實行鎮、村、莊黨員兜底幫扶,推動黨員深入一線、聯繫群眾;同步充實黨小組社會力量,推進鎮1843名微笑志願服務隊成員及3名“雙創之星”、2個“青年文明號”企業負責人參與進來,打造起全鎮2.1萬戶自然莊群眾“服務圈”。二是陣地保障。按照“就近方便、規模適中”的原則,黨小組統一選址在人流量較大、地理位置輻射面居中的村民家中,對於人口規模在500人以下的或沒有黨員的自然莊,由臨近的自然莊共用黨小組陣地;對於人口規模在2500人以上且黨員人數較多的自然莊,分批次建立2至3個黨小組陣地,科學滿足群眾需求。目前,以劉橋村陳圩黨支部前陳自然莊黨小組為典型推廣,全鎮累計打造了不同特色的黨小組79個。三是制度保障。一方面,創新推行定期活動制度、幹部聯組制度、黨員聯戶制度、會議制度、事項辦理制度、黨員評議制度、黨員自願認領崗位制度等“黨小組七大工作制度”,做到責任厘清、工作壓實、服務精准;另一方面,嚴格推行“黨小組考核評價制度”,各村黨總支將參照《劉橋鎮2018年基層黨建工作考核細則》,結合各黨小組“黨建 重點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考核,年終鎮黨委將對評選出的“優秀黨小組”、“優秀黨小組長”進行表彰。四是待遇保障。在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的同時,以人為本、落實待遇,實行黨小組長和村民組長同薪同酬,極大地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下一步,將以“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為有力抓手,進一步突出黨小組特色,放大黨小組效應,推動並理順全鎮2018年基層黨組織換屆工作。

啟示——

觀念轉變是前提 不忘初心是根本 改革創新是重點 壓實責任是保障

濉溪縣劉橋鎮以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為抓手,加強和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的成功做法,關鍵在於準確把握“新時代”精髓要義,積極把幹群的思想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給新時代下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帶來了諸多借鑒意義和有益啟示。

觀念轉變是前提。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秉承這種理念,劉橋鎮全力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做法,在基層黨組織工作中,融入志願者、企業、群眾等多方多元、各行各業的社會力量,不斷提升村民自治的社會治理服務功能,形成了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式,營造了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發展成果人人共用的良好局面。實踐證明,加強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結合實際、大膽創新。

不忘初心是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老百姓的恩情,任何時候都不能淡化對老百姓的情感。劉橋鎮堅持將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服務群眾上,讓群眾有話能講、有苦能訴、有理能說,解決了過去說話地方缺、辦事機會少、訴求途徑窄的問題,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鞏固了黨在農村基層的群眾基礎。因此,強化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做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真正依靠群眾、尊重群眾、融入群眾,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才能贏得群眾的最大擁護和支持。

改革創新是重點。變革的時代需要用心人,党建的大廈呼喚創新者。劉橋鎮“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的做法,之所以能夠在各自然莊迅速推開、成效凸顯,就在於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從以最大限度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為提升基層組織力為“法寶”的工作理念到“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突破鎮村兩級黨支部固有模式的工作載體,從堅實的骨幹隊伍、以人為本的待遇落實到實用的服務場所、健全的制度機制的實際舉措,無不體現著創新驅動的勇氣和敢闖敢試的擔當,激發了全鎮上下幹群一心、共促崛起的正能量。實踐證明,創新是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便民服務品質的活水源泉,是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的澎湃動力。

壓實責任是保障。抓好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做到上緊發條、壓實擔子,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推進“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的工作進程中,劉橋鎮黨委始終堅持把黨建目標與黨員責任同確立、同加強,緊緊抓住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發揮鎮委和鎮黨委書記“一線指揮部”和“一線總指揮”的作用,形成“包片幹部 包村幹部 村主要負責人 指導員 社會力量”五位元一體的全組織責任覆蓋,有效強化了全鎮黨員幹部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使命擔當,充分體現了全鎮黨員落實十九大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自覺。可見,抓好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團結拼搏,攻堅克難,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王迎迎)

二是調動群眾主體。堅持做到“始終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扎實推進“無職黨員1 10聯繫群眾制”,讓群眾利益訴求“有門”,切實用走近群眾提高群眾的滿意度,用服務群眾換取群眾的幸福度。過去,很多群眾普遍反映,黨組織只到村級,反映問題只能去村部,即便去了,在排隊辦完自家的事務後,看到人數有限的村幹部都在忙,也沒有機會和村幹部交流,難免對黨的政策、工作等方面有想不通、不支持、不理解的地方,久而久之,參與度、熱情度都在慢慢冷卻,現在,因為每個自然莊都建立了黨小組,每家還有自己的黨員連絡人,不僅只要出了家門就能反映在生產生活上的問題,而且黨員態度特別認真負責,能現場解決的絕不推諉拖延,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立刻登記在群眾來訪台賬上限時給予答覆,這樣的便捷和效率是前所未有的,作為群眾,自然會大力支持黨的各項工作。

發揮三大作用。一是延伸黨建觸角。通過“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做法,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觸角”得以延伸到自然莊一級,真正把黨的工作做到了全鎮群眾的“自家門口”、做到了群眾的“心坎兒上”。王堰村黨總支書記王修設滿臉笑容地說:“棚戶區改造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其他地方的經驗來看,因未能深入傾聽群眾的呼聲等各種原因,在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王堰村是棚改重點村,工作壓力很大。在2017年下半年的時候,全鎮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群眾反映問題可以直接到家門口找黨小組,這樣以來,我們前後通過群眾來訪梳理問題295條,解決問題295條,且實現‘零上訪’。我們村涉及近2300餘名群眾的棚改工作能開展的如此順利,確實得益於家門口的黨小組啊。”二是夯實基層基礎。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核心是群眾,進一步提升黨員服務能力至關重要,劉橋鎮通過推行黨小組做法,推動黨員進行一線錘煉,進一步克服“本領恐慌”、消除“象牙塔思維”。劉橋村選調大學生村官柳潔表示,自己是研究生畢業,未就業前認為村一級工作應該很輕鬆,工作後才發現,劉橋村“兩委”班子僅有6人,但一個村的群眾卻近6000人,1:1000的服務比例實在令人力不從心,進而造成群眾工作不具體、不及時、不深入,群眾滿意度自然不高。後來,劉橋鎮在劉橋村的自然莊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試點,自己有幸成為第一批自然莊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把黨小組親切的稱之為“大管家”、“先鋒驛站”、“家門口的黨小組”等,群眾滿意認可了、自己的服務能力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工作越做越扎實,著實令人備受鼓舞。三是鞏固支部堡壘。通過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心下移、關心下移,使得幹群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不斷增強,支部堡壘作用愈發堅實。王堰村黃莊群眾黃文田說:“過去部分黨員幹部‘無事不登三寶殿’,後來儘管一直在開展“大走訪”活動,黨員幹部能夠撲下身子來村裡,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要辦事,很多時候還得去村部,不是很方便,總覺得歸屬感、幸福感提不上去。不過,現在大有改觀,自從莊裡建了黨小組,出了家門步行2分鐘就到,前兩天還過去諮詢了精准扶貧‘雨露計畫’的相關政策,工作人員耐心地講解了相關內容,還現場操作演示線上申請的方法。黨的服務越來越到位了,確實很滿意,會發動全家人、全村人大力支持鎮委的各項工作。”

強化四大保障。一是隊伍保障。同步完善黨小組組織架構,各村黨總支決定自然莊黨小組數量和黨員組成、由各自然莊黨小組黨員選舉產生黨小組組長,做到自然莊黨小組成立流程規範、隊伍素質保證、民聲聽取到位;同步配備黨小組先鋒人員,結合大走訪活動,實行鎮、村、莊黨員兜底幫扶,推動黨員深入一線、聯繫群眾;同步充實黨小組社會力量,推進鎮1843名微笑志願服務隊成員及3名“雙創之星”、2個“青年文明號”企業負責人參與進來,打造起全鎮2.1萬戶自然莊群眾“服務圈”。二是陣地保障。按照“就近方便、規模適中”的原則,黨小組統一選址在人流量較大、地理位置輻射面居中的村民家中,對於人口規模在500人以下的或沒有黨員的自然莊,由臨近的自然莊共用黨小組陣地;對於人口規模在2500人以上且黨員人數較多的自然莊,分批次建立2至3個黨小組陣地,科學滿足群眾需求。目前,以劉橋村陳圩黨支部前陳自然莊黨小組為典型推廣,全鎮累計打造了不同特色的黨小組79個。三是制度保障。一方面,創新推行定期活動制度、幹部聯組制度、黨員聯戶制度、會議制度、事項辦理制度、黨員評議制度、黨員自願認領崗位制度等“黨小組七大工作制度”,做到責任厘清、工作壓實、服務精准;另一方面,嚴格推行“黨小組考核評價制度”,各村黨總支將參照《劉橋鎮2018年基層黨建工作考核細則》,結合各黨小組“黨建 重點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考核,年終鎮黨委將對評選出的“優秀黨小組”、“優秀黨小組長”進行表彰。四是待遇保障。在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的同時,以人為本、落實待遇,實行黨小組長和村民組長同薪同酬,極大地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下一步,將以“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為有力抓手,進一步突出黨小組特色,放大黨小組效應,推動並理順全鎮2018年基層黨組織換屆工作。

啟示——

觀念轉變是前提 不忘初心是根本 改革創新是重點 壓實責任是保障

濉溪縣劉橋鎮以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為抓手,加強和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的成功做法,關鍵在於準確把握“新時代”精髓要義,積極把幹群的思想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給新時代下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帶來了諸多借鑒意義和有益啟示。

觀念轉變是前提。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秉承這種理念,劉橋鎮全力推行“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做法,在基層黨組織工作中,融入志願者、企業、群眾等多方多元、各行各業的社會力量,不斷提升村民自治的社會治理服務功能,形成了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式,營造了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發展成果人人共用的良好局面。實踐證明,加強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結合實際、大膽創新。

不忘初心是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老百姓的恩情,任何時候都不能淡化對老百姓的情感。劉橋鎮堅持將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服務群眾上,讓群眾有話能講、有苦能訴、有理能說,解決了過去說話地方缺、辦事機會少、訴求途徑窄的問題,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鞏固了黨在農村基層的群眾基礎。因此,強化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做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真正依靠群眾、尊重群眾、融入群眾,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才能贏得群眾的最大擁護和支持。

改革創新是重點。變革的時代需要用心人,党建的大廈呼喚創新者。劉橋鎮“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的做法,之所以能夠在各自然莊迅速推開、成效凸顯,就在於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從以最大限度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為提升基層組織力為“法寶”的工作理念到“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突破鎮村兩級黨支部固有模式的工作載體,從堅實的骨幹隊伍、以人為本的待遇落實到實用的服務場所、健全的制度機制的實際舉措,無不體現著創新驅動的勇氣和敢闖敢試的擔當,激發了全鎮上下幹群一心、共促崛起的正能量。實踐證明,創新是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便民服務品質的活水源泉,是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的澎湃動力。

壓實責任是保障。抓好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做到上緊發條、壓實擔子,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推進“把黨小組建在自然莊”的工作進程中,劉橋鎮黨委始終堅持把黨建目標與黨員責任同確立、同加強,緊緊抓住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發揮鎮委和鎮黨委書記“一線指揮部”和“一線總指揮”的作用,形成“包片幹部 包村幹部 村主要負責人 指導員 社會力量”五位元一體的全組織責任覆蓋,有效強化了全鎮黨員幹部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使命擔當,充分體現了全鎮黨員落實十九大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自覺。可見,抓好基層黨組織工作,必須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團結拼搏,攻堅克難,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王迎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