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節前走進福安化蛟村,空氣中彌漫著甜甜的香氣……

福安新聞網消息(鄭望)“糖甜甜, 桔圓圓, 放鞭炮, 大做年!”紅糖是福安市春節必備食品之一, 福安傳統的年糕、米稜、糌豆等小吃都與紅糖密不可分。

眼下, 素以“紅糖村”聞名的城陽鎮化蛟村, 又到一年榨糖季, 正抓緊生產紅糖供應節日市場。

春節臨近, 我們慕名來到化蛟村。 遠遠望去, 只見糖蔗基地挺立著密密麻麻的甘蔗林。 蔗農在地裡收割甘蔗, 準備送往制糖廠榨汁制糖。 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屬植物, 原產於新幾內亞或印度, 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先秦時代為“柘”, 到了漢代才叫“蔗”, 因得是“凡草皆正生嫡出, 惟蔗側種, 根上庶出, 故字從庶也。 ”甘蔗在我國南方熱帶地區廣泛種植, 既可作人們日常解饞的水果, 又是我國主要的制糖原料。 《本草綱目》載:甘蔗分荻蔗和竹蔗二種, 今江浙、閩廣、湖南、蜀川所生, 大者亦高丈許。 荻蔗其葉似荻, 莖細 短而節疏,

但堪生啖, 亦可煎稀糖;竹蔗莖粗而長, 可榨汁為砂糖, 泉、福、吉、廣諸州多作之。 王灼《糖霜譜》又說∶蔗有四色, “杜蔗, 即竹蔗也, 綠嫩薄皮, 味極醇濃, 專用作霜;西蔗, 作霜色淺;蠟蔗, 即荻蔗也, 亦可作砂糖;紅蔗, 亦名紫蔗, 即昆倉蔗也, 止可生啖, 不堪作糖。 ”

據《福安縣誌》記載, 福安明朝就種植甘蔗, 是閩東最大的甘蔗產區。 最盛時, 全市共有甘蔗面積約2萬畝, 年產量約5萬噸。 離城8公里的化蛟村, 俗稱“瀨兜”, 是一個種蔗、制糖歷史悠久的村落。 上世紀70年代以來, 化蛟村進行了平整土地和築路護堤, 村莊周圍路、園、邊、角、岸、堤廣種蔗林、綠竹, 不僅形成綠韻滿村的護溪屏障, 還建成了300多畝綠竹經濟走廊、600多畝糖蔗基地。 同時, 承傳祖輩純手工製作紅糖的技藝,

辦起紅糖“甜蜜的事業”。 一進化蛟村口, 就聞到撲鼻而來的熬糖香味, “蔗寮”(制糖小作坊)裡人來人往, 加工紅糖的作坊“被圍著水泄不通……整個村莊都彌漫在甜蜜的紅糖香中。 在紅糖作坊內, 榨糖機在隆隆作響, 半透明的甘蔗汁被倒入大鍋內煮沸去渣, 糖汁中的水分揮發, 呈深褐的糖汁被不斷攪拌, 熬煮成誘人的金黃色, 空氣中彌漫著甜淳的蔗香。 據制糖師傅卓立雲介紹, 清末時村裡就有土榨坊古法制糖。 所謂古法是將原生態古老品種“白矛蔗”(福安方言)經過碾壓出汁水, 緊接著, 通過管道將甘蔗汁輸送到鐵鍋中, 用大火將甘蔗中多餘氣泡和雜質去除。 再以小火熬煮5至6小時, 不斷攪拌讓水分慢慢地蒸發掉, 使糖的濃度逐漸增高,
高濃度的糖漿在冷卻後會凝固成為固體塊狀的粗糖, 也就是紅糖磚, 這樣的傳統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營養, 同時也使紅糖帶有一股類似焦糖的特殊風味。 卓立雲說, 傳統古法制作紅糖的工藝主要有榨糖、熬糖、起糖、攪拌冷卻和切塊、包裝等六道, 其中熬糖過程至關重要, 需要進行6大工序, 4個小時。 “製作紅糖看似簡單, 其實非常講究技術, 打甘蔗汁、沉澱去質、煮沸去質、熬制、冷卻, 這麼多道工序沒有幾十年的技術沉澱, 是做不出色靚味美的紅糖。 ”除這些外, 一個好的制糖師傅最關鍵是在於他對火候的掌握。 “每一口鐵鍋就是熬糖的一道工序, 榨汁、開泡、趕水、過濾、搖瓢、打沙、成型在不同的鍋中連環。 從稀到濃,
每鍋蔗汁呈現出次第不一的琥珀色。 ”

在現代生活中, 手工紅糖漸漸被工業化生產的紅糖取代。 然而, 這小小的一方板糖所承載的文化和有關年節的溫馨回憶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如今, 雖然古法制糖的價格高出超市數倍, 但福安人還是對古法紅糖趨之若鶩。 因此,這蔗就眷顧化蛟這方土地,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甘蔗種植業所需人力少、成本低,農戶從地裡收割以後直接賣給制糖作坊,節省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我家年種了5畝甘蔗,都運到這裡來賣,老闆以每公斤0.4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省時省力,算下來我都掙了5萬多元。加上我在這作坊裡打工,一天的工錢是150元,這比外出打工收入高,還能照顧家裡。”化蛟村村民卓興芬算著近年甘蔗收入高興地說。

“100公斤甘蔗可生產8公斤糖,現在,我們每天銷售350公斤糖,一天就要消耗近萬斤的甘蔗,被榨幹的甘蔗渣可以作為農戶養殖牛羊的飼料,曬乾後也可作制糖的燃料,迴圈使用節約了成本。”卓立雲告訴筆者,成品蔗糖每年可得純利十多萬元,生活就像倒吃甘蔗,一節比一節甜啊!

甘蔗豐收啦!種蔗制糖成為化蛟村民一項“甜蜜的事業”。據《本草綱目》記載,紅糖性溫,有健脾養胃、溫中補氣、化瘀祛寒、緩解痛經等功效,因此備受女性的歡迎。李時珍還說∶蔗皆畦種,叢生,是脾之果;蔗漿甘寒,能瀉火熱,如煎煉成糖,則甘溫。所以,古人稱甘蔗汁為“天生複脈湯”。作為藥食同源的百年蔗紅糖,“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也是它任何蔗糖不可替代的特點。或許“蔗境美如飴”,更或是紅糖寄託了人們對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近幾年,隨著福安紅糖作坊的興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許多糖坊還採用“農戶+基地+合作社+工廠”運作模式,統一包裝,使產品品質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拓寬銷售管道,提高蔗農種植甘蔗的積極性。化蛟在改善傳統“蔗寮”粗制環境的同時,保留了古法制作紅糖工藝,結合電商線上線下經營,所產的薑母糖、麥芽糖、紅糖等純手工製作系列紅糖暢銷市場。2017年,1630人的化蛟村,紅糖業產值達700多萬元,全村社會經濟總產值已突破1億大關,人年均純收入已達到1.6萬元。化蛟村甜美鄉村建設,不僅給千家萬戶的生活增添了甜味,也使紅糖村的日子越過越甜:投入240萬元完成洋上、阪頭自然村道路硬化,以及各自然村花卉產業園和開心農場......

紅糖寄託著人們回家過年的甜蜜回憶。每年農曆十一月,甘蔗豐收,進入榨糖季節,化蛟金黃色紅糖觀光旅遊業風生水起。以紅糖為“媒”,經濟唱“戲”,化蛟村紅糖文化旅遊節甜蜜舉行。古法榨糖的糖寮,彙集了紅糖紗米糕、紅糖養生糖等特色小吃,讓人大飽了口福。遊客們邊吃邊看邊玩,興致勃勃體驗著紅糖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整個活動現場充滿著“提前過年”的節日氣氛。春節臨近,村裡完成沿岸綠地廣場,花草裝飾“甜美鄉村”的標誌鑲嵌在村前大堤前。村領導請來廈門美術學院的學生為村莊繪上了40面藝術牆,竹子、樹木,可愛有趣的卡通漫壁畫,充滿濃郁的年文化氣息。“蔗”裡“甜美鄉村”的豐收年景,格外引人注目。

只剩二天!“大美福安”隨手拍有獎征圖大賽火熱徵稿中,

“隨手拍•曬年味”小視頻拍攝活動火熱徵稿中,

為紅糖點贊↓↓↓

因此,這蔗就眷顧化蛟這方土地,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甘蔗種植業所需人力少、成本低,農戶從地裡收割以後直接賣給制糖作坊,節省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我家年種了5畝甘蔗,都運到這裡來賣,老闆以每公斤0.4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省時省力,算下來我都掙了5萬多元。加上我在這作坊裡打工,一天的工錢是150元,這比外出打工收入高,還能照顧家裡。”化蛟村村民卓興芬算著近年甘蔗收入高興地說。

“100公斤甘蔗可生產8公斤糖,現在,我們每天銷售350公斤糖,一天就要消耗近萬斤的甘蔗,被榨幹的甘蔗渣可以作為農戶養殖牛羊的飼料,曬乾後也可作制糖的燃料,迴圈使用節約了成本。”卓立雲告訴筆者,成品蔗糖每年可得純利十多萬元,生活就像倒吃甘蔗,一節比一節甜啊!

甘蔗豐收啦!種蔗制糖成為化蛟村民一項“甜蜜的事業”。據《本草綱目》記載,紅糖性溫,有健脾養胃、溫中補氣、化瘀祛寒、緩解痛經等功效,因此備受女性的歡迎。李時珍還說∶蔗皆畦種,叢生,是脾之果;蔗漿甘寒,能瀉火熱,如煎煉成糖,則甘溫。所以,古人稱甘蔗汁為“天生複脈湯”。作為藥食同源的百年蔗紅糖,“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也是它任何蔗糖不可替代的特點。或許“蔗境美如飴”,更或是紅糖寄託了人們對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近幾年,隨著福安紅糖作坊的興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許多糖坊還採用“農戶+基地+合作社+工廠”運作模式,統一包裝,使產品品質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拓寬銷售管道,提高蔗農種植甘蔗的積極性。化蛟在改善傳統“蔗寮”粗制環境的同時,保留了古法制作紅糖工藝,結合電商線上線下經營,所產的薑母糖、麥芽糖、紅糖等純手工製作系列紅糖暢銷市場。2017年,1630人的化蛟村,紅糖業產值達700多萬元,全村社會經濟總產值已突破1億大關,人年均純收入已達到1.6萬元。化蛟村甜美鄉村建設,不僅給千家萬戶的生活增添了甜味,也使紅糖村的日子越過越甜:投入240萬元完成洋上、阪頭自然村道路硬化,以及各自然村花卉產業園和開心農場......

紅糖寄託著人們回家過年的甜蜜回憶。每年農曆十一月,甘蔗豐收,進入榨糖季節,化蛟金黃色紅糖觀光旅遊業風生水起。以紅糖為“媒”,經濟唱“戲”,化蛟村紅糖文化旅遊節甜蜜舉行。古法榨糖的糖寮,彙集了紅糖紗米糕、紅糖養生糖等特色小吃,讓人大飽了口福。遊客們邊吃邊看邊玩,興致勃勃體驗著紅糖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整個活動現場充滿著“提前過年”的節日氣氛。春節臨近,村裡完成沿岸綠地廣場,花草裝飾“甜美鄉村”的標誌鑲嵌在村前大堤前。村領導請來廈門美術學院的學生為村莊繪上了40面藝術牆,竹子、樹木,可愛有趣的卡通漫壁畫,充滿濃郁的年文化氣息。“蔗”裡“甜美鄉村”的豐收年景,格外引人注目。

只剩二天!“大美福安”隨手拍有獎征圖大賽火熱徵稿中,

“隨手拍•曬年味”小視頻拍攝活動火熱徵稿中,

為紅糖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