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人的課堂》和寄宿學校,誰能幫助“冰花男孩”?

眼下, “冰花男孩”王福滿正和他的爸爸、姐姐一道, 熱熱鬧鬧地進行他們的北京之行。 然而, 在爸爸王剛奎的心裡, 還有一件事情一直放不下。 他告訴記者, 眼下最大的願望, 就是能給姐弟倆找到一所提供食宿的學校, 這樣他就可以安心上班, 不用來回奔波。

不管外界給予了多少關注, 也不管輿論討論得多麼熱烈, 如果實際困難得不到解決的話, 熱鬧過後, “冰花男孩”還是要一如既往地面對老問題——每天單程步行4.5公里上學。 而且“冰花男孩”不只他一個。 在他的同班同學裡面, 有人家裡比他更遠, 單程就要走兩個多小時。

放眼全國, 這個問題也相當普遍。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2年發佈的《農村教育佈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 對十個省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 農村小學生學校離家平均距離為5.4公里, 農村初中生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7.47公里。 可見, “冰花男孩”的上學路程, 其實還低於全國農村小學生的平均水準。

上學為什麼這麼遠呢?《農村教育佈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也提供了資料。 據統計, 從2000年到2010年, 我國農村小學減少22.94萬所, 減少幅度為52.1%。 教學點減少11.1萬個, 減少幅度為60%。 農村初中減少1.06萬個, 減少幅度為25%。 以往幾乎每個村都開辦的小學, 幾乎每個鄉鎮都開辦的初中, 如今很多都已經被撤並。

那麼, 這些小學和初中為什麼要大規模撤並呢?眼下正在上映的一部電影《一個人的課堂》,

從一個側面提供了答案。 電影裡那所偏遠山區的鄉村小學, 鼎盛時期師生一度高達幾百人。 但隨著農村農民外出務工的增多, 學生轉學日漸增多, 學校也變得越來越落寞, 最終只剩下一位代課老師和一名小學生。

在電影裡, 這位代課老師懷著高度的責任心以及對學生的深沉愛心, 克服了極端艱苦的教學條件, 也抵擋了進城務工的高薪誘惑, 堅持把這名小學生教到小學畢業, 並把他託付給初中老師。 但在現實中, 光靠老師的情懷顯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由於生源減少、教學資源效率低下、教學品質比較差以及教師隊伍不斷流失, 很多像《一個人的課堂》裡面這樣的鄉村學校,

最終都難逃被撤並的命運。 千千萬萬的“冰花男孩、冰花女孩”, 不得不走上漫漫求學路。

“一個人的課堂、一個人的學校”要在現實中堅守下去, 難免要面臨這樣那樣的難題。 那麼, “冰花男孩”爸爸的心願——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 這樣的解決辦法又是否可行呢?

按照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 如果要讓孩子們免受上學來回奔波之苦, 那意味著有些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要就讀寄宿學校。 如果興辦大量中小學寄宿學校, 其帶來的困難和問題也顯而易見。 從硬體設施和辦學條件看, 很多中小學都不具備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等生活設施, 也缺乏相應的生活管理人員編制。 無論是增加生活設施, 還是要求教師把教學工作、生活管理、食品安全和治安工作一肩挑,

現實難度都不小。 寄宿學生一旦生病, 或者發生人身安全方面的問題, 學校和教師的工作任務和承擔責任都更加重大。 低齡寄宿學生的生活管理和日常照料, 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學生過早就讀寄宿學校, 很容易切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情紐帶, 使孩子們過早失去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此外, 寄宿學校往往實施封閉式教學, 切斷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聯繫, 不利於教育的全面發展。 對於很多農村孩子, 尤其是對於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來說, 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 最顯著的短板並不是學校教育, 而是家庭教育。 父母不在身邊所導致的親情缺失,

對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過早安排孩子就讀寄宿學校, 無異于人為剝奪了他們本該享受的家庭生活和親人關愛, 應該慎之又慎。

無論是“一個人的課堂”還是寄宿學校, 看來都不是解決“冰花男孩”實際困難的最完美辦法。 然而, 聽任“冰花男孩、冰花女孩”們每天跋山涉水, 走在艱辛的漫漫求學路上而無所作為則更不可取。 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受教育權益應該優先保障, 政府部門、學校、學生家庭和社會, 都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負起各自的責任, 尋找解決的辦法。

欄目主編:封壽炎 文字編輯:封壽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